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视域下文字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9-03-22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文字学字形汉字

洪 飏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1)

一、文字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问题。他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

文字学是中国传统的一门学问,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课程之一。汉字是中国古代悠久文化的源头活水,一笔一画都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我们只有学好汉字,才能更好地领略灿烂的中国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2016年5月17日)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还有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在2017年9月中央一套的《开学第一课》上,著名文字学家、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带来了生动的汉字讲解,现场演示了“正”“直”两个字的演化和造字思路。行不离轨就是“正”,目不斜视就是“直”,既说明了汉字的构造,又阐释了其文化内涵。“汉字叔叔”理查德·西尔斯也来到了《开学第一课》现场,讲述他为了汉字奋斗、坚守20余年的故事。一个年近70岁的美国人都在不断地为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努力奋斗,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保护我们自己的历史文化呢?汉字和汉字文化能够绵延不绝,其生命力就在民间,就在我们各个阶段的课堂教学上。只有将传统文化真正融入每个人的血液中,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强化教育实践环节”等十条意见,明确指出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全社会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文字学课程改革就是要创新课程理念,转换思维模式,培养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级人才。

传承和创新文化,尤其要重视优秀中华文化、地域特色文化的弘扬。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记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扩大了汉语的使用功能。在我国传统学术中,文字学处于基础地位,社会上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热要求人们有一定的汉字学基础,研究汉语、汉文化以及进行汉字教学与改革、广大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育等都离不开文字学的学习。文字学的学习内容、方式、方法等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深入以及高考改革的开展,中小学语文课本加大了传统文化的分量,其直接体现就是增加文言文阅读篇目。而要学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是掌握字词的意义。通过文字学课程教学改革,围绕学生的就业和教师职业规划,我们要适时调整课程学习内容,强化汉字字形结构的分析与练习,注重汉字字形文化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的教学,实现高等教育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对接。

二、文字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文字学是我国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对选修课程“古代汉语”中“文字”部分的延伸,与汉语史、音韵学、词汇学、训诂学以及文献学等学科有密切的联系。从事语文教学研究以及相关语文工作,文字学知识是必备的。但很长时间以来,文字学课程教学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尤其是在当前大力提倡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背景下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对汉语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对文字学的学习热情不高;学生对古代文献和传统文化的学习缺乏兴趣,对文字与文化的关系认识不够;在网络飞速发展、信息大爆炸时代,纸本阅读受到严重冲击,学生的阅读逐渐碎片化,汉字书写和认读能力逐步退化;语言类课程课时数量远低于文学类课程,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存在重文学、轻语言的现象。

面对上述情况,文字学的课程教学与当前的需求呈现出不一致的情形。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不一致。传统的文字学课程主要讲授汉字的起源、发展、性质、形体和结构、规律和变化,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以及汉字的应用与规范化等。课程内容除了汉字本体知识,还包括汉字的造字结构和文化属性分析,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愫,旨在提高其使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强化继承和弘扬汉字文化的观念。其二,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不一致。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往往调动不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在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有些知识可能不需要教师讲解就可以通过别的渠道获取,这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法,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确定什么内容是要重点讲述的,什么内容是要深入挖掘的。

上述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没有很好地协调起来。过去很多开设文字学课程的高校固守传统的汉字学教学内容,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课程中“文字”部分严重重复。文字学课程改革要反映时代的需求,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使学生系统掌握汉字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并且能够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三、文字学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一)加强教材建设

目前国内外文字学教材有很多,但大多因袭传统,还没有一本全新的适应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汉字教学用教材。堪称经典的《文字学概要》一书,既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包括作者多年文字学研究的成果,但出版年代早,且偏重理论,相对近20年来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而言显得有些滞后。编写一部体现时代特色、反映时下需求的文字学教材势在必行。新教材既要关注新出土材料,也要重视学科前沿成果;既要重视本体知识,也要注意加强汉字与词义、汉字与文化知识的应用。

(二)加强汉字字形结构分析和汉字文化教学

在教学内容上,“汉字的结构”部分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无论是平时的课业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还是申请出国教师资格考试等,这一部分都是必考内容,而其恰恰又是学生失分最多的地方。教师通过反复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明确通过“六书”理论分析汉字的构造,通过字形分析掌握汉字的字义及其文化内涵,进而掌握其引申义等。讨论汉字的本义,一定不能离开字形,另外要辅以文献例证。可以让学生对中学文言文常用实词的用法进行归纳和整理,进一步体会通过字形分析得到的词的本义、引申义以及假借义,做到知其然和所以然。

汉字的形体蕴含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通过字形分析让学生了解古文字字形反映的文化意义,或者某一个字族的文化内涵;鼓励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分小组讨论,采取集体汇报等形式的学习方式,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鼓励有科研意愿和学有余力的学生提早进行相关选题的科研训练。这些做法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学习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汉字的形体发展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和楷书,都没有改变方块字格局,汉字书写的载体同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讲到汉字的形体发展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介绍与之相对应的材料及背景知识,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和视野。例如讲甲骨文的时候,选择一个同时包含前辞、命辞、占辞和验辞的完整卜辞加以讲解,并对古人使用天干地支记日记时方式进行推测和预算,对战争、征伐、天气、生育、疾病等相关内容加以介绍。讲金文的时候,选取学生容易理解、感兴趣的铭文加以介绍,例如西周初年周成王时器“何尊”,其铭文记载武王既克大邑商,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通过对这一知识的学习,学生不仅知道“中国”一词的出处和意义,也体会到武王克商迁都后的气魄和壮举。在讲战国文字的时候,可以突出简帛文献的发现和研究情况。以北京大学藏汉简《赵正书》为例,将其与传世文献《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加以对读,让学生了解同一历史事件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记载中会有不同的版本,内容上、用字上会有差异,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现在是简帛文献大发现的时代,我们学习汉字学不仅要使用传世文献材料,还要关注出土文献及其研究成果,对业已成为“显学”的简帛学更要多一些了解和认识。

(三)加强文字学经典文本教学

小篆字形是沟通古今汉字的桥梁,一般情况下通过小篆字形的分析就能大概掌握汉字的意义。随着中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的增加,小篆字形学习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在文字学课程教学中,教师经常会讲到某些字的古文字写法及其意义,但受课时限制,不可能做到系统、全面,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作业等方式弥补这种缺憾。我们尝试让学生在课下翻检文字学经典著作《说文解字》,每天像记忆外语单词一样记下20个常用字了篆文写法,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就能掌握近2500常用字的小篆写法,并知道其意义。这种课上和课下的双重训练大大提升了学生掌握汉字及其应用的能力。

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阅读汉语言文字学经典名著,如《说文解字注》《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等。这些训诂学经典著作蕴涵着丰富的语言文字学学知识,包含大量的字形、字义信息,有利于提升学生阅读文献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四)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文字学课程涉及太多的文字资料图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金文是铸造或者刻写在青铜器上的,通过多媒体可以把相关图片和文字信息便捷地呈现出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例如在讲金文的时候,对于什么是“模”、什么是“范”,使用多媒体进行展示是比较适宜的讲授方式。要造一件器物先得有样子,“模”就是打样子,然后据此做出器范,合范后再浇注铜水,待冷却后揭范器成。通过演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模范”一词的来历,使其体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真正内涵。知识的讲解与人文精神的学习相得益彰,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文字学字形汉字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说文解字》部首文字学原则解析
文字学与中国语言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文字学”术语的早期使用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添一笔变个字
“坡芽歌书” 的文字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