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媒体融合环境中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9-10-12刘玲武唐哲瑶

出版与印刷 2019年3期
关键词:数字融合人才

刘玲武 唐哲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媒体融合已成为我国政、产、学、研等领域备受关注的重大问题。具体而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早在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年1月25日,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是全行业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在出版传媒行业,媒体融合是各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努力探索并实践推进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学术研究领域,近十年来对“媒体融合”的研究呈逐渐递增趋势。笔者在中国知网中,分别以“篇名”“主题”为“媒体融合”进行检索,检索结果为2019年1201篇、2018年1667篇、2017年1526篇、2016年1255篇、2015年1378篇、2014年625篇、2013年72篇、2012年54篇、2011年53篇、2010年63篇。可见,从2014年开始,“媒体融合”问题已成为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以政、产、学、研各领域对媒体融合的关注、实践为基础,我国媒体融合的环境基本形成,而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不能脱离媒体融合环境。本文从数字出版在媒体融合环境中展现的新态势出发,探讨媒体融合环境中数字出版人才应具备的素养,并提出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媒体融合环境对数字出版人才的要求,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媒体融合环境下数字出版发展的新态势

媒体融合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此背景下,数字出版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生产流程等方面均发生了融合质变,其产业链也实现了跨平台、跨领域的延伸发展。

1.社交传播,数字出版新方式

随着社会化阅读的兴起与火热,借助社交网络平台,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核心,把人的社交关系网整合到阅读中来[1],从而将原本大众传播的内容嫁接到人际传播的平台上,产生了非凡的传播效果,使得社会化传播成为数字出版的重要方式。社会化阅读与社交网络平台结合的方式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内容为建构主体的方式,增加用户主体建构;改变了过去传授主体间泾渭分明的界限,使生产者、传播者和使用者的角色模糊。这种形势下,数字出版不再仅仅停留在满足用户的静态需求,还要满足用户之间关系维护与拓展、信息传递、内容互动等方面的动态需求。

2.算法优先,定制个性化内容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在数字出版行业的广泛应用,以“算法”为核心的人工智能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信息内容发行模式。行业的生产经营策略由经验判断型逐渐转为数据分析型,不仅选题策划越来越依靠对大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而且相关的营销传播环节也会根据对受众需求的跟踪,决定内容形式的呈现与传播途径的选择。[2]因此在算法技术的支撑下,把握用户动向,形成用户思维,制作并推送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内容已经成为行业大势所趋。

3.产业融合,打造全媒体产业链

媒体融合使数字出版行业内部的市场竞争变得空前激烈,大型出版传媒公司纷纷实施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与重组,实现实体出版物、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等多媒体矩阵的全面融合,打造全媒体产业链。除了全方位打通企业内部的资源,出版产业还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如与金融行业融合解决融资问题,与科技行业融合推动新型出版物的生产等[3],彰显媒体融合背景下行业谋求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全新思路。与此同时,业界也亟需网罗大量专业化程度高、综合素质强、适应行业发展新态势的复合型人才。

二、媒体融合环境中数字出版人才应具备的素养

媒体融合环境的形成以及数字出版发展的新态势,对数字出版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使培养数字出版人才的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培养方向。具体而言,媒体融合环境中数字出版人才应具备的素养主要包括专业素养、技能素养和能力素养。

1.以内容资源为本的专业素养

内容是新闻出版行业最为重视的部分,内容的权威性、公信力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各大媒体及出版商都非常重视内容制作,并将精良的内容作为产品质量的保障。媒体融合时代,在受众阅读习惯以及碎片化时间管理的影响下,内容更多地呈现出条块状结构特征,并通过网络渠道在不同媒体间进行嵌套式、扁平化的传播,这就要求数字出版人才在内容创编、信息组织的每一个环节中深刻把握受众心理与互联网传播规律,思考如何通过数字出版产品传播广博而有深度的知识信息。传统出版业在内容制作方面更注重编辑扎实的文字功底与编写能力,而数字出版行业除了要求基本的文化素养外,更考验思维的创造性。在内容组织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用户需求与用户体验,只有在引起用户兴趣、打造话题热度的同时,契合用户的信息获得习性与阅读习惯,才能在吸引巨大流量的同时提高用户的黏性。此外,过硬的专业素养还包括掌握数字出版基本理论,熟谙数字出版规律,了解数字出版产品的制作流程及其商业运作模式。

