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原因及对策分析
2019-03-22黄文博
黄文博,王 江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下称《规划》),明确部署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的工作,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目的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近年来各地方党委、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落实国家关于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工作要求,但农村中小学生控辍保学工作依然刻不容缓。本文对吉林省C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辍学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对辍学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1 农村教育事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是必要保障。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对乡村来说,教育既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文明乡风的功能,又为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在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正因为此,党和政府把包括公共教育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2]。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要努力办好农村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网络教育及高中阶段的各类、各级教育。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和建设者。服务乡村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更多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教育部提出,优先发展儿童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通过发展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2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吉林省委、省政府和省内各地方党委、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落实国家关于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工作要求。2017年全省60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义务教育已从“基本均衡”逐步迈向“优质均衡”。但在我省个别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留守儿童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辍学问题。为此,吉林省教育主管部门出台控辍保学等相关文件,有效保证适龄儿童完成有质量的义务教育。在实际调查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的留守问题、学习困难问题以及学校的办学质量等相关问题依然诱发辍学。
2.1 外在原因
2.1.1 留守儿童问题引发辍学
吉林省C县土地盐碱化比较严重。农民基本上靠种植业为生,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低下,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留守儿童问题较为突出。留守儿童大都与祖辈监护人一起生活,课后学业无法得到辅导,学习成绩不佳,从而厌学,甚至辍学。调查发现,无论父母亲双双外出打工还是单方外出打工,都会导致儿童缺少监管,增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的风险,母亲外出打工导致的儿童辍学风险略高于父亲单方外出打工的儿童。由此可见,学龄儿童对母亲的依赖高于对父亲的依赖,母亲更加敏感于孩子的性格塑成与心理健康。
2.1.2 撤点并校诱发辍学
自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来,我国启动了大规模的撤点并校的改革,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将农村一些规模小、学生少、教学质量低的学校撤销,统一合并成乡镇学校或中心学校[3]。撤点并校改革对农村教育质量长远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的公平与效率,但短期内也有其弊端。在调查中发现,C县的农村孩子大都步行上学,居住地与学校的距离步行大约40分钟左右,C县风沙较大,村路多为土路,如遇到阴雨天气,道路泥泞不堪,孩子上学的艰辛可想而知。一旦结伴而行的同学出现辍学,其他孩子辍学的风险就会提高。另外,一部分学生选择小学一年级开始在学校住宿,由于他们上学前大都没有上过幼儿园,所以普遍胆怯、害羞,不爱表达,不愿与人交流,寄宿后又缺少家庭气氛滋养,缺少和家人的情感及语言交流。学校还存在生活教师的配备不到位、生活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深入的情况,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容易引发性格上不可逆的缺陷,从而出现厌学,诱发辍学。
2.1.3 办学薄弱造成辍学
国家已经下大力气投入大量资金启动相关工程,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但是,当前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与城镇的学校还有较大差距,部分学校校舍老化,年久失修,教学配套的实验耗材配备不到位。撤点并校造成学校超大规模或大班额的问题较为突出。大班额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名学生的个性特点,只能按照单一方式教学,容易忽视对成绩不佳学生的关注。另外,当前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有所改善,但还略显薄弱,部分优秀教师因待遇、工作环境、职称评聘等原因调转或借调至城镇学校,导致农村教师学科布局失衡。
2.2 内在原因
2.2.1 学困诱发辍学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依然存在以成绩为中心的教育导向,学习成绩不好、调皮的学生容易被“边缘化”,得不到教师的有效关注,考试成绩长期排名靠后,学生的自尊心就容易受挫,因此产生自卑感,无法积极应对挫折,对学习失去信心,渐渐放弃学业。初中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容易逆反,常常与家长和师长对抗。另外,“差生”容易相互影响[4]。
2.2.2 读书无用论引发辍学
扶贫扶志更要扶智,人才引领和智力支撑是乡村振兴的基石[5]。但是,当前在偏远农村部分家庭依然存在“读书无用论”的思想,父母受教育程度越低的家庭,孩子辍学的风险越高,父母外出打工虽然辛苦,但短期内就可以让生活质量有所改善,他们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不如尽早打工赚钱谋生[6],即便孩子如愿考上大学,毕业后就业依然是难题。在调查中发现,C县某村部分在大学就读的学生急迫希望大学(专科)毕业后抓紧就业赚钱,没有升本或者考研究生继续求学的想法。我们认为,不论是家长还是求学的孩子,对学校的教育期待都有所降低。
3 控辍保学的策略分析
3.1 各级政府须严格履行法定职责
省、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包括村(居)民委员会、学校都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的相关要求,制定相关制度文件,各司其责,建立责任体系、问责机制,将职责严格落实到位。例如,严格撤点并校的程序,严格履行撤并方案的制定、论证、公示、报批等程序,着力解决撤点并校后的大班制等问题;从长远来看,要逐步推进户籍、财税改革,解决好外出打工父母的子女进入公立学校就读的问题,有效降低辍学比率。
3.2 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中国学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数据显示,我国学龄儿童心理异常发生率达15.6%,主要表现为焦虑、孤独、冲动、自责、敏感、易怒、厌学。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这些表现常见于留守、单亲家庭、寄宿制、辍学复学的学龄儿童。当前,家庭、学校和儿童对心理健康都缺乏必要的科学认识,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得不到有效的关爱、疏导和治疗,还容易被歧视,所以容易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所以学校必须配备一定比例的、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或者驻校社工、志愿者等,尤其是在农村学校应该设立“关爱儿童之家”,特别关注那些特殊群体的孩子。学校也应该让家长走进课堂,让他们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让孩子内心充满爱和幸福感,逐渐摒弃“学习成绩好便是一切”的思想。另外,学校也应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注意加强教育艺术,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不挖苦、不讽刺、不歧视、不使用冷暴力,不让任何一名学生“掉队”。
3.3 加强学校的软硬件建设
不断改善学校的硬件建设,不断改善教学楼、宿舍、食堂、浴室、厕所等学习、生活必需设施,保障学生的生活条件,解决农村学生上学交通不便的问题。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加强小学的全科教师和初中一专多能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将最好的网络课程送到农村的每一间教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