技术发展对电影本体论的破与立
——以科幻电影《星际迷航》系列为例
2019-03-22门泽宽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门泽宽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电影本体究竟是什么,自从电影出现便一直在探讨之中。早期电影只是在记录、重现真实场景的阶段,没有任何技巧可言。直到停机再拍、叠画等特技被加入电影拍摄的过程中,给人们带来新的观感体验。1902年,《月球旅行记》创造性展现“登陆月球”场景,技术的突破给观众带来超乎寻常的奇观感受,为继续追求新的奇观影像,也加快人们对技术的探索。
电影百余年的发展历史是一部技术变革发展的历史,《爵士歌王》、《浮华世界》的出现,让电影更贴近真实,声音和色彩使电影表现形式更丰富,但是这些“改变”仍然处于早期电影理论范畴。直到计算机数字技术进入电影制作后,打破经典电影理论存在基础。
一、电影本体的争论
客观事物存在的本质可称为“本体”,电影本体论是对电影本质的理论研究。在《经典电影理论导论》中,达德利·安德鲁把经典电影理论分为两种主要思潮:形式主义和写实主义,相对应的则是两种相反的电影本体论——“蒙太奇本体论”和“摄影影像本体论”①。
(一)蒙太奇本体论
爱森斯坦提出并发展了蒙太奇理论,他认为电影的意义是由镜头的连接方式和手段——“蒙太奇”所决定。普多夫金也曾指出“电影艺术的基础是蒙太奇”,蒙太奇是胶片时代通过镜头剪辑而形成的产物,曾得到诸多电影理论家的认同。蒙太奇所产生的意义并不是由具体的影像表现出来的,而是银幕上不同的影像叠加带来的抽象结果。在蒙太奇的作用下,其意义并不等同于影像所表现的物的意义。可以看出,这是早期电影所发展的产物。
(二)摄影影像本体论
1945年,巴赞发表了《摄影影像的本体论》,随后提出“完整电影神话”的观点“电影这个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象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在世界的幻景”②。“完整电影神话”的追求目标是努力使电影影像如同现实一般。1958年,巴赞将自己的论文集命名为《电影是什么》,形成了“摄影影像本体论”。摄影影像本体论赋予电影独特的艺术地位,巴赞发现电影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但他的理论基础过分依赖于影像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基于客观世界、借助物理手段、最终展现于银幕表面投射的现实主义理论③。
这两种经典的电影本体论建立在以胶片为介质的胶片电影时代,新兴技术的出现,电影制作播出手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典的电影本体论的基石已经逐渐瓦解。
二、科幻片的崛起
在后现代社会中,为追求视觉上的观感体验,科幻片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语言和超乎想象的世界观、宇宙观,给观众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幻想的满足。科幻片真正开始崛起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好莱坞出现《2001:太空漫游》、《星际迷航》、《星球大战》等经典影片。
(一)时代背景
20 世纪60年代,肯尼迪遇刺、越南战争等事件,使得反共主义、反战主义在美国国内迅速蔓延。因此带来两种极端情绪,一是恐惧,另一是对于太空竞赛的热情。美国开始太空计划,科学家、政客以及普通民众对于外太空的巨大好奇、向往和热情,激发了描绘外太空景象的科幻电影。
(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20 世纪50年代开始,计算机技术发展取得丰富的成果。60年代,计算机开始在人工智能、图形图像处理方面崭露头角。196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完成早期电脑三维影像实验作品,标志计算机技术开始步入影视制作当中④。
(三)《星际迷航》的诞生
面对20 世纪60年代内忧外困的大环境,美国人中出现一批对未来乌托邦社会的向往的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制作人,他们用文字和影像来描述他们心中所幻想的未来世界。技术的发展满足电影制作的基本条件,《星际迷航》这样的太空科幻影片就这样应运而生。从1966年的《星际迷航:初代》到2017年的《星际迷航:发现号》,该系列上映13 部电影、超过30 季的电视剧集。
三、技术发展与电影本体
电影的发展依赖于技术的发展,历史上的技术革命都引起了其形式的巨变,对电影的内核和外在形式产生深远的影响,经典的电影理论也因此被触动。回溯《星际迷航》的制作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传统电影制作到数字电影制作的发展过程,《星际迷航》系列拥有数个电影制作突破性技术的运用。
(一)《星际迷航》制作技术发展
1966年的《星际迷航:原初》拥有精细的现场效果、丰富的服装以及基于模型的太空星舰,几乎完全依靠着手工制作的创造性。真正取得技术突破是在1982年的《星际迷航:可汗之怒》,出现60 秒的全彩色计算机动画片段,描绘叫做“创世纪”的场面。这个片段在今天看来略显粗糙,但在当年代表多个“第一”,是第一次动画作为视觉中心应用到电影当中。
