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9-03-22郝梦云南广播电视台
郝梦 云南广播电视台
一直以来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在我国文化传播领域十分重要,纪录片的传播可以让文化走出去,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与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能够有效提升一个国家的文化战略。
一、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现状
(一)纪录片数量不足
一般情况下,中国题材纪录片会被翻译为九种语言,虽然对外文化联系局在筛选纪录片时十分重视纪录片的质量,但纪录片选择范围较为狭隘,且题材的时长与画风与文化国际化传播要求不相符。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缺少国际化纪录片[1]。
(二)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各文化传播企业加大了对纪录片的费用投资,从投资上来看,中国题材纪录片与国外纪录片制作投资差距在缩小,但整体上依然呈现出投资不足的现状。
(三)传播途径有限
纪录片传播方式如下:(1)行政机构传播渠道,将中国题材纪录片输送给中国外交部驻外使馆。(2)联合制作传播渠道,文化部与媒体合作,媒体对中国题材纪录片进行国际化宣传。(3)通过境外媒体进行纪录片传播。(4)以音像制品为传播媒介进行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5)采用新媒体系统进行中国题材纪录片的传播。这五种传播渠道效果有限,无法让中国题材纪录片达到预期传播目标。
(四)销售金额不理想
中国题材纪录片在国际化传播进程中会面临着销售金额带来的困扰。纪录片的传播与销售去向主要是欧洲地区和北美国家,以及东北亚发达地区,大多数纪录片制作企业都面临着微盈利甚至亏损的状态。
二、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的发展对策
(一)规范纪录片制作手法,采用国际化叙事方式
建议有关部门和制作企业从叙事策略角度入手,规范中国题材纪录片制作手法,统一采用国际化叙事方式制作纪录片。准确把握纪录片题材内容。如何跨越文化差异性让国外的人理解中国文化,是中国题材纪录片制作时面临的问题之一。要求制作人员对受众群体加以分析和研究,为接下来叙事手法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合理把控叙事方法。中国题材纪录片经常将事件娓娓道来,节奏较缓,而国外纪录片叙事方式比较灵活,这一点,我国可以借鉴。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制作方面要与国际流行规制接轨,应采用国际化通行标准,使中国题材纪录片在国际范围内更容易流通[2]。
(二)拓展中国题材纪录片国际化传播题材
应以受众调查为基础,转变思维,端正态度,寻找新的中国题材纪录片题材领域,结合国外文化市场进行纪录片定位,从而实现纪录片国际化传播的本土化。除此之外,应对中国题材纪录片的传播重新布局,针对传播中的随机性问题进行题材的战略性规划,使中国题材纪录片在传播时可以实现连续性与整体性[3]。
在题材选择方面,一部名为《中国新年》的中国题材纪录片中,节目组以春节为主题,以零下三十摄氏度的哈尔滨冰雕、北京川流不息的马路来表现人们对回家的向往。同时,节目组拜访了烟火制作人,也加入了返乡摩托车队,虽然这些场景在每年春节十分常见,却能够真实的打动受众。
(三)拓展纪录片国际化传播渠道
五洲传播中心与亚太电视网和国家地理频道合作,通过共享平台来传播纪录片。随后,五洲传播中心与国外投资方合作,拍摄了多部中国题材纪录片,他们采用双方和三方合作拍摄策略,依托新加坡、德国、日本等国家的频道平台传播纪录片,以此来预防资金风险。中国纪录片网站平台为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人们登录网站后可以观看到《我在故宫修文物》、《航拍中国》、《创新中国》等优秀中国题材纪录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2012年以来年度评优作品发布在网站中,栏目检索包含了中华民族、人与自然、走遍中国、这里是北京、拾遗保护等,各国人民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观看不同种类的中国题材纪录片。
(四)为中国题材纪录片设立专项文化基金
一直以来,澳大利亚等国家会对特殊题材的纪录片提供经费支持,或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以此吸引国内文化传播企业制作更多优秀的纪录片。为了提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率,建议国家文化部为中国题材纪录片设立专项文化基金,为纪录片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和税收优惠,同时对优秀的中国题材纪录片提供一定奖励与财政补贴,从而加快纪录片的发展步伐。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道路中,由于纪录片的传播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它关系到我国历史文化的发扬与传承,想要让文化成功走出去,就要不断拓宽纪录片传播渠道,改善传播策略。对中国题材纪录片采用国际化叙事策略能够有效提升纪录片传播效率,为今后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