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言在广播电视领域中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2019-03-22

传播与版权 2019年6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普通话方言

李 薇

(广西广播电视台教育广播,广西 南宁 530022)

随着中国广播电视媒体改革开放不断向广度与深度发展,媒体竞争也日益激烈和残酷,各家媒体的种种战略规划和改革举措纷纷出台,其中电视节目的本土化发展成为媒体应对激烈竞争的一项基本策略。从全国范围来看,电视方言节目较为成功的地区是重庆和杭州。重庆电视台的方言栏目剧《雾都夜话》创办于1994年10月,堪称电视方言节目的“开山鼻祖”。用杭州话播报的《阿六头说新闻》在当地引起很大的反响,全国许多报刊,特别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权威专业杂志也肯定了这一创新做法,使其在全国有了相当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近几年,全国大部分省份都纷纷开播方言类节目,而且类型多样化。如南宁电视台的《有话日日倾》、南京电视台的《听我韶韶》、无锡电视台的《阿福聊斋》等。具体表现为用方言播报电视新闻、方言版家庭系列情景剧、方言电视小品节目、方言电视综艺节目、方言版电视剧与配音电视剧,等等。方言电视节目基于本地特色,蕴涵当地文化习俗,且节目风格生动活泼、娱乐搞笑,而且收视率较高,有日益扩大的趋势。但要想保持持久的生命力,继续发展壮大,电视方言节目就必须突破制约自己发展的瓶颈。

一、方言电视节目兴起原因

(一)媒体要素

1.电视市场竞争的结果。随着电视市场风风火火的发展,中国电视竞争越发激烈,电视市场如何细分,各大电视台如何在竞争的夹缝中求得一席安稳之地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由于媒体不可能争取到所有的受众,因而锁定特定受众,集中精力办好特色频道与特色栏目便成为电视节目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对受众的定位由大众走向小众,发展策略和视点也从广播转为窄播形式,与此相适应各大电视台纷纷进行了频道专业化改革。由于国内电视频道专业化程度不高,除了专业频道本身的特色定位以外,相当大部分节目还是大同小异,同质化现象严重。方言节目就成为市场细分的一个空缺,本土观众成为特殊小众化受众,新的电视节目形式由此脱颖而出。

2.电视台的特色化走向。特色是电视台生存的基本原则。由于电视节目有生产周期,2~3年期限便很有可能失去现有受众,电视台需要确定和更新方向。电视台与受众的这种互动直接影响到电视台的生命线——收视率的高低。因此,电视日益贴近受众,电视节目也日益向时尚化大众化过渡;电视新闻,尤其是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播报风格也朝着主持化、日常化转向。对于地方电视台而言,语言特色是贴近本土观众,培育潜在受众市场的新亮点。因而电视语言方言化便成为各省份电视台彰显其特色的重要战略,地方电视台的特色化走向也成为新形式下的必然发展趋势。

(二)内容要素

1.节目的本土化趋势。众所周知,如今的新闻报道存在这么一种悖论:当全球媒体的技术能量与精密性在不断扩展时,电视对国际事务的报道面却缩小了;在大范围的国际语境中,新闻的地方观念越来越占主导地位,都市新闻、市民新闻大受青睐。原因是观众想看更多的同他们自己的生活与体验相关的节目。电视新闻与电视节目的本土化趋势成为一种必然,观众偏爱本土节目。本土节目表现为节目播出形式的方言化,电视节目内容的地方化,电视新闻的民生化,栏目形态与包装的平民化,收视时间的大众化。电视节目的方言化表明方言正以一种新的形式强势介入我们的生活,它阐释了本土节目与区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方言作为一种原生态的文化沉淀吸附了该区域从古至今的风俗礼仪,风土人情,它是最鲜活、最自然、含义最丰富的语态表现。

2.节目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相对于其他节目,方言电视节目的特点是轻松娱乐,老少皆宜,雅俗共赏;方言电视节目的另一特点是创新程度高,节目形式和表现手段不断翻新,形态多姿多彩而且节目资源渠道与取材均本土化,因而资金投入少,制作成本低,但收视指数却一路攀升。对于这种低投入,高效益的节目样式,电视台和广告商当然是受益匪浅。

(三)社会语境要素

后现代社会的一种新的认同形式。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城市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流动速度也越来越快。外来人口的流动对当地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对当地区域文化也造成了威胁。如果说现代性的认同是一种政治认同,其仅限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而工业化时期的后现代认同强调的则是区域认同和身份认同。有着悠久历史传统,蕴涵深厚文化底蕴的方言如今则成为一种区分,成为本土认同的必不可少的标准和纽带。电视方言节目的出现与高收视率其实质也就是表现了后现代社会所必然出现的一种新的认同形式。

