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电视剧《白鹿原》的叙事策略

2019-03-22徐凯毓李祎旻西藏广播影视制作中心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3期
关键词:白鹿原小说

徐凯毓 李祎旻 西藏广播影视制作中心

小说《白鹿原》裹扎着内涵深厚的乡土文化史和精神史,再现了中国农业文明的时代印记,对于民族心理的挖掘及民族精神的刻画,久久耐人寻味,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作为文学思潮激烈变革时期的代表作,成为了新历史主义文学潮流中的佼佼者。由此翻拍而成的同名电视剧《白鹿原》一经上映,收视率一路走高,并在豆瓣评分中获得了9.3 分的高分,对其叙事策略的探寻,是深挖其审美价值的关键。

一、时间重置

对时间的安置,是电视剧《白鹿原》叙事创新的关键一环,与小说有着明显的区别。具体而言,在小说《白鹿原》中,叙事时间起于“白嘉轩十六岁”,终于“朱先生去世后的几十年的七八年”,呈现出了鲜明的意识流色彩,插叙、倒叙及补叙等艺术处理手段的运用屡见不鲜。反观电视剧《白鹿原》,故事的讲述主要安排在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之间,在纷乱的情节中整理出了一条时间轴,甚至链接到了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各个重要环节,通过两个不同时间节点的对比映射,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信仰。除此之外,电视剧《白鹿原》在叙事时间速度的把控上亦值得深究,渗透于整部剧作演绎的始终,是衡量某个情节在整个故事讲述中作用的关键标识。这部长达3465 分钟的史诗大剧中,演绎着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编剧在高度尊重和还原小说的同时,亦将自己的个人体验融入其中,将其历史性、时代性以及审美性演绎的淋漓尽致。综合来讲,叙事时间速度作为一个相对概念,与叙事情节的疏密存在反比关系。对此,学者杨义指出,“文本的疏密度和时间速度所形成的叙事节奏,是著作者在实践整体性之下,探究天人之道和古今之变的一种叙事谋略”。正是电视剧《白鹿原》对叙事时间速度的精准把控,使得观众深刻感受到了“激荡百年历史,铸就白鹿精魂”的豪迈与激情。

二、空间安排

电视剧《白鹿原》演绎在乡土中国农业文明的缩影下,片名即是点明了叙事空间,以土地为首要切入元素。土地是人们的生存之根本,更是孕育着生命的起源和文明的发展,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见证着中化民族的崛起。对于白鹿原的乡党们而言,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才是追求奋斗的根本,如此才能保证生命的延续。在整部剧作中,每个人都有着对土地的无限向往,黑娃期盼着靠着自己的勤劳挣下土地、石头戒毒后的生活目标亦是赎回土地,正是因此牵动着这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大氏族发展。同时,电视剧《白鹿原》亦因着土地而演绎着白、鹿两家的世代争斗。从更为深层次的角度上讲,白鹿原上对土地的争斗,亦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国民党和共产党对人民的两种价值取向,突出了我党为民服务的宗旨。在具体的剧情演绎上,祠堂里热闹的分地场景与白嘉轩面对土地被分割时的沮丧形成了鲜明对比,正是基于土地的这层保障,使得中国共产党迅速归拢民心,最终取得了革命胜利。白鹿原表明看来“一片祥和”,实则暗中涌动,是儒家观念与革命观念的碰撞交融,这种以小见大的空间安排,触发了人们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反思,倡导着误伤的平等与自由,其中所表达的精神意蕴耐人寻味。

三、主题确立

电视剧《白鹿原》在叙事题材的选定上,以仁义、道德为基准,反射出了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中,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对仁义礼智信的宣导更是深入人心,并作为人们道德评判的重要标准,广泛见于日常生活当中。对比电视剧和小说中的《白鹿原》,他们在价值追求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化,在具体的叙事选择上,电视剧《白鹿原》将仁义部分进行提炼和放大,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更加清晰、明朗。同时,客观维度上分析,电视剧《白鹿原》亦存在一定的批判情节,在严格执行审查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对浅显的批判与探讨,弘扬了传统优良文化。在叙事策略的安排上,电视剧《白鹿原》之所以强化仁义及道德相关概念,其关键在于并非小说那样的事实搬运工,其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是迎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流的必然选择,是更符合电视剧受众的审美需求。由此看来,电视剧《白鹿原》的主题利益更加鲜明,叙事结构相对简单,大手笔突出了白嘉轩身上的仁义品质,削减了小说中的批判性成分,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回归,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优良文化的召唤,其所呈现出的主流价值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

