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江南丝竹的传承与“活态”发展创新

2019-03-22吴子铭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4期
关键词:丝竹活态江南

吴子铭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江苏苏州 215021)

江南丝竹发源于16 世纪中叶的江苏太仓,伴随昆曲水磨腔而生。它以“小、细、轻、雅”的演奏风格区别于其它民乐,处处体现中国自古以来“和”的思想,深受人们喜爱。因此,江南丝竹成为当时江南民间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休闲元素。但现在,江南丝竹仅零星散落在江浙沪一带,很少有人真正了解甚至从未耳闻。

1 江南丝竹的当下困境

随着江南丝竹老一辈演奏者的先后离世以及国人在音乐上的“崇洋”态度,江南丝竹传统班社和乐队大多解体。 生存土壤的流失使得江南丝竹的演出场所及场次减少、传承人缺失、观众流失,曾经的“风华国乐”不再风华。

1.1 演出场所及场次减少

传统的江南丝竹班社常出现于茶楼、 婚丧嫁娶等民间场所。 自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我国民间茶楼的减少,婚丧嫁娶对江南丝竹依赖感的下降,使得江南丝竹的演出场所和场次越来越少。 演出次数的减少使得团队演出入不敷出, 大多数演奏者选择外出务工挣钱,传统技法既无人教授也无人传承。

1.2 传承人缺失

长期以来, 传统文化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传承人的稀缺。 一般而言,经验丰富的演奏者年纪较大,状态和精力受限,年轻人潜心学习民族音乐的不多,致力于文化传承的更是极少, 江南丝竹传承人目前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 以太仓最具影响力的江南丝竹演奏队伍——“五洋丝竹乐团”为例,团队常驻演奏者9 人,45岁以上的成员有8 人。其中,大阮演奏者兼任苏州大学东吴艺术团民乐团指挥教师的陈建中已经62 岁。

1.3 观众流失

老一辈江南丝竹的观众年事已高, 而现在的年轻人多偏爱流行音乐或西洋音乐, 对于江南丝竹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欣赏。年轻人在流行音乐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对于中国民族音乐几乎没有了解,也无暇静心领会中国传统音乐的内涵。 观众的流失让江南丝竹的传承与发展举步维艰。

2 江南丝竹传承的重点策略

面对江南丝竹新时代的困境,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传承问题。

2.1 传承队伍的建设

江南丝竹之所以获得“风华国乐”之称来源于其独特的江南韵味。 建立江南丝竹稳定的传承队伍尤为重要, 韵味的呈现需要每一个传承人去功利化地坚持和乐队成员长时间的磨合。五洋丝竹乐团的陈建中曾说:“江南丝竹不要求每个人有多么专业的演奏技巧,重要的是乐队的配合。 队员一个眼神大家就知道乐曲下一小节的轻重和节奏走向。 ”在稳定老年队伍的同时也要注入新鲜血液, 对江南丝竹的创新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传承队伍既要有专业的非遗传承人, 也要有广泛的非专业热爱者。 目前,江浙沪的一些高校、中学也十分重视江南丝竹的传承, 建立了以学校为单位的江南丝竹乐团,为江南丝竹的传播开辟新的领域。不仅在校园,许多有条件的社区、单位也应积极响应号召,进行江南丝竹兴趣社团的组建。

相关的文化与非遗部门, 也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于江南丝竹传承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 积极寻找和保护江南丝竹的古迹, 对现存的江南丝竹传统乐曲进行录音、出版等记录工作。设立专业的研究团队,系统、理论地深挖江南丝竹内涵,包括历史沿革、演奏技法、人文情感等。 这使得江南丝竹在以后的创新和改编的过程中依然有根可循,确保其文化内核的传承。

2.2 文化土壤的培育

文化土壤的培育相当不易, 但又是江南丝竹能够扎根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非遗的传承,在各地实施“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非遗。 当然,仅仅普及远远不够,还需要将非遗作为必修课程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为了能够创造和收获一个良好氛围, 让江南丝竹以人为载体得以活态延续”[1]。

相关文化部门和组织可以借助民间节日和仪式多开展公益活动,有更多的机会让非遗进基层、进社区。“传统音乐的表演行为多以民间信仰与仪式为依托,活态地存在于老百姓的生活中。可以说,将音乐表演行为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进行延续, 是传统音乐得以传承的坦途顺径。 ”[2]

