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导向下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究

2019-03-22李雄伟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4期
关键词:技能人才专业

李雄伟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翻译专业逐渐成为高校的热门学科,但是翻译专业是新兴专业,开设时间较短,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培养人才的模式仍然不够成熟,导致毕业生的实践技能匮乏,而且翻译专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不高。 因此,高校的教师要认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探索新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

1 目前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1 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我国目前的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翻译专业, 有的学校还申请了翻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虽然设立了单独的学科,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翻译专业的定位不清晰,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翻译专业的毕业生不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 而且翻译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外语专业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学生并不能学到有针对性的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使得教学的内容脱离生活实际。 翻译人才在市场中的应用较为广泛,涉及文化、旅游、商务等多个方面,但是高校的教学课堂上更注重讲授单词和语法, 并不结合这些实际的应用方面,导致翻译的毕业生在就业时,难以适应工作环境,缺乏相应的实践技能。

1.2 教学观念落后,培养模式单一

我国高校的翻译教学,更加注重传授翻译的基础知识, 并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教学理念不符合市场要求。 目前高校的翻译专业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的“一言堂”,一般是以教师单方面的讲授为主,直接让学生理解记忆翻译的技巧,然后教师举几个翻译的例子让学生加深印象。 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虽然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但是教学过程中却并未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1.3 师资队伍素质较低,学生缺乏实践能力

我国目前高校的师资队伍能力不强,素质不高,只重视学术研究,缺乏实践应用,再加上有的教师在校外还有兼职工作, 导致其精力难以全部集中到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翻译能力较弱,进入工作岗位之后难以适应工作环境,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1.4 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在高校课堂的翻译教学中, 评价学生翻译的译文质量的方式过于单一, 教师根据标准的参考答案凭借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评价学生的译文质量。但在企业的翻译工作中, 评价员工译文的质量要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如对文体的把握、对原文的变通等。因此,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过于单一, 导致学生的译文不符合工作岗位的需求。

2 市场导向下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1 明确培养目标,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市场所需要的翻译人才并不只是熟练使用外国语言, 而是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人才, 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以及社会交往之间的差异, 无论是任务的规模还是工作的空间都变得更加广泛。在高校的翻译课堂教学中,首先必须要明确培养目标,界定发展的方向,真正了解市场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认清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存在的差距,及时改变培养目标。社会企业所缺少的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厚实的翻译功底、理论知识和能力兼具的翻译人才,高校应当结合市场需求,根据自身实际的教学情况制定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1]。

翻译专业的教学内容要区别于普通的外语教学课堂,教学内容应当加强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教材中的内容, 教给学生翻译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翻译的语感之外,还要从市场中选取真实的案例, 在课堂上为学生耐心讲解, 案例最好涉及文化、旅游、商务等各个方面,让学生尽可能广泛涉猎不同专业的知识技能。 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当适时地为学生模拟实际的企业工作环境, 布置翻译的题目,规定翻译搭档,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深入理解所学的翻译知识, 对进入社会实际的翻译工作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2.2 更新教学理念,优化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的翻译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讲授单词和语法,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翻译知识,还应当注重学生的外语语言表达能力。 在高校的翻译课程建设中,需要适当增加双语翻译技能课程的课时比例,在上课的过程中及时锻炼学生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 同时在学校现有的课程中增加一些专业性更强的课程,使学生广泛接触不同专业领域[2]。

高校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学校自身实际的教学情况, 应用多种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翻译+社科类”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是把将社科知识融入翻译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讲授二者综合起来的知识, 旨在培养既具备翻译技能,又掌握社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3]。 社科类中的语言类也可以与翻译技能相融合,创造出“翻译+语言类”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多语型的翻译人才。学生学习的方式是主修语种加上辅修语种, 如英语+俄语、英语+法语等。 除了社科类,翻译技能还可以和理工类知识相结合,旨在培养既具备翻译技能,又有扎实的科技知识的“科技型”复合人才。 这种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理工类专业知识,翻译专业是他们辅修的专业,这样的复合型人才能够承担更加专业对口的翻译工作。 不过这样的培养模式对于高校的教学质量要求较高。 因此,这三种模式都需要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挑选适合该校学生发展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2.3 校企合作共建翻译师资队伍

针对高校现有的师资力量能力不强, 素质不高的情况,高校应当组织教师定期参加翻译培训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类翻译专业的学术活动, 在活动中与其他的专业人才交流研究成果, 及时更新自身的翻译技能。 允许教师进入企业,了解实际的市场需求,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还可以聘请实际翻译工作中经验丰富的翻译人员进入高校,担任兼职教师,提供丰富的市场案例,以供学生参考学习[4]。

针对翻译专业的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 综合素质不高的现状,高校应当及时采取解决措施,开展企业和高校的深度合作。 高校需要为学生提供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提前适应工作环境,接触工作内容,明确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什么样子的, 进而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 这就需要高校与专业的翻译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如外贸企业、旅游企业、翻译公司等,高校和企业应当明确各自承担的责任, 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切实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学生通过进入不同方向的企业实习,能够更加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此外,若要培养出更加高质量的翻译人才,高校就要建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包括情景实训室、口译实训室、翻译事务所等[5]。 由于高校的科研经费并不充足,独自建立翻译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有些困难,所以,高校应当吸引资金雄厚的企业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投资,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构建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一个校内实训的平台。

2.4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在我国目前高校的翻译课堂教学中, 评价学生译文质量的方式不符合市场实际需求, 只按照标准译文和教师的主观意愿评价,形式过于单一。而实际的翻译课堂教学评价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丰富评价主体,除了教师是评价主体以外,学生自己、学生之间、客户等都可以作为评价主体,来评价学生的译文质量,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 教师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学生翻译完以后,就根据教师提供的标准进行自评和互评, 然后教师再从整体上对学生的翻译语言和风格以及文章整体结构等做出宏观评价,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出建议,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3 结语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我国的企业越来越需要高质量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但是目前高校的翻译人才培养仍然暴露出很多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综合翻译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工作环境。这就需要高校以市场为导向,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推动翻译专业不断进步。

猜你喜欢

技能人才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劳动技能up up!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秣马厉兵强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