2.以数字技术为先的技能素养

数字出版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之上,利用多种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新型出版方式。媒体融合环境下,数字出版领域要“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技能素养。就选题策划而言,需要运用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提高与选题相关的目标市场状况、竞争对手等信息的采集速度和质量,挖掘当下社会热点与目标用户的精准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策划与开发;在编辑制作环节,需要充分利用VR/AR等多媒体技术、语义技术进行内容的立体化多维度呈现,以打造多种形态的数字化产品;在传播环节,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以准确把握数字出版产品的传播渠道,同时应充分考虑信息传播的跨平台、跨媒介性,通过技术手段扩大数字出版产品的平台兼容性。

3.以复合知识为翼的能力素养

除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技能素养外,数字出版人才还应具备以复合知识为架构的能力素养,这是数字出版人才将自身知识结构体系运用到出版实践,检验其专业素养和技能素养的重要过程,也是数字出版人才综合素养的具体体现。美国资深编辑格罗斯(Gerald Gross)曾指出,出版从业者既要精通图书的制作、谈判、促销、广告、新闻发布、销售、公关等,又必须有绝佳的编辑技巧[4]。显然,在当今全媒体和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需要数字出版人才所具备的能力素养更胜一筹。一是要有较好的经营理念和管理能力,能对数字内容资源、产品进行经营、管理,善于利用技术开展全方位的精准化营销推广活动。二是要具备较强的产业融合能力,善于利用新技术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整合,以实现数字出版内容产品、传播渠道、应用平台、移动终端等的全方位一体化发展。三是要有较高的新媒体运用能力,能够依据不同媒体特性进行内容的开发运作,实现以内容为纽带的各媒体的有效融合,达到数字化内容的有效增值。四是要有较多的版权相关知识,增强版权保护意识,提升版权运营能力,以避免版权纠纷,维护自身版权利益。

三、媒体融合环境中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策略

媒体融合环境的形成与发展为出版业的未来勾勒了蓝图,数字出版产业的未来也必定是融合发展,但在融合发展的背后,是当下我国数字出版人才水平参差不齐,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不匹配,同时也暴露出作为供给侧的高校在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培养适应媒体融合环境的数字出版人才,是数字出版产业乃至出版业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结合媒体融合环境下数字出版发展新态势以及数字出版人才应具备的素养,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应从培养理念、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创新驱动等方面入手。

1.结合时代背景,转换培养理念

媒体融合环境下,要求数字出版人才在专业、技能和能力素养方面全面发展,以达到适应数字化内容生产、传播和产业互联网化发展的趋势。作为人才培养的供给侧,高校应以市场需求、行业需求为导向来培养人才。数字出版在经历了技术为王、平台为王、渠道为王、点击为王、流量为王等之后,回归到内容为王的时代[5]。因此,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产业发展要求,高校在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中,应转换培养理念,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着重培养数字出版所需的融媒体思维能力。

融媒体思维作为媒体融合时代主要的思考方式,有必要将之融合于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中去。在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着重培养融媒体思维中的服务思维、融合思维和协同思维。

服务思维是由于媒体融合时代下媒体和用户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媒体不再是居高临下,用户不再是单纯地接受信息,两者都具备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的能力。随着用户地位的不断提升,针对用户的“精准营销”“智能匹配”等服务不断升级,更加注重用户的体验。因此在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中,在保证“内容为王”的前提下,应侧重培养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的服务思维。

融合思维首先表现为一种跨界融合,即从理论到实践、从理念到行动、从知识到技能,媒体融合时代的数字出版人才应该是熟练运用跨媒体技能的人才;其次,融合思维还表现为宏观视野的大融合,即不仅仅关注媒体间、知识和技术间出版传媒领域的融合,应将视野放眼至全社会,这样才能发掘有价值的、更加贴合社会需求的内容。

协同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巨系统,只有当其子系统之间相互合作和协同,才能在整体上形成有序的结构,产生协同效应[6]。媒体融合已不再是单兵作战,而是团队作战,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协同生产、传播与运营。将此思维应用至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中,就是要强调数字出版人才的团队意识与对相关资源的统筹运用能力,强调对内部资源的整合能力以及打破外部边界的创新发展能力。

