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以轨道交通专业群为例

2019-03-22顾天鸿何穎吴世迪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4期
关键词:工科轨道交通应用型

顾天鸿,何穎,吴世迪

(大连科技学院,辽宁大连 116052)

新工科时代的到来和智能交通的快速发展, 要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将思维意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创新能力。 在新工科时代, 传统的轨道交通专业的人才培养已无法满足行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一方面,教育体系不健全,人才培养定位缺乏特色,培养目标缺乏前瞻性;另一方面, 缺乏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监督, 没能及时把轨道交通行业企业需求内化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造成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与轨道交通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

1 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新工科的“新”字体现在五个方面,即新的工程教育理念、新的学科专业结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新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新的分类发展体系[1-2]。 建立以新工科为导向的宽口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有利于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学习能力,对新兴产业技术的驾驭能力、面对未来不确定性岗位的适应能力, 提高轨道交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竞争力; 通过对传统轨道交通相关专业的升级改造,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的同时,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轨道交通行业输送知识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积极推动高校轨道交通相关专业的专业建设步伐。

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2.1 改革目标

科学把握新工科发展内涵,对传统轨道交通相关专业进行升级改造, 提高轨道交通相关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未来社会需求的符合度; 跨学科搭建新工科平台课, 跨专业培养面向轨道交通大类的复合型人才,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等,提高应用型人才与未来岗位需求的吻合度, 以拓宽轨道交通相关专业的就业口径; 通过与轨道交通相关企业的深度合作,把握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前沿信息,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 对轨道交通的人才培养进行前瞻性的思考与尝试,建立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民办高校轨道交通相关专业持续、稳定的发展,进而提升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把握新工科时代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未来轨道交通人才需求的方向, 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促进高校轨道交通专业建设,以高校轨道交通专业建设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3-4]。

2.2 改革内容

首先,根据新工科指导思想,结合轨道交通未来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宽口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将新工科指导思想与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相融合, 将轨道交通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轨道交通相关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引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全过程, 以增强学生就业与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探索宽口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将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精心设计素质教育项目;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广泛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以提升创新创业、跨学科交叉融合、自主终身学习、沟通协商能力。

其次,跨学科搭建新工科平台课,跨专业进行人才培养,建立开放式课程体系,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轨道交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新工科通识教育课程, 构建满足轨道交通相关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专业大类基础课程平台, 打通轨道交通专业群的基础理论培养,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积极探索综合性课程、问题导向课程、交叉学科研讨课程,提高课程兴趣度、学业挑战度[5],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加强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建设和推广在线开放课程,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创新工程实践教学方式。

最后,更新实践教学理念,深化校企合作,挖掘产教融合新的切入点。 传统工科实践教学仅仅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教学力量薄弱,演示性、验证性试验偏多,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偏少,学生实践能力难以提升。 改革尝试引入新工科的教育模式, 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发挥实践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活化知识联结、激发创新意识的功能。 同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与轨道交通相关企业建立教育共同体,搭建校企共建专业的人才培养平台, 通过校企联合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实践课程与开发教程、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共同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共同研发科研项目等,使企业能够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具体环节, 使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连接,以培养大批具有较强轨道交通行业背景知识、 工程实践能力、 胜任轨道交通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实施

首先,确定符合培养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已经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宽口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进行通识教育与大类专业基础课教学的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设计、专业综合实训的设计,职业能力培养等的设计,通过《创业基础》《创新教育方法》等课程,以及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多方向培养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未来不确定性岗位的驾驭能力。

其次,设置体现新工科思想的课程体系、更新实践教学理念、深化校企合作。该部分内容的实施主要突出以下重点,即通过设置《新工科通识教育》《专业创新思维训练》等课程,完成新工科的通识教育;通过设置《交通大数据分析》等课程,完成大类基础课程平台建设;通过提高实践课程所占比例、 拓展实践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以突出实践教学的功能、深化校企合作。 新的课程体系能够同时满足新工科人才所应具备的创新理念以及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最后,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评价。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应用综合模糊评价法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评价。

4 改革的创新之处

(1)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 引入新工科思想,主动探寻轨道交通相关专业与新工科所辖专业的交叉点,在课程设置、 教学模式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向新工科靠拢,实现对传统轨道交通相关专业的升级改造。

(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以新工科思想为指导,以增强学生就业与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将新工科指导思想与轨道交通相关专业向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发展相融合,探索宽口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课程体系设置的创新。打破以专业划分进行课程体系设置的传统模式,在轨道交通相关专业开设新工科通识教育课程, 搭建轨道交通相关专业大类基础课程平台,以促进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5 结语

新工科时代的到来,为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相对于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有关的前沿专业,传统专业的发展更加值得思考。以轨道交通专业群为例,在人才培养方面引入教育的新理念,探索培养的新模式,使传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紧跟新工科的时代步伐,为未来的行业人才需求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工科轨道交通应用型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基于CAN的冗余控制及其在轨道交通门禁环网中的应用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