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理念下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探析

2019-03-22于晓艳刘辉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4期
关键词:逻辑学师资队伍思维能力

于晓艳,刘辉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黑龙江大庆 163319)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建设现代化强国,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朝气的青年群体,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只有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才能让我们国家拥有强大的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故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应然诉求,也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和价值指向。

1 核心素养概念的内涵

核心素养即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ies)。 这一理念,最早是由德国学者梅腾斯于1972年提出的。 是指某种普通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未来发展能够起到关键性作用的能力,也称之为核心能力。这种阐述对欧美和世界各国的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他们开始了相关的研究。 学者专家对核心素养理念内涵的解读主要具有多向性, 经历了四个阶段的研究探索后, 形成了主体理念趋同但存有差异的四个核心素养体系框架。一是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构建的核心素养理念体系框架。 其将素养解读为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 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并确定了关于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九项方面的内涵; 二是由欧盟组织构建的核心素养理念体系框架。 其将素养界定为“素养是适用于特定情境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涵盖了8 个方面内容(即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并向其成员国推荐;三是由美国构建的核心素养理念体系框架。其将素养界定为技能,并提出了核心素养涵盖的三项技能及若干要求。 包括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等;四是由荷兰学者沃格特等人构建的世界共同核心素养理念体系框架。 其在对世界上著名的八个核心素养框架进行比较分析以后,将其凝练为四大素养,即协作、交往、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其中,前两者属非认知性素养,后两者属认知性素养。

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则开始于21 世纪,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不多且体系化和系统性较弱。国内学者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界定可分为两种派别: 一为 “要素说”,一为“层次说”。

二者在主体内容上无本质差异, 只是后者更加突出强调了创新能力和品格能力, 很好地彰显了我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价值追求的理念,普遍得到了认同。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大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 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 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核心则是做人的道德品格,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推论出核心素养教育即为素质教育理念从宏观目标的引领到微观层面的践行,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

2 核心素养视域下,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本质和构成要素

创新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实践活动, 是指人们为追求一定价值目标, 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改进不完善或创造原来不存在事物的方式方法和具体路径, 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实践行为。创新能力则是指创造新的思想、将新的思想付诸实践创造一个新的事物的能力。 具体来说就是指是人们变革旧事务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思维能力、 非智力因素和创新实践能力,而思维能力则是最关键的要素。

(1)思维能力。 即产生新的思想的能力。 行为的创新始于思维的创新,思维的创新是行为创新的初始的关键的一环。 新思想的产生需要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论证,确保新思想的正确性、科学性和具有指导作用。 故思维能力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在构成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诸多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

(2)智力因素。 即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 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内涵: 一是理想、信念、世界观,其对学习具有广泛的制约作用,对学习活动具有持久的影响; 二是指个性心理品质, 如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绪情感、性格与气质等,属中间层次, 对学习活动起着直接的影响; 三是指人的自制力、顽强性、荣誉感、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等等,与学习活动有直接联系,对学习产生具体的影响。

(3)创新实践能力。 即指基本生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思考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对于大学生而言,主要是指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实验研究能力、表达沟通能力、 交往合作能力等。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创新的结果和效果要通过实践活动在现实世界中体现出来。 人的实践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但人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和一般实践能力相比则更强调创新性。

3 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3.1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价值指向,开展创新教育实践活动

高等教育培养的创新型人才,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发展者,品德素养则是第一位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学校要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就是要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并将之确定为教育的终极价值指向,贯穿于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的始终。

3.2 积极开展理论教学, 稳固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和能力

开展理论课教学应以《创新创业教育》和《逻辑学》两门课程为主线。 前者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培育, 后者则注重对大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文革”之前,《逻辑学》是高校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相关师资队伍也比较雄厚。 “文革”中,《逻辑学》从大部分高校的必修课名单中删除,只在哲学专业教学中加以保留,师资力量也逐渐流失,日渐薄弱。“文革”结束40 余年,这一现象并未被改变。故目前高校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的方式,将《逻辑学》教学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并对师资队伍加以培养,确保《逻辑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及功能得以发挥, 其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得以恢复并逐渐实现强化。

3.3 强化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的实践教学,进一步培育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是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考试中,纳入实践考核成绩,占总分数的60%。 具体路径可以为:由学生自行组织成小组,团结合作,共同选择一个项目选题,共同完成该项目书的设计。由教师对项目书进行审评并给出考核成绩。 此成绩将视为小组每个成员的实践考核成绩,并计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考试的总成绩中。

二是积极搭建创新教育的实践平台,构建“项目训练+基地实践+竞赛活动”的实践实训模式,突出实践主导教学设计,实现以项促赛、以赛哺项、以赛促建,进而强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3.4 培育素质优良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应包括高校的全部教师。 就目前来看, 逻辑学师资队伍与专职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故高校应转变教育理念,将培育创新型人才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将培育逻辑学师资队伍与专职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作为未来教学改革与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组织专家开展专项研究,构建并强化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和终极价值目标得以达成。

猜你喜欢

逻辑学师资队伍思维能力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浅析《逻辑学》的教学方法
培养思维能力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杰文斯逻辑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培养思维能力
《简单的逻辑学》
国内逻辑学教育普及理论模型的建构研究
河南省本科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研究
高职机械类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