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体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19-03-22江春巧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大学政治情感

□江春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说明,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基本得到满足。美国人本主义思想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含着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道理,也就是说,基本需要实现之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需要”。社会在改革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是专业知识一方面,更看重综合素质,所以为了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情感教育方面有所重视,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缺失所引发的问题

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多的是重视政治素养的教育,忽视人文精神、情感体验的培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直存在着偏理论讲授,对实践性重视不够问题。大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倾向于成熟,可作为思想活跃、对自己满怀希望但承压能力又不强的他们,在处理学习、恋爱等问题时,又显得还不够成熟。要么不知所措,要么彷徨迷茫,还有更严重的,因心理上的脆弱、受到创伤、承受过多压力,导致其行为诡异、偏激暴怒,致使自己和他人都受到巨大的伤害。所以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中,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并且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

大学生情感含蓄,具有掩饰性。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的提高,在情感表现上带有含蓄隐蔽的特点。他们会根据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时会把自己的真实情感伪装起来,知行不一。有时会强制压抑自己的内心情感,把它们封闭起来。如遇到了某件特别让其恼怒的事情,但觉得直接表露不妥,便选择强压下来,故意表现得不在意。有时喜欢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对某个同学有好感,不好意思直接表白,往往通过微信、QQ等网络工具来交流,或者害怕拒绝,不敢表达,只是限于自恋的状态。部分大学生并不真正了解恋爱的相关知识,听别人说,一知半解,没有直观的全面的认识,在恋爱过程中,总觉得和自己想的不一样,经常遇到不顺、挫折,但又不知如何化解,没有解决办法,限于苦恼状态。

大学生情商有待提高。由于社会、家庭、个人等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责任感、道德情操等方面都有待加强。他们缺少相关的情感体验,如独生子女在家里长辈、父母都以自己为中心,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当踏上大学的校门,一切不是唯成绩论,并且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能力、性格各异,需要不同的沟通方式。但是一些学生不愿意去接触,不愿意去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思格斯明确提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问题,要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中学教育阶段,一直也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基本内容是:“素质教育不只是传播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视人的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共事、学会明辨是非;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但是由于升学压力,班级人数众多,教师、学生精力有限等等原因,无法真正得到全面贯彻执行,实现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大学生虽然已经踏入了大学之门,但情感体验还是很缺乏。

三、造成大学生情感体验缺失的原因

(一)大学教育环境的改变和部分院校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一般是相处过程中慢慢产生的,可是现在少了很多直接的相处机会。大学不像中学,每个班级有相应的教室,上课时间、地点比较固定。大学课程一般也不是很多,教室又是很多专业一起使用,并且不同的课程在不同的教室,所以学生都是上课时间才到教室,下课就各自离开。除了同寝室人员之外,同学之间交流是比较少的,缺少班级的集体感觉,这样学生之间接触机会就比较少,大家互相都不了解。还有一些院校或专业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可以说是“无爱可恋”。通过调查了解,发现不少的大学生的恋爱对象都是高中、初中同学,或者是初高中同学的同学,也就是说并不是在进入大学之后相知、相恋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知识经验的欠缺。作为教育者,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进入大学,生活学习环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学生表现出了不同于中学阶段的特点:人成熟了,心理更加复杂、思想上追求独立、知识面广阔,面临的挑战刺激更多,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可很多学校的辅导员是直接从高校学生转变而来,他们缺少管理经验,更有一些还缺少思想政治相关的知识,他们自己在工作中都感觉吃力,自己都不自信,如何能够辅导好学生,从而发现和解决问题?

(三)大学生自己不关注个人发展。人们常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它已不同于中学,主要是围绕升学为主要目标或者说是唯一目的。大学生自己的自由时间更多,自我管理更加突出。进入大学,一部分人突然没有了目标,此时不再像高中一样,上学的目标简单明确:就是考个好成绩,然后读个好大学。没有教师、家长的特别约束,不清楚自己大学期间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再加上高中教师一般都会说,现在高中学习辛苦点,到了大学就轻松了,所以进入大学,部分大学生就开始放任自己。一些不自律的同学玩游戏、看电视、到处玩等等,一天天混。结果就是书没好好读,恋爱对象也没找到,大学四年,感觉自己一无所获。

四、重视情感体验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张英彦在《教育学》一书中指出:“人的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经衰老至死亡的身心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有统一性、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和差异性。”其中顺序性是指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只有每一个阶段都经历,才会有人格的获得。美国人本主义思想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层次,它们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学生正处于友爱与尊重的需要层次,所以需要有相关的情感教育,定期邀请一些专家学者以公开课或者座谈会的形式,解答同学们遇到的情感难题,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这样才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王冀生在《我的大学文化观》一文中指出:面对“以‘崇尚物质,忽视人文’为主要内涵的全球性文化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大学精神的衰微正在成为当前世界性的话题,这种大学精神衰微现象在我国的突出表现是教育活动本义的缺失和大学的创造力不足,其实质是一种价值危机。”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人文教育,增强情感体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参加实践活动,增加大学生的情感体验。班集体活动,校级活动,高校间的联谊活动,课堂上的PPT演讲,辩论赛等等,通过这些参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就发生了变化。为了参与其中就需要进行大量的资料准备,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文化知识面,增强了认知水平,进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爱好兴趣,从而在心理、思想上认同和自信。像运动比赛,创造了彼此认识的机会,并且参加活动,亲身经历,对身心发展都有好处,这样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情感教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一本好书,是获取信息的一种有效途径。读书笔记,是读书的体会和感悟,让学生汇报在读书过程中的理解和思考,让他们不断去体验这个过程,从一开始的不愿读,到慢慢地开始读,然后产生一种可以读的情感,教师再继续强化其中的理论和实践需要之间的联系,让读书真的成为一种积极体验,而不是被迫,消极抵触,这也是增强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对于人文素养的提高,对于任何人和事,都是一样的道理,只有了解了才会去喜欢,喜欢了才会去深入关注,深入关注了才能产生情感,进而才能形成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增强情感体验。

(四)刺激需要,让大学生主动参与情感历练。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的不同,是人之所以区别于人的原因,所以社会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需要根据平时的交流沟通中找到让其感兴趣的切入点,刺激他们的需求,让他们亲身经历。要让同学们明白:经验可以直接间接获取,但经历只能是自己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的事才算是经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停留在想象层面的任何计划或愿望,都只是一种想法。一种想法当真正付诸实践时,会有很多的细节问题需要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才能一步一步积累经验。不管是幸福还是痛苦的经历,都将会是一笔财富,从中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再继续改造自己,磨炼出一个完整的自我。

通过以上研究,增强大学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情感”丰富,增强自信心,提高情商,再结合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这样有助于他们按照人的发展规律经历相应的事情,避免出现逾越后又无法返回去发展的局面,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了新的途径。

猜你喜欢

大学政治情感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大学求学的遗憾
情感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