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月的雷雨》中儿童形象的哲学思考

2019-03-22□潘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娜塔莎安东姐弟

□潘 雪

在俄罗斯伟大文学阵营中,儿童作为一种未经世事的单纯美好的意象的存在,常常被作家所使用。普拉东诺夫在作品中大量选取儿童意象,进而借助儿童的单纯美好展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思考。普拉东诺夫在《七月的雷雨》中,通过儿童视野中的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塑造了一个颇具哲理的儿童形象。

一、普拉东诺夫与《七月的雷雨》

(一)普拉东诺夫的人生经历对儿童文学创作的影响。普拉东诺夫是俄罗斯著名作家,他曾经参加了国内战争,后来在十月革命前开始在地方刊物上发表作品,为自己的人生积淀了丰厚的阅历。在1922年,普拉东诺夫就出版了自己的诗集,也自此开始了作为一名作家的社会活动。他用尖酸的笔触对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进行辛辣的讽刺。直到1941年,普拉东诺夫成为一名战地记者,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们正常生活造成的严重创伤,从此写作的重心开始转移,更加注重对人们心灵创伤的刻画,因而受到了当时社会的排挤。普拉东诺夫在194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伊凡诺夫一家》,这篇小说主要写战争给普通家庭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被指责为“诽谤”现实。而后,普拉东诺夫便慢慢转向了以儿童文学为主的创作及从事民间文学整理的工作。普拉东诺夫在作品中,运用隐喻的方式和儿童的视角去展现对死亡及人性的哲学思考。作品中大量运用儿童为意象,这与作者自身的经历是无法分离的。普拉东诺夫的童年是在一个普通的铁路工人家庭长大的,家中的贫困和多子女,使他在十五岁的年龄就不得不辍学帮助家里抚养弟弟妹妹。然而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即便一家人很艰苦地互相扶持着,疾病和贫穷还是夺走了弟弟妹妹年轻的生命。这使得普拉东诺夫饱受了生活的磨砺和失去亲人的痛苦。因此,在《七月的雷雨》中,姐姐拼命地保护弟弟,即便是死亡,也要先弟弟而死,这正是普拉东诺夫人生的真实写照。作家对儿童形象的重视,源于对美好童年的向往,期盼每个孩子都有幸福的童年,更源于自身悲惨的人生经历。人到中年的普拉东诺夫,唯一的儿子因受政治的牵连在狱中夭折,这对普拉东诺夫造成非常大的精神打击。普拉东诺夫非常爱他的儿子,1926年他讲到自己3岁的儿子时候,他说:“他是我最爱的,最珍贵的,我害怕——怕失去他”。普拉东诺夫对孩子深沉的爱,对儿童命运的深切关注,使他用更多的笔墨去赋予儿童形象以深刻的寓意,进而展现对死亡和人性的哲学思考。

(二)《七月的雷雨》唤醒了人们对死亡和人性的哲学思考。1939年,普拉东诺夫创作了《七月的雷雨》,小说叙述了一个农村小姑娘娜塔莎带弟弟去外婆家,但在返程的途中遇到暴风雨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七月的一个大热天,麦地里的麦子已经长得非常茂盛,姐姐便开始担心麦地里会有坏人出现,伤害她和弟弟。惧怕死亡是儿童最直接的体现,但在心惊胆战的害怕中,姐姐娜塔莎却只想着如何去保护弟弟,使弟弟不受伤害。他们两人好不容才走到了外婆家,可是弟弟又感觉在外婆家很枯燥,于是姐姐便顺从弟弟的任性带他回家。然而,在回家的路上,姐弟二人遇到了暴风雨。“娜塔莎在麦地边上坐下来,使劲搂着安东什卡,即使她自己死也要让他活着留下来。”娜塔莎用自己的身体保护着弟弟,在死亡面前,弟弟想到的是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而姐姐却想即使自己死了,也要保护好弟弟。但还好最后两人被善良的老人送回家里。普拉东诺夫倾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姐弟在归途中的无助和恐惧,用丰富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奇幻的儿童世界,令人止不住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同时,作者通过两姐弟经历暴风雨由怕到不怕的心理转变,唤醒了人们对死亡和人性的哲学思考。