20 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尤其是计算机生成图像(CGI)技术的发展,给电影制作提供全新的模式。《星际迷航》中开始大量使用蓝幕键控等数字技术,越来越多的视觉奇观出现在银幕,给观众带来新的视听体验。2013年上映的《星际迷航:暗黑无界》是全球第一个IMAX 格式的太空冒险科幻电影,影片中有着大量垂直景深和多层次构图,立体感十足,可以看到传统电影中无法凸显的细节。
(二)技术发展与电影本体
1.视觉奇观对摄影影像本体论的消解
数字技术改变了电影制作的技术和电影观念,创作者拥有空前的创造能力,对画面、场景、镜头的调度乃至人物表情容貌都能进行控制。合成数字影像在电影制作中也许会成为主导因素,摄影影像本体论过分依赖于影像的物质基础,没有被摄物体的摄影影像就不能称为影像。简而言之,摄影影像本体论无法阐明数字时代的科幻电影的虚拟影像,但是逼真的数字影像却进一步实现巴赞所论述的“完整电影的神话”。
2.数字技术对电影叙事时空的拓展
数字技术使得大量数字合成影像在影片中运用,影片的叙事性有所减弱,但也拓展科幻电影的叙事时空。当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影视制作当中,时间便可以进行超越真实世界时间特性的压缩或延展,构建出非线性的时间结构。在《星际迷航》系列有着大量时间被压缩或延展的叙事空间,当进取号遭遇“虫洞效应”时,时间被延展开来,面对即将冲撞到星舰的小行星,该场景内的整体时间被延展,人物动作变慢,给观众带来超强的紧张感。
在数字技术加入电影制作后,合成影像和实拍画面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内,消除了传统影像空间的局限。《星际迷航:暗黑无界》中未来城市的镜头都由计算机生成,与之前的绘制景片、模型搭建要更加逼真。数字技术将幻想的未来带到观众眼前,科幻电影叙事时空得到空前的拓展。
四、数字电影本体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推进,诸如AR、VR 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涌现。数字技术改变电影反映客观世界的方式,也改变经典电影理论的原有体系。反观历史事物发展规律,对于普遍认同的真理也是在不断进化完善,对于电影来说也是如此。在当今社会中,技术迅猛发展对电影的本体也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电影的创作主体要清醒的认识到数字电影本体的新特质。
(一)虚拟现实主义
数字影像在如今的电影制作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什么样的影像都可能出现在银幕之上。电影创作者不再需要从现实的世界中寻找客观存在的人或物,甚至可以将一个抽象的观念、想象甚至自己的梦境以具体的影像可见形式呈现。对于这样全新的特性可以称之为“虚拟现实主义”,它在视觉呈现上有我们客观世界现实外貌,但却是创作者利用计算机合成的,它是虚拟现实。以科幻电影《星际迷航》为代表的数字电影中,人们越来越追求全方位的真实感受。数字影像创造超真实的画面空间,给观众带来全新的沉浸式观感。
(二)自由情感
不同的艺术形式以其自身的特有的方式去构建、展示并延伸着人们的审美经验。而艺术品的真正魅力在于它“较之自然的审美客体和其他人工创作的非艺术品审美客体更容易引发自由情感”⑤。借助于计算机数字技术,加上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数字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观众放松心情和满足自我审美体验的需求。《星际迷航》作为一个成功的影视系列作品,以未来科幻的外在形式向观众展示“和谐共生”的故事内核和逼真影像,激发了观众新的自由情感,拓展了想象空间以及审美经验。
综上所述,在数字电影时代虚拟现实主义、自由情感是数字电影的特有属性。数字电影时代大大的不同于传统电影时代,不能简单的从某一方面来探寻电影的本体及其意义所在。数字电影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活体,是极具生命力的,而其强大的生命力则来自多要素的交互共生。在当前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必须要打破约定俗成的旧边界,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电影本体的内核所在。
注释:
① [美]达德利·安德鲁.《经典电影理论导论》李伟峰 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年.
②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 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③ 王静.超越电影本体论——数字时代电影艺术的“自动机制理论”[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6(01).
④ 郝冰.奇观影像的百年回顾——电影特技的发展及其对电影本体论的革命[J].当代电影,2004(01).
⑤ 马立新《美学元问题新解》[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