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论以“君子文化”促师德师风建设

2019-03-22谢志海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4期
关键词:义利观师德师君子

谢志海

(湖南娄底市教师进修学校,湖南娄底 417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1],在2018年5月2日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他强调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 同时,习总书记关于“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 的论述, 对当今师德师风建设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中,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以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君子文化促师德师风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1 当前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智者,是培育祖国花朵的辛勤园丁,教师应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然而,我们看到今天的教师队伍存在着一些问题,偏离了教育事业的真谛,阻碍了教育的进步,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1.1 廉政建设尚需加强

人们都把教师看作是一种神圣的职业, 对教师岗位充满敬畏,带着无限热情和崇高使命。 而当今社会,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之风盛行,严重影响师德师风建设,导致部分教师道德滑坡,甚至失去了职业操守。

从报道里可看到, 家长给教师送礼似乎成了默认的“潜规则”,现金、银行卡、购物卡、化妆品、高档礼品等不一而足。教书育人本就是教师的义务,原本纯洁的校园变成了乌烟瘴气的名利场, 给学生成长带来了很坏的影响。

1.2 重应试而轻育人

我国的素质教育喊了几十年, 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改革效果,尤其发达城市,素质教育实施相对较好,但大部分地区仍存在重视应试、轻视素质教育的情况。就师德师风视角而言,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没有转变,既有高考的压力,也有短视和自私因子在作祟,出于升学率、评奖评优、职称评比等考虑,教师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中游移不定, 且更倾向于可短期取得成绩的应试教育。

教育真谛在于“学以为人”,教师职责是教书育人,而育人才是最主要的。 教育兴,则民族兴,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以成绩论短长的应试教育之风必须予以根治。

1.3 因材施教流于形式

2015年,有人曾就我国某地中学因材施教情况做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60%的家长认为教师在因材施教方面做得一般,并不明显”[2]。 结合笔者工作经验,这份调查问卷结果是较可信的。 因材施教是两千年前孔子提出的教育主张,一直沿袭至今,获得了广泛认可,我们的教育在因材施教方面所做的努力仍十分有限。

就师德师风角度探析, 教师缺乏因材施教的耐心和能力是主因。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学生数量,要做到因材施教的理想状态确实存在一定难度, 正如有些教师所说,评价一个教师是否做到因材施教,是否具有高尚师德,看他对待“差等生”“问题学生”的态度。

1.4 重才轻德的考评机制

正如考试机制左右着教学机制一样, 教师的考评机制也是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风向标, 是教师师德师风的塑形器, 也是教师自觉提高个人修养和职业素养的警示器。当前中小学教师考评机制,相对普遍的问题是,缺少对师德师风考评的明确机制,已有的师德师风考评机制笼统抽象,可操作性差,流于形式,明显对师德师风考评不重视。 对一些出现这类问题的教师惩戒力度不够,易导致姑息纵容的后果,如2018年夏天某女生跳楼身亡,事后经追查,该女生系多年前被班主任猥亵后得了抑郁症,最终自杀,而那位班主任在当年并没有受到严惩,仍旧在教师岗位任职多年。

2 “以君子文化”促师德师风建设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和独特精神标识, 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者,当属“君子文化”。“君子”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和推崇的人格范式。 做人要做君子。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需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 以作为理想人格规范的儒家君子文化渗透师德师风建设, 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下, 以君子文化促师德师风建设,最重要的是学会从前人的智慧中汲取能量,结合时代精神,创造性地运用到当今的师德师风建设中。

2.1 重义轻利,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义利观是儒家君子文化重要内容,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君子,从他对待义和利的态度上就可知。 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君子重义轻利,把道义看得比物质(金钱)利益重要得多,而小人恰恰相反。

当今师德师风败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过分追逐物质利益,收受财礼成风,针对这种现象一方面要加强君子文化教育,开展正确义利观主体宣讲活动、演讲比赛,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义利观,树立模范典型,以模范引领良好风气。另一方面加强监管和惩戒力度,严惩利欲熏心,违法违规教师。 教师应讲求奉献,而不是索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正确的义利观要求教师应具备奉献精神, 在合理范围内合理合规合法的获取经济收益,不能把经济利益看得过重。

2.2 立德修身,提高师德修养

古人十分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汉代甚至有“举孝廉”荐官制度,足见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 儒家文化尤其在个人道德修养方面要求严格, 孔子说:“君子怀德”“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论语·宪问》)就是说,君子应注重自身道德修养,先自己立德修身,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与人和睦相处,对别人起好作用。 荀子认为,“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荀子·修身》), 教师要想教育别人,首先自己要善,要修养高尚道德。“君子人格的实现,是建立在修养自身道德的基础上。 ”[3]教师要用“德行”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教他们做人,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师者,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要想教育好学生,自己要有好的道德修养。学生对一门课的喜爱程度,对教师的喜爱也占很大比重, 书本教育与教师的躬身示范同样重要, 建设良好师德师风应从提高教师道德素质抓起。 严把用人关,招聘中加强道德素质审核,定期对在职教师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将教师道德素质考核纳入年中考评机制, 对因道德素质问题引发恶性事件的教师坚决辞退。

2.3 因材施教,常怀仁爱之心

“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精髓所在,是儒家文化的核心。 孔子认为:“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君子缺少仁爱之心的人可能存在,但小人一定没有仁爱之心。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君子之所以与普通人不一样,就在于他有仁爱之心。

师爱是师德师风的核心。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只有将爱融入教育实践,才能真正从学生角度,从“人”的角度去思考教育方式、方法的改进,才能为学生们提供真正有利于成长的教育,而不仅是成才的教育。只有爱的教育,才可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性,关爱每一个独特的灵魂。

2.4 诲人不倦,坚持职业操守

孟子曾批评一些教师说:“君子共己以待, 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钟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意思是,有些教师只有当学生提问时,他才回答,学生不问,他就不做回答,就像钟一样,你敲它它就响,不敲就不响。对于这种消极的教育态度,墨子曾提出“虽不扣,必鸣者也”的主张,即使学生们不发问,作为教师也要积极主动地对其进行教导。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夫之也指出;“讲习君子,必恒其教事”(《船山全书》)。教师对待自己的职业要有基本操守,必须尽职尽责。

“诲人不倦”是教师最宝贵的品格和最崇高的精神境界之一,也是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之一。教师职业操守也是师德师风建设重要内容和应有之意, 身为教师就应恪尽职守,积极、耐心、认真、持之以恒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只消极接受和完成教学任务,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极其不负责任。

2.5 博闻强识,铸就扎实学识

古人云:“博闻强识而让, 敦善行而不怠, 谓之君子。 (《礼记·曲礼上》)”意思是,君子有广博学识而谦让,行善举而不懈怠。这可看作是对孔子以德为核心的君子观的一个重要补充,即将学识的重要性加以凸显,使君子成为德才兼备者的代称。君子不可以德行低下,不行善举,也不可不学无术。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才与德相辅相成,对君子人格的形成不可或缺。中小学教师肩负“传道授业”的任务,如果教师自身才疏学浅知识储备不够,就难以很好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学生和家长也会对教师和学校产生怀疑。另一方面,广博的知识积累也是教师探索教学改革,驾驭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需要对教师学识的积累有所重视,不容忽视。

3 结语

师德师风建设事关整个教师队伍的质量, 事关学生成长和祖国的未来。新时期,我们应以君子文化促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倡行君子之风和君子之道,以君子人格树立师表,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猜你喜欢

义利观师德师君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做好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答卷人
以“四个回归”为本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君子无所争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义利观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
有君子之道四焉
如何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