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实施与创新

2019-03-22尤波卞雨轩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4期
关键词:素质体系指标

尤波,卞雨轩

(南京邮电大学贝尔英才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国家、 社会和企业都对高校毕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高校对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育发展,既需要科学的思想和先进的方法,更需要客观而全面的综合评价体系。

1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1.1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涵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测评,是高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目标,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素质,进行测量、考核、评价的方式[2]。 它是伴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理论的提出而产生,并不断发展至今。 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指标内容, 不同的研究者会采用不同的分类方式。 一些学者将综合素质概括为:智育素质、身心素质、德育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种[3]。 一些学者则将综合素质划分为政治思想、智能素质、身心素质、审美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六个方面[4]。

1.2 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必要性

一是国家、社会及企业对综合发展型人才的需求。综合素质评价可为国家选拔高素质人才提供较为准确、科学的评判,企业、公司等用人单位也可采用这样的评判体系进行求职人员的筛选。 二是高校培养及评定学生的需求。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对在校生整体素质表现的测评, 也是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向的全面描述, 是高校教师及管理人员按调整学生教学管理内容、改良教学管理方式的主要依据。三是大学生自我发展方向调整的依据。 该体系是学生正确地了解、认识、评估自我的科学依据。综合评价体系可帮助学生找寻发展目标,提醒学生发扬专长、完善自我,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起到指向和引导作用。

1.3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原则

一是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综合素质是一个多元的测评目标,有些目标是过程性质的,有些目标则是结果性质的。因此在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各项指标的评价, 需要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合理地搭配使用。二是系统性与独立性相结合的原则。综合素质测评的各项指标是层次分明的, 即总指标可分类成若干考核指标,每项考核指标下又可分为若干子指标。总指标的值是若干子指标评价的加权总和, 因而综合素质评价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 三是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要求是对在校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测评,体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应该尽可能地全面覆盖[5]。在确立指标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个体个性的差别,在众多的要素中筛选出能符合大学生个性成长规律的子指标。 另外该指标测算出的结果或等级应能代表素质的优劣程度。

2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现状

2.1 评价体系缺乏普适性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基本都是按照高校得培养目的、学生的培养方向及考核要求来制定的。此类评价体系是能满足高校某项评比项目的需求, 但是无法具有普适性。如用人单位在考核毕业生综合素质时,单纯依靠学校综合评价体系评选出的奖状证书、 成绩积点等无法完全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状况[6]。尤其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更多的优质企事业单位在用人的标准上第一考虑的是学生的品德、品质,其次才是学生的工作能力。这与高校在评价学生综合能力时,过度重视学业成绩等客观评价指标相矛盾。

2.2 部分指标的量化缺乏科学性

对于各项指标的量化,可以客观、高效地显示出该指标学生的达成情况。 但在评价主体为一个个性十足的学生时,有些量化标准便失去了科学性。虽然这种量化方式能给高校教育从事者提供教育及管理的便利。但是,过分地采用量化指标,不仅会使得评价体系失去其准确性,还会让功利之心迷失评价的对象的心智,颠倒学生价值观,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3 对学生缺乏导向、激励作用

高校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主要是为了测算大学生综合素质情况,并以此为数据支撑,为各奖项、称号的评选乃至推优、保研等提供依据。 过多地为评选、评价学生服务, 忽略了评价体系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向的反馈和指导。因而,整个评价体系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导向弱化,对学生的激励、促进作用降低,功能发挥受限。

2.4 系统性差,在操作上会存在漏洞

为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全面性, 部分高校更多注重学生的行为表象, 采用碎片化的子指标拼凑成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这样的体系,整体性差,指标琐碎且会存在一些漏洞。 比如,在评价科研创新能力时,高校会为了动员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而采用各类竞赛的参加次数作为子指标。 有些学生为了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指标的得分,经常性地参加各个学院举办的比赛。该类别的比赛,参赛门槛低、组织数量多、获奖相对容易。但对于科研创新能力该指标的反应上,缺失去了代表性。

3 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改进的思考

3.1 树立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理念

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理念是确保评价结果全面、客观的基础。 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在设计评价体系时,首先应该转变以智育成绩为主的传统观念,与时俱进,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 树立正确的教育发展观和人才培养观,注重测评对象的全面素质,彻底改变学生“成绩主导”的错误思想观念。 其次要根据学院办学特色、生源层次、培养目标等条件,依照经济社会发展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制定自身人才培养和测评方案, 勿盲目追求抬高测评标准。

3.2 健全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

健全的指标体系是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科学准确的前提基础,现行的评价体系大多关注学生智育、德育、创新能力几方面,忽略了社会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素质的需求,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以,在确立综合素质评价的各项指标时,应考虑一下几个问题:一是指标的前瞻性,考虑未来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素质的需求;二是指标的系统性, 指标设立应该覆盖测评对象思想品质、专业素养、人文素养、身心素养、科研创新等各个方面;三是指标的代表性,所选的评级指标在实际的测算出的数值或等级应具有代表该指标高低的能力;四是各指标的权重问题,不同的学校的培养方式、培养目标会存在一定的差距, 可通过对指标权重的调整达到对学生的努力方向加以引导。

3.3 综合使用定性和定量评价方式

评价采用过于单一的量化方式, 不仅影响综合评价结果的精确性,更加违背了综合素质测评的目标。所以在对各项指标评价时, 可采用定性描述与定量测算相互结合的方式。 针对诸如科目学习成绩和科研创新成绩等可以采用定量计算的方式来显示评价结果。 对于诸如思想政治素质、人格品质等指标,可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不定预设标准,采用优、良、中、差等并辅助以更多的描述性的评价语言, 来展示学生这方面素质的一个状态,明晰学生品格特点和个性素养,消除数字化造成的功利心态,促进学生自觉、自省、自纠。

3.4 注重综合素质评价的反馈和导向作用

综合素质评价不应该仅局限于评测、排序的作用。管理者应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 让测评对象了解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内容及评价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评价也是一种导向教育,并不是单纯为了评选和评级。针对测评结果的反馈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学生,要做到通过评价引导学生重视过程,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扬长避短、查漏补缺,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针对学校教学及管理,要通过评价环节,检验学校教学、管理的成果,根据评价结果,对照学校培养目标和要求不断修改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真正做到把综合素质评价的行为变成教育和引导、反馈和促进。

猜你喜欢

素质体系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