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途径探索

2019-03-22金雅慧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23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人文个体

金雅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 430060)

信息时代是一个变革的大时代,变革需要创新,需要坚韧不拔的努力。这就要求时代的弄潮儿们除了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有跨专业、跨学科、独立思考的思维模式以及能支撑融入社会、 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的综合素质。个体人文素养的提升是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言的学习本身就是人文素养累积的过程。

1 人文素养的内涵和提升的必要性

1.1 人文素养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中“人文”解释为“礼乐教化;泛指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素养”一般指是以人的习得与体验为基础的,是尊重人类文化、理解人的需求、关注个人发展的能力。可以看出,人文素养需要被培育,是个人对外部世界认知的综合体现,包括对社会的理解,对自身的探索和自身与外界关系的界定与协调等。人文素养的提升直接关系到理解力、 同理心等个人能力的增强,也可以更好地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促进个体与社会的融合发展。

1.2 人文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2)中指出高校需要“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人文素养的培养与下一代的成长紧密相关,也是教育界国家战略高度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我国人口基数大,内陆和偏远地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是很深。过于集中精力应对考试大大压缩了综合素质培养的空间。学生进入社会后高分低能、抗压能力弱、 因对自我和社会缺乏认知而迷失人生方向等问题频现。这些问题的背后是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养的缺失。提升人文素养可以增强个体对自我、对社会的认知,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同时,国际化和科技的发展要求人才以跨专业、 跨学科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这就要求个体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有更深的认知。个体人文素养的提升对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的思维模式至关重要。

2 大学英语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意义

2.1 英语教育人文素养培养的缺位

现阶段,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我国数量极大的大学生英语应用水平仍然停留在哑巴英语的程度。英语学习仅仅只是应付高考的手段。在这种模式下,语言的学习发挥不出其人文性的本质,学习的功利性压抑了兴趣的发展,也压抑了人文精神的传播。进入大学后英语的学习成为考证的途径,功利性更突显。英语学习题海战术的本质基本没有改变,而这一切都完全背离了学习语言的初衷,也无益于增进个体的人文素养。

2.2 大学英语课程于人文素养培养的意义

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语言类的基础课程。叶斯柏森曾指出,“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它的本质特征是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拓宽知识、 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对不同的文化习俗、 思维生活方式的更深了解可以加深个体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对世界多样性的包容,有利于拓宽个体思维的宽度,形成个体丰富的世界观。可见,对作为人类交流工具和思想载体的语言的学习,是个体人文素养累积的重要方法和过程。

3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途径

3.1 教材的内容的扩充和更新

大学英语课程开办以来先后经历了五版教学大纲的修订,课程和学分设置等都历经多次调整,各种教材也多次再版。但很多院校选取的教材仍是经典版的老教材。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为例,全书共8 个单元,内容涉及成长、友谊、科学、工作、爱情、环保、教育一系列经典话题,但所选文章多为1990年前后英美报刊杂志上的文章。这些话题虽隽永,但30年前报刊上流行的价值观在现今社会得到的共鸣越来越小。同2000年后出生的学生聊披头士,同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人群聊网瘾,这些时代的鸿沟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动力。

对经典主题的探讨能加深学生对人性、 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对世界的深度思考有利于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发展和形成,是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一环。可以适当增加经典文学、哲学、历史等作品的选材,让学生在了解西方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的基础上享受语言的魅力,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思考某些特定的价值观存在的原因,批判地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进而追寻人生的意义。伟大作品的这种启迪和灵魂的交流作用更明显,毕竟它们是历经时间检验、大浪淘沙传承下来的,意义深刻,感染性强,能触及心灵。

在增加经典作品比重的基础上引入英美最新的能反映时代特征和主题的文章,能激起学习者更多的共鸣,让学习的过程有话可讲,甚至愿意主动分享自己的见解,让学习的内容真正的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同时,对于语言文化类更多发人深省的文字,不论其属于经典还是流行,可以作为大学英语课程的书单书目推荐给学生,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而不是作为“刷题”的题目。

3.2 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进

国内目前中小学英语的教学还是以打基础为准,语法的讲解占用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相对地压缩了对文化背景、传统习俗等人文知识的学习和讨论。这种学习模式直接造成了语言学习中的“高分低能”:做题接近满分,开口交流则无话可说。即使是自己熟悉的话题,自身的想法,也很难表达得清楚完整。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提升人文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改变。⑴压缩课堂语法知识的讲解。将语法知识的讲解看成是与高中教学学习的接轨和对中小学语法基础的整体复习,而不是新的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扎实的基本功练习已经进行了十多年,对语法的掌握程度基本固化。大多数同学欠缺的是将所学外化,真正应用到生活实践的过程,而不是语法的进一步精进。⑵增加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和讨论,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甚至与中国传统相对比。对每篇精讲的课文深挖背景知识,如作者的信息、写作的时代背景、文章中涉及的人文知识、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特点和技巧、文章要表达的主题、文章显示的价值观等,引导学生从语言角度欣赏文字,从背景角度了解异国文化,从写作方法增强思维的连贯和严谨,从对文章主题、价值观的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进而进入对课文对不同文化深入的理解,在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丰富的价值观,提升人文素养。⑶适当增加专题讲授和讨论。每学期开辟固定课时作为专题讨论课时,比如可以就某一文化社会现象表达自己的理解,可以对不同文化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做深入探讨,可以对上文提到的书单中的书籍展开读后感交流,重在思考和表达,把十几年英语学习的成果激活。专题讨论交流的内容同时又拓宽了认知,活跃了思维。⑷增设ESP 课程。针对不同学校学生和专业的特点,增设丰富多彩的ESP 全校选修课程。ESP 课程可以注重某一专业英语的学习,为进一步深造研究打下基础,拓宽思维。也可以注重文学作品的赏析或文化传统的讨论,作为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的延伸。不论是从专业理解角度还是通识认知拓宽的角度,这些课程都能很好地提升学习者的人文素养,是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

3.3 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把控着课堂的整体走向。教师本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一方面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也是自身与时俱进提升专业素养的要求。⑴增强人文素养培育的意识。意识到语言学习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具,认识到时代发展对人才更高的综合性要求和个体人文素养提升对实现自我的重大意义。⑵教学方法的改进。把教学的重点从对词汇语法的讲解转化为对语言实践的注重和人文素养的培育,深挖课文,充分发挥其语言和思想双重载体的特性。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学生参与度的提升。⑶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通过不间断的学习,教学方法和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提升自身业务能力。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可以借由自身经历为学习者引路,也可以通过自身人格魅力涵养的散发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

4 结语

高等教育培育出的人才要有独立思考之能力和对理想的追求。对作为人类交流工具和思想载体的语言的学习,是个体人文素养累积的重要方法和过程。大学英语作为大学语言学习的基础课程,能有效提升学习者人文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成为你自己”21 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与高校的培养目标契合,而这些与个体人文素养的提升相辅相成,都能极大推动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发展。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人文个体
人文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