二、对死亡的哲学思考

人们在面临死亡时表现出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人恐惧死亡正是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表现,这种表现在姐姐娜塔莎和四岁的弟弟安东什卡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农村小姑娘娜塔莎带弟弟去外婆家的路上,路过麦地的时候,娜塔莎感到十分惶恐,她担心会有坏人藏在那里。于是开始思考如何保护好弟弟,她想,坏人一般是不会伤害小女孩的,于是就想着把围巾给弟弟,让他看起来像个小女孩;她又想,如果把弟弟藏在沟里也会保护弟弟。这两种办法哪个更好一些呢?娜塔莎环顾四周,发现这里并没有像村子旁的沟可以把弟弟藏起来,“于是姐姐给弟弟头上包上一块围巾,而自己光着脑袋,这样她心里踏实些。”如此充满着童心童趣的心理描写,源于作者自身童年的情感体验。有父母在的时候,父母是孩子的保护伞,可一旦孩子离开了父母,连麦地都成为可怕的地方,这与人们的童年是相同的。小女孩娜塔莎把围巾包在弟弟安东什卡头上,认为这样就可以保护弟弟安东什卡。这种幼稚可笑的想法,放在一个面临着巨大恐惧却想着保护弟弟的小女孩娜塔莎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普拉东诺夫通过写姐弟对麦地的恐惧,充分表现出儿童心灵的弱小和充满想象力。儿童的安全感来自于父母以及那些足够关爱且能保护他们的人,这就告诉人们儿童是需要保护的对象。

人们能从儿童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是因为儿童即是成年人生命的延续,生小孩就是创造一个自己,使得自己可以在面临死亡时不那么手无缚鸡之力。当娜塔莎带着弟弟安东什卡到外婆家后,外婆看到娜塔莎长得越来越像年轻时的自己,感觉自己的生命在娜塔莎的身上得到了延续。即便有一天自己死了,人们也会因看到娜塔莎而想到自己,这让外婆感到十分欣慰。儿童是这个世界的未来和希望,未来的社会也将由儿童去创造。在儿童眼里,这个世界是充满生机的,没有生命的铰链也会感到疼痛,儿童眼中的世界是单纯而美好的,由儿童对死亡浅薄的恐惧,深刻揭露成年人对死亡的哲学思考。

姐姐娜塔莎辛苦地将弟弟安东什卡带到外婆家,弟弟却感到无聊而要回家。面对弟弟的反复无常,姐姐表现得果敢坚毅,并无责备地带弟弟回家。回家途中,姐弟俩遇到了暴风雨。安东什卡看到闪电从天空中劈下来,劈在大地上又折回空中,仿佛闪电没能完全发挥自己的威力。紧接着,又劈在距离铁匠铺不远的树上,将铁匠铺熏得黑乎乎的。闪电之后,相继而来的便是倾盆而下的暴雨。安东什卡看到铁匠铺上冒出了黑烟,中间是无法蔓延的火焰。普拉东诺夫运用了细致的环境描写,刻画出姐弟两人遇到暴风雨时的场景,为进一步写儿童在死亡面前的脆弱和微不足道做好铺垫。面对暴风雨相伴而生的雷声大作、闪电劈树而引发的铁匠铺失火,在这样狂暴而恐怖的自然环境下,儿童对死亡最本质的恐惧体现出来了。弟弟安东什卡开始担心自己死了以后,将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自己和姐姐娜塔莎的屋子将没人住,奶牛、蛐蛐、蟑螂在没有他的日子将变得多么可怜。通过对弟弟面临暴风雨时的心理描写,表现出儿童对死亡的恐惧及无助。相对弟弟而言,姐姐娜塔莎便表现得勇敢很多,“娜塔莎在麦地边上坐下来,使劲搂着安东什卡,即使她自己死也要让他活着留下来。”姐姐虽然较弟弟勇敢,她只想护助弟弟,她早已做好了先死的准备,这正是普拉东诺夫亲身经历的一种再现。姐姐在暴风雨中抱着弟弟,等待着死亡的降临,这体现出姐弟两人面临死亡时表现出的无助和恐惧。这就给了人们对死亡的深刻思考,儿童惧怕死亡,成年人依然惧怕死亡,并且在死亡面前,人们的力量是那样的微不足道。