二、方言节目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一)发展方言节目和推广普通话的矛盾

“在战争中用方言话传递命令,防止敌人破译情报,这就是方言在特殊场合派上的特殊用处”,浙江大学教务部副部长、省语言学会副会长颜洽茂一开始就用这个故事来说明方言存在的现实意义。他说:“保护方言和推广普通话并没有矛盾。普通话是在方言基础上形成并高于方言的语言,普通话的很多语汇来源于方言,两者同属一脉,没有必要截然对立。”根据世界语言发展趋势判断,颜教授认为:“方言的使用范围会随着普通话的普及逐渐缩小,还会逐步舍弃生僻难懂的、不合时宜的成分,使得方言本身在语音、词汇乃至语法方面逐渐向普通话靠拢。保护方言注重的是内在价值和研究整理,与推广普通话并行不悖。方言与普通话会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中长期共存。”

在现代汉语言学中,方言一词通常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因社会历史地理条件等因素而形成的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二是指因适应使用者不同社会职业或不同阶级的需要而形成的民族语言的社会分支。前者叫地域方言,后者叫社会方言。

2004年,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教授邵培仁在《对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疑虑与拷问》一文中,提出方言新闻报道似乎触犯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方言新闻报道消解了大众媒体在语言上的示范功能,对“分众化”狭隘的理解易造成族群歧视和族群撕裂,狭隘的地域文化观最终会排拒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更是对新闻传播原则的无知和背离。电视方言节目究竟能不能办?发展方言节目是否就是和推广普通话背道而驰呢?

国家对于方言节目一直以来就有明确规定:2001年1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普通话和规范字作为国家的通用语言文字。第12条明确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第16条还特别规定广播电视如需使用方言,必须经过经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或省级广播电视部门批准。

人民网曾做过一个调查,显示56.4%的人喜欢方言节目。说明方言的群众基础和文化认同、娱乐需求上的不可替代性。有语言文字专家指出:推广普通话,只是为了让人们在公共场所有一个相对统一的交流工具,目的绝对不是为了消灭方言,有特色、有市场的方言节目并非一定不可办。

广播电视传媒坚持普通话播音仍是十分必要的。而众多方言节目的兴起,也为发展传媒事业、弘扬民族文化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要破解发展方言节目和推广普通话矛盾的困局,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度的问题,在节目的数量和时间长度上都要认真把握,而在内容和质量上也要加以重视。广播电视媒体要做到普通话节目和方言节目的平衡,播送范围广的节目最好注意语言的统一性,大力进行普通话的推广,而区域节目也要根据当地节目情况适当设置栏目。

推广普通话是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基本方针,它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国内文明大团结的需要,也是现代汉语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广普通话不是要消除方言,只是要消除方言间的隔阂,消除思想情感上的隔阂,加强语言的统一。方言是会长期存在的,不能人为的去消灭。

(二)方言节目的低俗化倾向

国家广电总局通过官方网站重申“限制方言令”——通知指出,除地方戏曲片外,电视剧应以普通话为主,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标准普通话;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视剧、少儿题材电视剧及宣传教育专题电视片等一律要使用普通话;电视剧中出现的领袖人物的语言要使用普通话。

“方言电影”由来已久。张艺谋在《秋菊打官司》《有话好好说》中用了陕西方言;顾长卫的《孔雀》用了武汉话,在《立春》中用了包头话;贾樟柯在《站台》《任逍遥》中都用了山西的方言;陈大明的《鸡犬不宁》里角色一张嘴就是河南话;《疯狂的石头》中黑皮的青岛口音已经成为其不可分割的标志……

方言的使用,是为了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得到受众的认同。但有一些电视方言节目,主创人员为了制造一些噱头,故意使用一些方言或一些方言腔,结果却难逃媚俗之嫌,让人觉得不伦不类,滑稽好笑。这使得电视方言节目呈现出一种高姿态,调侃、戏虐的成分增加,从而常常被人视为粗鄙、土气、登不上大雅之堂,本意是通俗,最后却流于庸俗。

方言是体现地方文化的一种载体,同时也是表现地域性文化差异的一种方式。而方言节目也并不代表就是低俗节目。作为一些在地方反响比较好的方言类节目,实际并没有涉及低俗化的问题。这些栏目往往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形式生动活泼,并且能够引起当地电视观众的共鸣。方言节目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考虑如何深化节目的内涵,提高节目的品位,坚决避免低俗化的倾向。