2.突出培养特色,优化课程设置

在本科教育中,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计划得以实施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体现,其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从目前各高校开办数字出版专业的培养方案来看,实践拓展课程模块的学分占比浮动在10%~26.47%之间,而由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组成的理论课程模块的学分占比浮动在48.76%~63.48%之间[7]。因此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努力摆脱“重理论、轻实践”“内容与技术脱节”的困境,优化课程比例设置,适当地降低“理论型”课程的比重,提高实践拓展课程的比重,并将课程的时效性作为课程设置的重要参考标准[8],以达到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拓展课程三个模块占比的动态平衡;在明确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实用型的专业选修课,给学生自主选择与自主学习的空间,如将“新媒体运营”“软文写作”等行业热点加入到课程内容中去,重视人才实践能力与就业技能的培养,努力输出“高理论性+强实践性”的综合性人才[9]。

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办学资源,综合考虑学校层次、学科门类、师资力量等因素,因“校”制宜地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合理且具有竞争力、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如以信息科学、工科见长的高校或二级学院,应注重计算机科学技术等相关内容的传授;侧重于文理交叉人才培养的高校,应注重文学、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等相关交叉课程的开设;偏重于经营管理的高校,应注重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课程的设置。虽然媒体融合环境下对数字出版人才具备的技术、技能及融合性知识要求越来越高,但各高校数字出版课程设置在凸显其培养特色的同时,必须确保特色类课程与专业基础类课程的有效融合,才能在保持本专业素质的基础上,走适应社会要求的特色发展之路。

3.灵活用人机制,强化师资力量

完备的教学资源是实施高质量人才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而精良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资源的主导力量,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保障。目前高校引进师资门槛逐年提高,绝大多数高校要求学历层次为博士,但就目前我国数字出版相关专业的博士培养情况(见表1)来看,远远不能满足师资队伍构建与学科发展趋势的要求。

事实上,从专业、学科发展以及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数字出版专业渴求的是兼具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且对新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等计算机技术应用熟练的复合型师资,这也是创新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因此,各高校应打破传统“唯学历论”的用人机制,探索更为灵活的用人机制。一方面,要避免“一刀切”的方式设置师资引进条件,应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灵活调整专业人才引进机制,既要引进专业类人才,也要引进跨学科、技术类人才,还要酌情吸收行业高水平人才,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应积极强化现有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在国内外师资力量雄厚的院校进修,提高理论水平;还要提倡与支持现有师资在行业内挂职锻炼,身体力行地参与具体项目的策划与实施,以拓宽其视野,丰富其实践经验。

表1 我国出版类相关专业博士点设置情况

4.实施创新驱动,以“创”促“产”“学”“研”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及模式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需要的各种知识、技术、资源、信息等因素和条件都需要人才发挥作用,才能达到目的。数字出版人才是从事与数字出版相关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技能素养和能力素养,能够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创新发展的人。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国家政策以及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应以人才的创新及实践能力为主。为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增强学生专业素养、技能素养和能力素养外,还应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活动,在提升创新能力的同时,养成创新思维,同时促进产、学、研的协同发展。

首先,以创促产,探索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可以将各类创新活动以“工作场景式”的方式融入日常教学、学习中。创新活动可以是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也可以与实习基地、相关行业合作。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引入业界实践经验,同时借助行业资源,学生也有了及时实践的机会。

其次,以创促学,推动创新型实践人才的培养。数字出版相关产业需要创新型人才,参加各类创新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培养过程中所产生的新想法和新理念,都可以通过创新实践活动来实现。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应强调组建跨学科团队,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相互交流、相互吸收,从而促进学生多方位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项目的选择、实施、开展等一系列活动以及创新方法、创新能力的运用与发挥,有效激发创新主动性,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

第三,以创促研,促进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实践活动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以项目为抓手,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推理等,对创新内容和实践问题进行充分的研究。对于发现的问题,如何认识、分析以及探究解决的过程,就是以创促研的过程。以创促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不仅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培养“求甚解”“知甚解”的创新人才。

猜你喜欢

数字融合人才
人才云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答数字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