四、关系重构

国际知名学者塞米利安曾经说过,“不朽的小说作品的条件之一就是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新的人物形象。”从叙事艺术的处理上讲,电视剧与小说之间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其根本的价值在于描述、叙述。对故事中各个人物形象及关系的梳理,在很大程度上牵引着观众的情感演变,是电视剧制作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因此,电视剧《白鹿原》对于人物关系的处理亦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在竭力展现小说思想精髓的同时,做出了微调,甚至由此衍生出了一些新的人物情节,戏剧张力的表现更强。例如,小说中对于鹿子霖与白嘉轩之间的关系叙述并非明朗,他们既是发小又相互竞争,存在着一种对抗而又依存的复杂情感。而电视剧《白鹿原》从一开始就对这二人的关系进行了着重渲染,因白嘉轩“不战而胜”的当选族长突出了他们之间的对立关系,较之小说来的更加直接。事实上,这种对抗性人物关系的重构,着重表现了电视剧《白鹿原》的叙事特色所在,大胆而不失真切的改编,牵动着观众的思绪,使之更为自然地融入到故事情节当中。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缘于电视剧《白鹿原》对人物关系的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整个叙事过程更加顺畅,符合观众们的审美习惯,使之对整个故事情感脉络的把握更为精准。

五、影像呈现

电视剧《白鹿原》对效果的改编,亦可视作是艺术再造的过程,通过文字向声音、画面的符号转化,使得整个叙事过程更为形象、立体,带给受众差异化的感官刺激体验,而这也正是影视艺术的魅力所在。单就文本本身而言,电视剧《白鹿原》足以称作是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的重要参照文本,对其他影视制作有着重要的启示借鉴价值。电视剧《白鹿原》对于声音的处理,高度尊重真实生活,并尽最大努力进行了还原,各个角色之间的交流以对白为主,辅以秦腔等地方戏,将故事的发生背景环境演绎得淋漓尽致,突出了整部剧的风格样式。在此过程中,台词对白均是带有浓重陕西方言的口音,有着极强的地方文化代入感,将白鹿原生存的原生态环境塑造的惟肖惟妙,在这种声音强调下传达出的情感久久耐人寻味,所呈现出的独特审美价值,吸引着人们对陕西文化的探寻与向往。知名导演路易·达指出,“视觉的力量才是整个电影情绪感染力以及说服力的首要选择。”在叙事策略的选择上,电视剧对画面的导入与应用,是区别于小说更明显的部分,对观众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刺激,感受到了一种更为立体化的审美享受。同时,电视剧《白鹿原》对于部分生活场景的描述,进行了唯美化处理,代入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审美体验。

六、结语

综上所述,电视剧《白鹿原》的叙事策略选择,与小说的叙事艺术处理有着很多方面的差异,在时空安置、主题确立、人物关系等诸多方面均有体现,同时由于文本载体的不同,加之声音、画面的影像呈现,带给了受众更为深切的情感体验,整部剧作的代入感、娱乐感有所增强,对其他影视剧的制作亦有重要借鉴意义。作者希望学术界大家广泛参与此类课题研究,从不同维度视角分析电视剧《白鹿原》的叙事策略及特点,继而推动我国影视艺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现代化精神文明生活增添色彩。

猜你喜欢

白鹿原小说
WANG Xiaop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Renaissance or Rehabilitation?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祭语风中》与《白鹿原》之比较
白鹿的精神——再论《白鹿原》的人物形象
《白鹿原》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白鹿原》将拍电视剧 力求原汁原味
明代围棋与小说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
电影《白鹿原》得失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