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探析
2019-03-22李韧
李韧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32)
1 目前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没有正确的认知
根据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后发现,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对创新创业的正确认知,导致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发生偏移,过度重视讲解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培养创新创业技巧和技能,反而没有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给予必要的重视。与此同时,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对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考核的过程中,将学生的就业率作为依据和标准,反而忽略了创新创业的重点——创新精神。再加上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具有比较高的要求,很多学生由于无法满足这个要求,导致在后续的学习中无法理解相关专业内容。
1.2 陈旧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投入过多精力,与专业课程的课时相比较,创新创业课程一般经过一节到两节课时的讲解,就完成了整个课程的教育。与此同时,对于学生就业的创新实践,高职院校只是开展计策相关主题的活动进而比赛,只走表面形式,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导致学生在学校期间学习的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和技能与社会实际相差甚远。
1.3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缺乏科学性
教师对学生而言,起到传教、授业、解惑的作用,教师自身具备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而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还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具体需求,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学科教师的聘请并不重视,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
1.4 高校创新创业的观点无法与企业、政府协调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认同,因此,自身的价值观与企业和政府的价值观存在较大距离甚至相背离,长此以往,必然会形成难以调整的状态,使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寸步难行。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对创新创业的观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1.5 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依然沿用的是传统专业学科的评价方式,长此以往,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以实践为基础的特点无法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创新创业教学具有比较复杂的特点,传统专业学科的评判机制具有片面性。
2 新常态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路径
2.1 正确认知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对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而言,是在现代化社会的大环境下,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效融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重点关注的是将创新成果在实际创业过程中,转变成具体的经济价值形式。在高职创新创业过程中,教育并不是主要用来评价学生就业率的一个标准,而是针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一种途径,是提高学生综合创新创业素养的一种手段,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应该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也就是说应该重点学习的课程之一。因此,在社会新常态的环境下,高职院校和教师应该对传统教育方法进行全面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高职院校的教学与体系中,对专业学科和创新创业教育给予同样的重视。
2.2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从理论课堂走向实践课堂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新常态的环境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的要求比较多,需要教育、学习、实践具有较高的统一性,因此,高职院校想要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应该有效结合各种资源和手段。根据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发现,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第一,高职院校应该以教师的教学理念为依据,在此基础上,组织创新创业相关的线上活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仪式的树立和培养,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创新创业知识的框架构建在网络上完成,并将创新创业相关的测试完成。第二,以构建的创新创业知识框架为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开展创新创业相关的模拟实践操作,将今后可能会在实际创新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在模拟实践操作中解决。第三,通过大量的模拟实践操作以后,学生会积累丰富的经验,此时,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与社会中的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到企业中实习搭建桥梁、提供多种途径,使学生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在企业实际的操作中得到提升。通过这种线上学习、线下指导、校企结合的教育模式,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从理论走向实际的进程[1]。
2.3 培养专业而强大的师资队伍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不仅为学生创新创业理论学习提供专业的教育,还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最基础的专业引导,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专业教师聘用的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审核和筛选,保证每一个教师都具备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高职院校应该定期举办各种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培训和活动,提高创新创业教师的专业素养,建立考核制度并严格执行,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级挂钩,使教师在思想上对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给予必要的重视。第二,在选择创新创业专业教师时,不仅能够从社会中招聘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人才,还可以将目光放在校内具有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教师身上。将社会其他领域中对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具有较高建树的专家邀请到高职院校中,开办创新创业专业讲座,通过专家的指和培训,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和优化。第三,高职院校可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在会议中教师可以将自己专业的教学手段和取得较好效果的教学经验进行分享,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每个教师根据这些内容选择适合自身教育方式和适合本班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都得到提升[2]。
2.4 加强政府、学校、企业三者之间的合作
在高职院校职业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学校、企业、政府三者所起到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三者各司其职通过互相之间的互动,保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在三者中,学校起到的作用,重要是重点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专业人才,并且将这些专业人才通过各种渠道推荐给政府和对应企业。企业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在校企结合的环境下,企业的领导人和专家不定期在高职院校开展专业讲座和培训,将资源从企业带到校园中,选择专业能力优秀的人才在企业中进行实践培养。政府起到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培养人才所需要的资金,通过补贴、奖学金等方式给予高职院校的人才,进一步鼓励大学生积极创新创业的信心,结合大力的宣传和推广,使社会创新创业的浪潮得到全面推动。学校、企业、政府三者对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共同的推动作用,三者缺一不可[3]。
2.5 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制度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传统专业教育,二者本质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不能用评价传统专业教育的模式来评价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不仅要对理论知识进行详细的理解,还要注重对实践操作的熟练。因此,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方式进行模块式的分类,比如,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而言,应该以专业学科的评价方式为依据进行评价;针对个性化的创新创业而言,应该以开展专业活动得到的经济价值为依据进行评价; 针对实践性的创新创业而言,应该以结合跟踪评价的特点结合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具体出效果为依据进行评价。也就是说,在职院校应该运用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4]。
3 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以上针对新常态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囿与推进路径,展开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明确的了解,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离不开政府、企业的支持,在高校学生、社会、学校的培养下,能够组建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使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技术有处施展,使社会各行各业达到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得以发展,是社会总体实力不断增长,总的来讲,在这个互惠互利的循环中,不断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创业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手段,能够使技术人才、社会企业、社会能力都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创新培养高职院校创业人才的手段,是现如今提高我国总体实力势在必行的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