(三)方言节目的受众面窄

关于使用方言的利弊问题,在电视剧制作行业讨论已久。一个客观事实是,在北方大火的《刘老根》《乡村爱情》等,在南方省份却收视不佳,赵本山、潘长江等东北剧领军人物一度将“跨过长江以南”作为奋斗目标;《外地媳妇本地郎》在广东大受欢迎,北方播出基本没什么反响。由方言和文化造成的地域局限性客观存在,一些制片方也在自发地进行调整。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所面对的对象是大众,但大众的需求却是多样化的。一家媒体或者一个节目所能满足的只可能是部分受众的部分需求,这是媒体分众化的理论根据之一。而在现实方面,由于媒体数量增长,竞争加剧,欲图生存发展,就必须对市场进行细分,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这也是促成大众媒体地方化发展趋势的重要方面。因此,一部分人认为,地方新闻媒体针对本地受众,用本地话播讲新闻,能产生亲切感,增强贴近性,提高传播效果,更好地服务小范围的受众,是顺理成章的事。

而事实上,广播电视所面对的“小众”“分众”依然是“大众”,即使是城市广播电台、电视台,所面对的也不仅仅是本地观众。特别是现在城市人口流动性很大,一个城市的建设发展往往依靠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人才共同努力。因此,收听收看当地的广播电视新闻,了解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各种变化,也是这些“外地人”的重要生活内容。信息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作为反映社会信息的公共平台,理应为社会大众所共享。试问,大众媒体怎能通过语言传播接近一部分受众而排斥甚至完全屏蔽另一部分受众呢?

一般而言,方言节目不利于外地电视观众的接受,而且题材也相对比较局限,只能囿于一方,不能得到大范围的推广。针对这一问题,湖南卫视品牌方言类节目《越策越开心》解决得相当出色,它将湖南话进行过滤,去掉了北方人难懂的湖南俚语,将湘味变淡,配以字幕,于是《越策越开心》这一档受众于全国的湘味普通话节目大受欢迎,收视率节节攀高,就是个很好的范例。可见只要肯冲破藩篱,懂得变通,电视方言类节目甚至可以走遍全国。

电视方言节目尽管大都有着较高的收视率,但仔细研究其受众构成后会发现,这些人大都为该地区对此类方言怀有深厚感情的中老年人,也就是说,这类节目的发展前景到底如何,还是很难预料的。如何增强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培养青年人的观赏习惯,是该类节目为延长其生命力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方言电视节目如何可持续发展

如今,“省台上星,四处开花”,电视遥控器成了观众手中的指挥棒。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本土化策略无疑是地方电视台制胜之道。就拿各地的方言民生新闻来说,方言民生新闻栏目已经成为了各地的王牌节目。但要想保持持久的生命力,继续发展壮大,方言新闻节目必须突破制约自己发展的几个瓶颈:方言新闻节目不能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容易流于小气和俗气;会导致外来人口的排斥,割裂不同族群间的认同;在其内容上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其受众群体不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方言民生新闻节目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继续发展壮大,就必须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一系列创新。

由于中国国情和现实的需要,新闻媒体依然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深层本质上依然是一种宣传工具。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新闻报道上内容的突破就只能是“戴着脚镣跳舞”,不可能放得太开。这也迫使各类新闻节目的改革必须转而向“边缘突破”——在“新闻表达方式”上下功夫,以方言播的新闻就这样被地方台推上了“新闻改革”的前台。

(一)方言新闻节目形式的转变

方言新闻节目想要成功绝非易事,可以说,创新的节目形式和民生内容是其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前者为方言新闻节目提供了风格指引,后者则为方言新闻提供了内容指引。

由“播新闻”转变为“说新闻”。“说新闻”这种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发端于凤凰卫视,其特点是将人际传播引进大众传播来,强调新闻不是读,而是说和讲。“说新闻”秉持平等互动的传播地位,使用平民视角运用平民化的语言,其风格表现为故事化、生活化和互动化。

方言新闻在继承“说新闻”语言风格的基础上,将新闻聚焦于民生内容、民本取向,强调了新闻内容的大众化属性。借着民生新闻的热度,加上“方言说新闻”的播报形式。所以,方言新闻节目不难成为各地方电视台炙手可热的焦点。

(二)节目形式应更为新颖、贴近民生

从新闻学发展的大视角来说,方言新闻的兴盛仍旧属于“以平民视角关注平民生活”的民生新闻改革浪潮。从本质上讲,方言新闻节目与民生新闻并无太大的区别,它们的差异仅在于播报形式的不同。它们最大的相似点就在于,都是以普通民众作为主要的收视群体。所以,无论从节目内容还是节目的形态和包装,方言新闻节目都沿袭了民生新闻“平民化”的风格。在方言新闻节目中,新闻的主角是平民,素材几乎都是源自老百姓日常生活和体验的真实事件。另外,节目在主持人选择上不应太刻板,三四十岁的中年男性,长相普通,感觉亲切就足以,在语言上幽默、诙谐,就像是街头巷陌有些贫嘴的普通邻居,主持人的定位也应趋于“平民化”。节目演播室的设置也要走平民化路线,演播室大多数设置成说书场的形式,这样更容易拉近和观众的距离。这些做法都能够增强平民化色彩和亲和力,引起普通民众的共鸣,得到受众的支持。