3 江南丝竹的“活态”发展创新

在文化多元的新时期, 江南丝竹也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思路, 不断增加新鲜的活力才能保证其屹立于文化之林。 江南丝竹的“活态”发展可以从曲目创新、 自身产业链的开发与延伸以及现代媒体传播三个方面进行。

3.1 曲目创新

江南丝竹的传统曲目风格大多相似, 没有太大起伏,且不同乐曲的板块速度也大致相同,如《欢乐歌》《六花六节》。 安静流畅的乐曲风格适合以往茶楼里细细品茶的环境,但对于江南丝竹专场音乐会来说,听众在长时间聆听旋律相似的曲目的过程中容易审美疲劳。 因此,当下江南丝竹的发展曲目创新尤为重要。 传统的曲目取材于民间劳作, 如今的曲目依然要扎根于民间,但要“走进去,跳出来”。 “走进去”是指要走进江南丝竹发源的农村,“纸上谈兵” 作出的乐曲一定与江南丝竹本身传递的价值观大有不同。 “跳出来”是要跳出传统的曲目风格,在乐曲编排上有所创新,如让原本乐队中作为伴奏的乐器在某一部分“跳起来”,避免曲调旋律过于单一。

除了创作曲目时要注意创新外, 舞台演奏的曲目也同样要注意创新。当观众大多为年轻人的时候,可以尝试用江南丝竹的乐队演奏一首当下较为流行的歌曲,达到丝竹之声“声入人心”的效果。

3.2 产业化发展与产业链延伸

江南丝竹在新时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实现产业化发展和产业链的延伸,最终达到“活态”发展的目标。明星在营销和推广自己的时候往往会给自身贴标签,如“吃货”“敬业”,我们在推广江南丝竹时同样可以为其量身打造标签, 以适应当下快餐式信息浏览和传播的特点。

在产业链的延伸中不仅可以使其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更重要的是挖掘其教学方向的产业链。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江南丝竹相关的教材编写,并开展兴趣培训班;注重江南丝竹的传播普及,如碟片、磁带、书籍的出版;紧跟时代潮流,在网络上开办免费的教学课程,让有兴趣对江南丝竹进行更深入地了解的人打破时空限制。需要注意的是, 江南丝竹在传播过程中适当加入现代元素是为了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但要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 防止人们对其文化内涵和价值的轻视与质疑。

3.3 媒体传播

事实证明“酒香也怕巷子深”。 注重媒体的宣传功能, 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江南丝竹的合力传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媒体中,可以通过拍摄纪录片让江南丝竹以“故事”的形式传递给受众,让受众在了解其文化背景后更容易接受和欣赏江南丝竹。在举行江南丝竹专场音乐会时, 邀请各级媒体进行现场报道,利用新闻的播报打破部分人群“闻所未闻”的传播僵局。

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 我们要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助江南丝竹的发展一臂之力。 首先是录制专业化的音频,利用手机上许多电台APP 进行传播,如“喜马拉雅APP”“荔枝APP”等移动端自媒体电台软件。再者可以录制短小精悍且有创意的短视频, 在 “抖音APP”“快手APP”上传播。 江南丝竹作为音乐,既有“可视化”的传播的优势,也有音频传播的便捷。 还可以利用当下的AI、VR 等技术,打造虚拟现实的“江南丝竹馆”。 当前太仓的江南丝竹馆几乎无人问津,单纯的乐器展览和纯文字化的江南丝竹介绍吸引不了多少游客。因此,让游客“真实”体验江南丝竹的魅力远比生硬的文字介绍强得多。

4 结语

不仅是江南丝竹, 每一种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更不是一人两人的付出,而需要在众多文化工作者的带领下,所有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在民族文化备受外来文化冲击的今天,如何让民族文化焕发出更强大的活力、 在世界上讲好中国故事,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谨慎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丝竹活态江南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论丝竹玩友——群落生态视野下的乐人群体考察(上)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江南丝竹”的“合乐”传统及其文化阐释
场域视野下彝族《指路经》的“活态”解读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读《竹太空心叶自愁:近体诗词习作习得录》有感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