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术论著中的参考文献规范引用
2019-03-22耿建业范运年
耿建业 范运年
学术论著的撰写不同于小说或者艺术创作,学术论著不能随意编造,凭空生成。科学研究具有传承性,任何领域、任何学者的学术研究,都不是孤立行为,几乎所有的学术研究成果都是在前人或者他人已有的成果之上经过不断提高获得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因此,参考文献是学术论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学术论著引用参考文献的必要性
在学术论著中,适当且正确地引用相关参考文献,对于著作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价值,具有重要的提升作用。[1]
首先,正确地引用参考文献,是学术研究工作传承并创新的基本要求,不仅能为论著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还可以减少写作篇幅,提高学术论著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价值,同时也可检验作者所做工作的原创性。
其次,严谨地引用参考文献,是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和敬畏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作者对他人科研成果的尊重,既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方便读者及相关科研人员查阅和检索相应的信息,提高学术论著的信息价值。
正因为参考文献不可或缺,在学术论著中,包括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不可能没有参考文献。如何才能做到既旁征博引,又恰如其分,这是很多学者在撰写学术论著时面临的问题。
二、引用参考文献存在的问题
虽然很多作者都意识到参考文献的重要性,很注意在自己的论文或者著作中对参考文献的引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参考文献的引用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著录不规范、引用不权威、正文标注随意、假引用等。其中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巨细靡遗,就是将涉及的所有文献不分出处、不分年代地全都标注在论著中;二是“拿来主义”,即将参考文献中相关内容不加区分、不加修改地照搬照抄到自己的论著中。
1.巨细靡遗的弊端
虽然参考文献在学术论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越多越好。
笔者在审稿过程中,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30万字的专著,引用了1000多条参考文献。看上去,作者非常严谨,尊重所有前人的研究,实际上,这恰恰显示了作者的不严谨。作者根本没有仔细分析这些文献,去芜存菁。文献中大量信息重合、过时,造成信息冗余,根本没有必要引入。
为了更好地体现作者在相关领域所做的工作,突出论著的继承和创新,作者在引用参考文献时,要对该领域的学术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有所取舍地引用,而不是简单地一把抓,把有一点关联的文献都堆积到自己的论著中。
不加区分地把所有文献都引用到自己的论著中,一方面,会让读者对作者的学术态度产生质疑,认为作者对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不了解,无法从中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文献,从而对论著的学术价值产生质疑;另一方面,过多的文献,也不利于读者按图索骥,找到需要的信息,从而不利于学术的传播,偏离了引用文献的初衷。
2.“拿来主义”的危害
参考文献的“拿来主义”也是很多作者在学术论著写作时经常犯的错误。
笔者在编辑工作中就发现过不少这类问题:有的论著从相关学术论文中引用大段文字,还有的将相应的图表直接引用到著作中。
毫无疑问,“拿来主义”能够减少作者自己撰写论著的工作量,没有什么比拿来就用更方便的了,但是,表面的方便往往会带来深层次的麻烦。
第一,直接“拿来”参考文献,有可能被认定为学术不端。在学术论著中,如何定义抄袭,国内外的标准不一样。在我国,学术论著里的小范围内容直接“拿来”,只要标注上引用来源即可,不会被认为是学术不端;而在一些国家,只要是照抄参考文献,就被认为是抄袭。当然,如果学术论著中参考文献“拿来”超过一定的字数,国内学术界也会视为抄袭,是学术不端,这对于作者的学术声誉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直接“拿来”参考文献,会影响学术论著的整体性水平。不同作者的学术论著,其学术思想和科研方式不尽相同,写作风格也迥异。参考文献直接“拿来”是一种非常不严谨的做法,会对著作的整体性水平产生影响。
第三,直接“拿来”参考文献,有可能引入不可预料的错误。有些参考文献在被反复引用和转引用中,内容出现了偏差,还有些文献已经不合时宜或本身就有错误。直接“拿来”这些参考文献,相当于把错误也直接引入到自己的著作中。
三、避免文献引用隐形错误的建议
恰当地引用参考文献会给学术论著增色,错误地引用参考文献则会使作者的科研工作打折扣。在学术论著中引用相关的文献,除了要注意格式、体例规范的严谨,还要注意避免掉入隐形错误的陷阱。
1.引用文献要精挑细选
参考文献既能体现该领域学术研究的发展历程,也能预示未来的发展趋势,作者通过分析文献,让读者了解相关领域的科研动态,展示自己研究的创新成果。文献引用不是越多越好,巨细靡遗,而是要认真分析海量文献,从中遴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文献。
精挑细选的文献引用犹如一幅好的科研地图,读者可以按图索骥,追根溯源,而巨细靡遗的文献引用则是一团乱麻,令读者一头雾水,难辨方向。武夷山和王海燕[2]认为,参考文献引用,要准,还要新。引用的文献是否新颖,体现了作者对所在研究领域最新成果的追踪,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论著的水平和先进性。一是要尽量选择原始文献。引用第一手文献,可以避免引入不必要的错误。二是要尽量选择权威文献。选择相关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权威文献,最能说明学术研究的成就和发展。三是要尽量选择最新文献。科学研究是向前发展的,除了一些经典的理论,很多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替代非常快,要选择最新的科研成果。比如,我们已经进入5G时代,如果还在引用2G的相关成果,就脱节于时代了。
2.引用文献要吸收转化
参考文献的“拿来主义”是很多作者容易犯的错误,尤其是科技类的学术论著。科研工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方法大同小异,喜欢“三段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语言偏向于平铺直叙。在引用文献时,往往会直接“拿来”,全盘引用。
将文献直接“拿来”,只是文献的堆砌,读者并不能真正明白作者的用意,不能传达最有效的信息。严谨的学术论著写作,对于参考文献中所涉及的一般学术观点、案例等,应根据著作本身的需要,有选择地筛选引用,切不可全盘照搬。引用文献时需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提炼主题,重新撰写。学术研究是动态发展的,引用要根据文献提炼出自己的观点,使读者了解作者的学术心得。二是要结合文献,重做数据。作者应该采用新的方法对文献中的实验进行验证,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新的实验数据和结论,重新绘图、制表。
3.注意区分文献类型
在学术论著写作时,有一些文献必须没有遗漏地全部引用,如果只选择其中部分内容,不仅可能引入错误,还很容易让读者产生认识偏差。要避免此类问题发生,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权威数据或者结论不容更改。比如涉及国计民生的调查结果、来自国家相关部门的数据或结论等,在著作中引用这些文献时,不可以随便修改或者调整,必须准确引用,并注明这些数据或者结论的确切来源和时间。二是经典或者权威言论必须原文引用。对于某些经典或者权威的言论和观点,以及国家领导人的讲话等,引用时需要和原文严格保持一致,不能随意更改,在引用时必须加上双引号,表明是原文引用。
四、结语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术传承的重要载体,正确严谨地引用参考文献,不仅可以反映学者的治学态度,也是写好学术论著的基本要求。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学术论著的写作,就是科研作风和学风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无论是作者,还是编辑,都应该加强学术规范意识,严格审查参考文献,杜绝不规范、不合理的文献引用,充分实现参考文献的功能,提高论著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