(三)方言类的新闻节目应避免流于小气与俗气

语言是思想的家园,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家园。相对封闭的语言空间,会影响人的思维和视野。用方言来交流和传播,人的视野必然只能局限于这样的方言区域。就目前此类新闻节目的内容来看,大多数也是张家长李家短的内容,近则近矣,但眼界不开阔,也不大气。节目虽有较高的收视率,但铸就的是精细与小气的品质。

其实,方言并不是方言民生新闻节目成功的唯一因素。杭州西湖频道方言民生新闻栏目《阿六头说新闻》的策划人之一张建民先生曾经说过:“《阿六头说新闻》的成功并不只是运用方言的成功,还有受众市场抢占先机的判别力、节目内容的贴近性乃至整体包装上的亲和力等多种因素。单纯靠方言这一语言形式的运用而忽视节目内涵的挖掘和整体风格的打造,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此,摒弃庸俗低级的语言,对方言的使用要大方、得体。要实现方言民生可持续发展,就要摒弃流于小气的做法,大胆运用传媒规律,打造大气的播报风格。

(四)向深度挖掘,力戒肤浅

在当今“内容为王”的传播时代,播报技巧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著名方言民生新闻栏目《阿六头说新闻》之所以能取得较高的收视率,获得各方面的好评,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利用了方言做节目,更重要的是对主持人内在文化素质的挑选、节目内容的选材编辑、节目内涵的挖掘和整体风格的打造,呈现出深刻的节目风格。事实上,那些成功的方言作品都是在作品内涵的挖掘、文化表现力和贴近百姓生活等方面下了功夫。其实,播报过程中理性、适度、精辟的评论是民生新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更是考验主持人功力是否深厚的分水岭。

因此,方言民生新闻播报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收信息之余,不能放弃新闻节目承担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主持人对新闻内容加以适时适度的评论,或批评、或反讽、或赞美、或建议、或呼吁,轻松中蕴含深刻,让观众感悟和思索。这就是节目通俗和深刻并存,能够做到雅俗共赏。

(五)多呈现亲和力,摒弃呆板说教的播报风格

方言节目的节目形式较为新颖,讲述的是老百姓身边的故事,贴近百姓生活,这些都是方言节目不可抹杀的优点,同时也是传统新闻节目无法比拟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电视媒体“去神圣化”的表现之一。所以方言新闻节目要更好地理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含义,在报道上真实可信,在内容上引人入胜,在角度上出奇制胜,关键是根据具体情况协调处理,不能简单地一刀切。

因此,方言作为一种民生新闻的播报方式,对它的运用要有自己合适的度。只有把握好这个度,才能使电视媒介在激烈的市场的竞争中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市场空间,突出自己的特色,保持自身的优势,在适当的时候创新改革。只有做到如此,才能长久赢得受众的忠实关注。

四、做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人

新闻传播者不仅要对新闻媒体的崇高威望和自己的崇高称号负责,而且要对信息公开传播后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新闻传播媒体是“社会公器”,不是由个人随意弹奏的“乐器”,不容许对公众和社会产生危害。广播电视新闻机构应该是维护和平和促进人民友好相处的舞台,而不应成为挑起民族冲突和族群纠纷的根源。

语言是桥,也是墙。在媒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位固然可以“分众化”和“本土化”,但切不可将“分众化”变成“屏蔽化”,将“本土化”等同“本地话”。因为分众化、本土化的根本目的,不是追求更狭窄的受众范围,而恰恰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更有效的传播。因此,在内容上挖掘本地新闻的深度和地区文化的精髓,在非本地信息中寻求本地化的读解,从方言及地方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增强表现力,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新闻语言的创新,在规范的前提下追求活泼生动的节目形式和亲切自然的主持风格,这才是广播电视新闻本土化的应有之意。

方言并不是万能的,电视媒介可以运用方言这种新闻的播报方式,但并不是这种方式就是一劳永逸的,它有自身的局限性。特别是现在开放的环境下,市场竞争的跨区域化运作要求我们的地方媒介要有全国性、全球性的眼光。毕竟,方言仅仅是适合本地域范围内的一种交流的语言,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媒介就不能仅仅依靠方言这种方式来打开市场空间。毕竟,对于一档节目或是栏目来说,内容是重要的,观众喜欢某个节目并不是因为它采用的技巧,而是由于其具有高质量的节目内容。正所谓“内容为王,技巧辅助”。因此,方言作为一种新闻的播报方式,对它的运用要有自己合适的度。各个电视台要把握好这个度,才能使电视媒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市场空间,更好地做大做强。

方言新闻节目发展迅速,然而并不是电视新闻节目改革的万能良药。如何保持自身持续的生命力,也是媒体人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普通话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方言新闻节目探索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