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开展非课程形式通识教育的方法与成效
2019-03-22赫灵华
赫灵华
(吉林动画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通识教育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指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纳入学校正式课程计划的具体学科,以课程讲授的形式完成;“隐性课程”是指正式课程之外,学校通过物质层面的教学设施、校园环境,行为层面的师生形象、文化活动,制度层面的规章规范、校风校纪,精神层面的大学文化、价值观念等方式开展的间接的、内隐的通识教育活动,是以非课程形式完成的。课程形式和非课程形式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构成了通识教育的完整体系。
如今,非课程形式的通识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大高校也在积极开展各种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外在物质文化的建设,提升内在精神文化的统领。“书香校园”作为非课程形式通识教育的活动,已经在全国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艺术高校要针对艺术生的特点,利用多种方式打造“书香校园”,发挥非课程形式通识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培育更多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
1 倡导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
图书作为公民获取知识、了解时事、活跃思维、净化心灵、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公民整体素养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但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传统纸质图书的深度阅读受网络和智能设备的碎片化阅读影响。更多的年轻人青睐于娱乐性强、新闻性强、短小精悍、浅显易懂的网络阅读,阅读内容主要来自微信的转发、朋友圈、公众号、新闻推送等,很难具备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严谨的逻辑,有的还存在失真、误导甚至虚假的情况。因此,呼唤传统阅读的回归势在必行。国家一直在倡导全民阅读并提出打造书香社会的目标,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已经第6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倡导全民阅读,推进学习型社会”,对“学习型社会”的表述首次由“建设”改为“推进”。这说明,国家对全民阅读非常重视,以构建书香社会为主要目标,力求促进整个社会文明风尚的提升。
阅读是文明传承的主要方式,上一代人在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医疗、艺术等方面的感悟、成果、经验、教训,通过文字的方式传授给下一代人,这种文字的载体主要是书籍。读书不仅有益于人们励志、增智、养性和立德,更有助于提升素质、提高品位和改变命运。一本好书不仅能让人精神愉悦,也能让人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某项知识,甚至对人的理想塑造、价值取向、人生定位产生积极的影响。全民阅读的开展需要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健康的社会氛围,让每个人都关注阅读、热爱阅读、终身阅读。很多城市推出了移动图书馆、各类书展、学者讲书堂、社区书屋、阅读交流会、“最美书声”朗读、阅读达人,打造书香城市、“书香校园”、书香之家,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提升广大国民的阅读兴趣。其中,深圳成为全民阅读的样本城市。当前,深圳每年居民人均阅读纸质书7.23本,电子书11.21本,日均阅读时长64.56分钟。深圳图书馆常年座无虚席,全市拥有150多个民间阅读组织,公益阅读推广人近1 300名。“深圳样本”提供了一个以全民阅读推动城市发展的典型范例。此外,“书香校园”正在各大高校积极开展,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进书香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
开展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全民阅读活动的推广与实施对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提升文化软实力有重要作用。我们要以阅读为载体、以交流协作为桥梁,助力文化建设,实现全民阅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 艺术院校建设“书香校园”的方式方法
2.1 明确“书香校园”是通识教育非课程形式的重要体现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认为通识教育之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完整的人应该拥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三大领域的基本常识,应该拥有对普遍性价值进行辨识的基本能力,能够进行有效的思考,并能清晰地表达自己和与人沟通。通识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通融见识,更有远大眼光、优美情感;不仅能独立思考、探究并解决个人遇到的现实问题,更能主动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艺术院校学生而言,通识教育课堂授课时间极其有限,更多的通识教育是在课外进行的,这种通识教育的隐性课程是长期的、持久的、内隐的,是更需要被关注、被重视的。正如国内学者刘铁芳所说:“阅读与交往是走向通识教育的路径。”高校“书香校园”建设是培养学生美好情感和善良心智、陶冶学生优雅性情和高尚情操、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2.2 培养艺术院校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
首先,要营造校园浓厚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对阅读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通过图书馆和各学院开展的“全民读书月”“世界读书日”“如何阅读”“怎样读一本好书”“阅读习惯如何养成”等活动,在全校掀起“读好书、好读书”的热潮,让每个学生都有阅读的兴趣和愿望。其次,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开设书单,向学生介绍优秀的、经典的、正能量的图书,并邀请老师或学者进行作品导读、作品赏析,使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交流、阅读心得介绍等活动将成功的阅读经验分享给大家。最后,建立规范可行的阅读推广制度,要将阅读坚持下去,将阅读纳入每学期的工作内容,制定读书计划书、出读书小报、建立好书交换站、鼓励剧本改编、举办读书实践活动、规范读书活动管理办法等,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2.3 推进经典阅读与艺术创作的紧密融合
通识教育理念认为经典名著具有永恒的价值。大学生要仔细研读,体会这种“历万古而常新”的“伟大的对话”。为了让艺术大学生既重视专业能力,又能对经典阅读产生兴趣,就要把他们的艺术创作和书籍阅读结合起来。现在很多艺术作品都来源于经典名著,改编自经典文学作品,通过艺术手段继续展现经典、传承经典。比如影视剧、动漫游、戏曲、话剧、舞蹈等对文学原著的改编,设计、广告、造型、绘画等对历史人物的表现,都依托于经典阅读。因此,在鼓励艺术大学生提升阅读兴趣之外,还要让他们挖掘经典作品中对社会、人性的深度探寻与思考,并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加以传达。学校可以加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联系,使艺术大学生在文化、学识、思想、审美等各方面提升艺术作品的表现力。
3 艺术院校建设书“书香校园”的意义
3.1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
高校培养“全面的人”,希望达到“德育扬善、智育启真、体育健身、美育塑心、劳育立行”的培养目标,不但要让学生对知识、德行学深悟透,内化于心,从思想上认同、归化;还要以学促做,外化于行,从行动上落实,达到知行合一。艺术院校将“立德树人”放在教育的首位,“艺术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导、审美启迪的,艺术工作者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很多艺术高校在开展“书香校园”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艺术界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为学生做讲座,宣传根植于悠远深厚的传统文化,在学校形成多读书、爱读书、读好书的氛围,学生们的读书数量有所提高、经典阅读比重有所提升、文化自信有所增强。通识教育是一项长久而持续的教育计划,在艺术院校开展阅读推广、建设“书香校园”是一项营造校园文化的工作,需要更加长久的积淀和持之以恒的坚持。
3.2 提升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品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鲁迅先生也认为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而文艺作品的品格高低和艺术工作者的思想格局有密切关系。在艺术院校“书香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呈现了一大批学生创作的优秀艺术作品。以第六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为例,四川音乐学院的《你好·青春》是真实的故事,讲述同学之间的矛盾、相互理解和共同奋斗;复旦剧社的《种子天堂》是“校史”题材,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采访、创作,演绎自己学校历史上先辈前贤的故事;吉林动画学院的《追梦年华》讲述了某高校八名女大学生在排演毕业大戏《八女投江》的过程中,从不理解当时的英雄宁可牺牲也要追寻信仰,到理解了革命先烈为了建设新中国而无私付出,领悟了生命的意义和民族使命感的心路历程。这些剧目大多以抒写现实生活、展现时代风采为主,以丰富的艺术方式和多重的思维视角反映了高校大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精神面貌。相信在“书香校园”活动的大力推广中,还会有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涌现。
4 结语
“书香校园”建设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书香文化”的建设。通过各类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借助各种手段、方式,推广阅读,栽种、培育阅读的种子,真正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