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院创新创业团队培育路径探究

2019-03-22乔小倩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23期
关键词:培育院校高职

乔小倩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句容 21240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出现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科学创新”等关键词,国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因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更应将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专业教育结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培养高素质的的创新创业人才。创新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性,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 实践性的教育改革具有直接的针对性。而在此过程中,创新创业团队的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1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回顾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愈发受到重视,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日益增多。在中国知网以全部期刊为范围,对2008年到2018年近十年间的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论文进行梳理,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关键词检索到的论文有19 735 篇,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为关键词检索到的论文1 051 篇,关于“创新创业团队”的论文586 篇,而关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团队”的论文仅有31 篇。从结果不难看出,近10年来众多学者对“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研究,但关于“创新创业团队”的研究不多,且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企业、科研单位和本科院校,有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团队培养的研究很少,且主要围绕团队组建和意义、导师团队建设两个方面展开:吴植、夏峰《高职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调研分析》 对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培养组建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程淑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培训方案研究》从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的角度论述创新创业团队的重要性;张明《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模式探讨》 中以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双创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阐述了团队建设的意义。

综合而言,学者对创新创业团队的培养的目的和意义已初步形成了共识,为该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基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少有对创新创业团队培育路径的研究,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缺乏深入的剖析,因此基于自组织视角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培育路径研究是现实所需。

2 自组织理论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联性

自组织理论是一种关于自组织现象的理论,可以根据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某些规则,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情况下,形成一定的结构或功能,该理论主要研究了系统如何从混沌初始状态发展到稳定有序的最终状态。大学生创业创新团队的运作不是封闭和静止的,团队通过外部知识、信息、资源交换和内部知识反馈来保持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开放性,从而实现学科知识、专业知识和经验整合的非线性效应,当经验积累和实践积累达到一定的价值时,就能引发创业项目的落地和创新成果的转化。由此可见,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具有自我组织的一般特征,其团队成长过程本质上是自我组织过程。

3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团队培育现状

随着双创教育的重视度日益增强,更多的高校投入到创新创业的队伍中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有三个阶段,即意识养成阶段、知识内化阶段和经验生成阶段。意识养成是建立创新创业的观念,知识内化是对传统意义上知识目标的深化,经验生成是对创新创业能力层面目标的操作性表达。在此过程中,创新创业团队的组建、运作及培育,直接影响项目的实施和成果的转化。通过对省内5 所高职院从“创新创业团队培养的重视度、组建模式、实践成效与落地孵化情况”等方面展开调查,以此为基础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团队的发展现状。

3.1 创新创业团队培育受重视度不够

目前众多高职院校都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创客空间、大学生创业园等,让学生进行全真的商业化运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或以工作室的形式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演练。据统计,目前高职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组建的形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模式:学生因共同的目标及需求自愿组成的非官方组织、 由教师参与指导的创新创业社团、 以专业教师科研项目为基础组建的创新创业实践小组、以“挑战杯”“互联网+”大赛及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基础组建的创新创业团队。根据调研结果统计显示,在已成立的创新创业实践团队中,91.21%以上的成员为本系部本专业学生,甚至是本班级学生,虽然有的团队注意到了成员年级结构,但跨专业度低,难以保证创新创业活动对综合知识的需要。且以上模式多通过讲座、 课外辅导侧重于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团队成员虽然能够在知识、资源、技术等方面实现交流,但却忽略了对整个团队未来的发展前景的规划,对每个成员的优势、特长缺乏有效分析,进而影响团队整体效用的发挥,难以实现项目的成果转化。即使指导教师强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但由于对创新创业团队的认识比较淡漠,在指导过程中多以结果为导向,对项目的进展关注不够,由于自身缺乏创业经验,难以把控团队在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3.2 创新创业团队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在对“现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组建模式”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多是由一些因私交很好而在一起的伙伴或在教师的指导下组建而成,由人际关系来寻找伙伴,可以说,人际上的交集是成为群体性创新创业团队成员最重要的条件。因此这种团队在成立之初就带有明显的被组织或他组织特点,团队的稳定性长远化发展受限。由于系统的不稳定性,团队成员仅能完成各自的简单分工,无法通过有效的协同合作实现项目的更高目标,同时缺乏科学的运作机制,团队在执行任务和项目过程中,责任不明确,授权不到位,忽略激励机制和团队精神的建设,团队成员将无法找到归属感。

4 高职院创新创业团队的培育路径

4.1 政校企联动,形成培育合力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成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和部门,也设立了专人管理,但大多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由专业教师兼职,指导创新创业活动均是在教学工作之外,难以保证持续性。且指导教师往往缺乏实战经验,因而可加强与企业沟通,建立协同育人的校企合作模式,邀请成功创业典型、创新创业领域专家组成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库,同时通过与政府、优秀校友合作建立创新创业平台,为学生提供政策咨询、制度保障、经费支持等帮助,让学生对团队建设和项目运作有更直观的了解,形成团队培育合力。

4.2 完善机制,增强内生动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要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要有一套目标明确,定位科学,发展思路清晰的团队管理章程,同时建立赏罚分明的内部奖惩制度,促使大家自觉遵守团队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顺畅的团队沟通和交流制度,灵活处理各类问题。培养团队科学合理的运作机制,将现代企业制度移植到创新创业团队的实践运作中,锻造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整体意识、 合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体现,团队合作的基础是尊重每个成员的利益和成就,核心是合作,体现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保证组织的高效运作。团队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己,只有明确的意愿和有效的合作方法才能让团队产生真正的内生动力,避免团队的非正常分裂,有助于团队的稳定与发展。

猜你喜欢

培育院校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