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高校社会责任视角下毕业生“低就业”群体的就业精准帮扶

2019-03-22刘坤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23期
关键词:毕业生群体精准

刘坤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连云港 211188)

1 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概况

近三年毕业生总人数分别是:795 万、820 万、834万(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总就业率分别是:91.9%、91.5%(2017年度、2018年度),其中2017 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6%,2017 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2.1%;2018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1.0%,2018 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92.0%;2017 届大学毕业生月均收入(4 317 元),高于城镇居民2017年月均可支配收入( 3033 元),2018 届大学毕业生的月收入为4 624 元高于城镇居民2018年月均可支配收入(3 271 元)。(数据来源麦可思研究院)

2 高校毕业生“低就业”情况

所谓“低就业”就是未就业以及就业岗位不对口,收入较低,工作稳定性差,就业满意度低等等,就业质量较低的情况。

2017 届大学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49.0%,其中,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2017 届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分别为52.0%、46.0%;2017 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6.0%,其中,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2017 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别为71.0%、62.0%;22.0%的2017 届毕业生“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2017 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3%。

2018 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7.0%,其中,本科、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分别为68.0%、65.0%;2018 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6.0%,其中,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2018 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别为71.0%、62.0%;21.0%的本科生和26%高职高专学生“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2018 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3.0%。(数据来源麦可思研究院)

3 高校毕业生“低就业”成因分析

3.1 经济环境不乐观

我国经济总量总体保持增长,但由于国内外种种因素的影响,增速近几年略有回落。今年随着对美贸易进一步摩擦,美国提高的5 500 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税率,涉及上千类目产品的出口,对我们国家的各个行业都产生了影响。随着贸易摩擦的持续发酵,受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或将进一步地加大。在这过程中,企业的用工情况也会随之变化,有收缩的可能,提供的岗位可能稳定性也会降低,最后也将会影响到毕业生的岗位的满意度。

3.2 企业转型调整

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影响之下,企业调整用工的同时还会伴随企业转型或收缩,这也将对劳动力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企业用工会更趋向于灵活,这会进一步加大新毕业大学生的求职难度和入职体验感,增加“低就业”群体的比例。

3.3 毕业生自身因素

⑴毕业生素质因素。随着扩招的增加,高校学生整体质量也在下降,这必然会反馈到毕业生质量上。对于当下部分毕业生中存在的问题,用人单位反馈较多的是:毕业生眼高手低、抗挫折能力差、随意性加大、诚信度不足……这些因素的存在,也会降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信任度,很多用人企业会在招聘期间广泛撒网,在实习期间严格考核,最后留存其中为数不多的佼佼者,这样就会造成其他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处在“低就业”状态。

⑵毕业生家庭因素。2019年暑假毕业的这一批毕业生中已经出现部分00 后的身影,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物质极其丰富,这是在幸福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的父辈尚可继续照顾他们的生活,所以他们不必为了生活而竭尽全力的工作,这也势必造成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不会太端正,除非遇到特别合适的工作。

⑶懒惰因素。笔者在长期研究就业工作中发现,毕业生群体中确实存在了一部分比较懒惰的群体,对于求职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懒惰,有部分毕业生甚至懒惰到不参加举办在校园内的招聘会,对求职所付出最大的努力就是很“佛系”地在网上随便发两个简历给用人企业,而简历往往还可能就是对别人的模板进行的简单修改。

3.4 社会环境因素

近几年社会浮躁气息愈发严重,对当代大学生或多或少造成了一些影响,特别是近期的一些“一个亿小目标”和“无底线网红”的出现,让这些未走上社会的大学生对社会有了一个不正常的认知,产生畸形的价值观和好逸恶劳的心态,这样的毕业生在初次进入社会,面对起薪偏低的第一份工作,注定会有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中,也是造成当下离职率高等因素的重要原因。

4 从高校社会责任视角下对着力解决“低就业”问题群体的精准帮扶对策

4.1 精准定位“低就业”群体

精准定位“低就业”群体是精准解决“低就业”问题的基础。“低就业”主要表现为两种状态:一是未就业,二是就业的质量过低。对于第一种未就业群体,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定位,可以通过两方面来统计,一是就业派遣系统,二是就业调查,筛选未就业群体就能得到数据和人群。对于就业质量过低群体的定位就需要多方面结合,一是要做好就业调研的广度和深度,通过调研,寻找存在“低就业”状态的群体,二是要深入摸排,通过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学生干部群体,对毕业生就业状态实时跟踪摸底,掌握真实信息。

4.2 精准分类“低就业”群体

造成“低就业”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只有对这些群体进行准确分类,才能为精确帮扶提供着力点。在本文的第三部分中,已对造成“低就业”状态的原因进行分析,对“低就业”群体的划分,可按心理原因、职业规划原因、能力原因、信息原因、经济原因等归类。分类“低就业”群体仍需通过第一手翔实数据支撑,需要通过就业调研和深入摸排。

4.3 对“低就业”群体精准帮扶的实施

⑴求职心理障碍群体帮扶。针对毕业生有紧张焦虑、自卑自负、浮躁盲目的心理障碍群体,高校可以通过举办沙龙和讲座的形式,将毕业生的心态调整活动贯穿整个毕业季。同时,高校可以设立专门就业心态调整咨询室,组织校内外专家坐诊,为个别同学提供单独辅导和咨询。

⑵职业生涯迷茫群体帮扶。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会有一个重新认识自己专业和未来定位的过程,在这期间容易产生对职业生涯的迷茫。高校一方面要利用好《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资源,立足课堂教学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在大学生求职季节安排生涯人物活动和讲座,为毕业生群体提供指导和帮助。

⑶就业能力不足群体帮扶。就业是高校最后一个输出环节,毕业生就是高校最终的产品,产品的质量关系高校社会声誉,关系毕业生终生幸福,关系社会发展的潜力,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所以高校培养学生的整个过程都要严格把关。所有的帮扶都是建立在毕业生有足够就业能力的基础上的,这部分就业能力不足群体应该是所有帮扶中最需要重视的。高校需要认真总结原因,找出质量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所在,在后期培养中予以改正。最后部分就业能力不足群体,高校需要利用多方资源打造成品,方可推向社会,可以联合人社部门开展能力培养,可以院系专业开展特色能力培养,可以就业指导部门开展专项能力培养。

⑷经济困难群体帮扶。毕业生中经济苦难群体的帮扶应该是就业帮扶类别里比较容易和直接的,结合学校困难学生管理和帮扶措施,学校定位该部分特殊群体,在毕业季结合学校其他帮扶措施共同开展帮扶,另外,政府每年都会有针对毕业生的求职补助,学校需要将政策用到实处,并惠及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

5 结语

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国计民生,高校在面对毕业生就业问题时,不能光关注未就业群体,应该对所有“低就业”群体同样关怀。每年处在“低就业”状态的毕业生人数都超过了百万,而每一个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都牵动着一个家庭的心,这直接影响到上百万个家庭的幸福。特别是解决一个困难家庭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就是给整个家庭带来幸福的希望。高校应该主动承担起这份社会担当,精准定位和解决“低就业”问题,为学生谋福祉,为社会显担当。

猜你喜欢

毕业生群体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