三、对人性的哲学思考

普拉东诺夫对俄罗斯人民热爱真理、追求奉献、勤劳善良和天性宽容的美德是十分称颂且推崇的。所以在他的笔下塑造了很多具有崇高道德的普通人。《七月的雷雨》中,他围绕着人物关系,写出姐姐对弟弟无微不至的关怀及宁为弟弟而死的无私的爱;写外婆在娜塔莎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的血缘亲情;又写了畜牧场老人送姐弟二人回家的善良。

(一)姐姐对弟弟无私的爱。小说从姐姐娜塔莎带弟弟安东什卡去外婆家开始,便塑造了姐弟俩遇到一系列的困难及面临死亡,但姐姐每一次都将弟弟置于自己之上,将对弟弟的爱体现的淋漓尽致。去外婆家的路上,由于儿童的无安全感及丰富的想象力,娜塔莎总觉得这片麦地藏着坏人,不一定什么时候窜出来伤害他们。于是便开始想怎样才能当坏人出现时保护弟弟,他思来想去,决定将自己的头巾给弟弟戴上,这样坏人以为弟弟是女孩就不会伤害他。虽然这个想法及做法是幼稚的,但对于一个小女孩来讲,这就是保护弟弟最好的方法。在返家途中,娜塔莎把弟弟护在怀里,任凭冰雹打在自己的身上,这样弟弟就安全了。普拉东诺夫用大量的笔墨渲染了暴风雨来临时可怕的场景,当姐弟二人面临死亡的恐惧时,姐姐仍想着如何能保护弟弟,甚至做好了先弟弟而死的准备,这展现了姐姐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护全弟弟的无私的爱。

(二)外婆的血缘亲情。外婆是有个勤劳善良和天性宽容的人。她听说娜塔莎姐弟要去家里做客,便早早起来忙活做好吃的款待他们。“一大早她就把麦秸塞进了炉膛里,昨天晚上和好的白面早就形如发酵了,外婆不得不两次把盛面团的瓦罐换成大盆。”外婆开始揉面,一定要掌握好时候,要不然发过的面会酸。她要用心把饼做到最好,那是外婆认为用来款待外孙和老头子最好的食物。当娜塔莎来到了外婆家里时,外婆发现她越长越像年轻时的自己,在娜塔莎的身上找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于是她希望自己的生命在娜塔莎身上得以延续。外婆对娜塔莎充满了希望与关注,体现了人性中的血缘亲情。

(三)善良的老人。当姐弟二人在暴风雨中无助绝望而静待死亡来临时,畜牧场的老人出现了。他是善良、爱孩子的,他通过孩子的无助而想起自己的曾经岁月,不免感伤。人年轻时是体会不到活着的愿望的,只有到了一定年龄,才会真的有所感悟。老人是畜牧场跑腿办事的,他遇到两个孩子而心生怜悯,于是老人将两个孩子送回家。孩子送回家后,农场主责罚了没有照顾好孩子的父亲,畜牧场老人为此拍手叫好。

老人因为父亲没有照顾好孩子而受到农庄主的惩罚而拍手叫好,这就反应了老人对孩子的怜悯和疼爱,就是希望父亲能照顾好姐弟二人,这展现出老人身上所折射出的善良的美德,同时也凸显出了人与人之间最纯洁的爱。

四、结语

普拉东诺夫在《七月的雷雨中》选取儿童形象,以儿童视角描摹社会现实。通过写儿童面临死亡时表现出的恐惧和无助,人们在面对两个可怜的孩子时表现出的善良和关爱,进而表现出作家对死亡和人性的哲学思考。即使人在面临死亡时是恐惧无助的,但在死亡面前并不是束手无策的,可以勇敢坦然地去面对;同时这部作品也告诉人们,对于人性的思考,要像孩子一样简单向阳而不是用阴晦黑暗的眼光去审视世界,要相信人性中热爱真理、追求奉献、勤劳善良和天性宽容的美德,更要像孩子一样单纯热烈的生活在这个美好的世界。

猜你喜欢

娜塔莎安东姐弟
安东奎,愿尽一己之力推动中韩产业合作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姐弟
姐弟之情
滑雪初体验
谁家的可可
姐弟俩的日常
图书选荐师安东
奥地利性奴女孩不愿卖掉“牢房”
俄女子天生拥有一双“透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