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经类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探讨

2019-03-22应小陆姜雅净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4期
关键词:财经类创新型人才

应小陆,姜雅净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 201209)

1 财经类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财经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创新教育体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都已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改革重点, 也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一种必然的趋势。自20 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已开始将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的重点,将学生具有的能力和素质归纳为具备正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以及一定的商业和行政领导能力; 具有跨学科合作的能力;掌握复杂技术系统的研发和应用;了解工程与社会间的复杂关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适应和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

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型人才教育较晚,直到20 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有些高校才开始尝试性的工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发展也相对缓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创新类课程的高校为数不多,因此,导致财经专业人员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2018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更进一步提出打造新时代“双创”升级版,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先要解决的是育人问题。 大众创业,教育先行;万众创新,文化先行。 没有创新的人才, 不可能有创业的成功, 没有创新的教育, 不可能有创新的人才。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高等学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责任和使命。

1.1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需要

当前综合国力竞争其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 培养大批量创新型人才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高等学校要以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现代办学目标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与重点, 大力推进协同创新,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型人才,助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1.2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高校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形势下的一项主要任务。创新型人才培养,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形成, 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 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岗位的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这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就业竞争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应对人才激烈竞争的新形势,创新力、创造力的重要性日趋凸显。通过创新型人才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并使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3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提升财经类高校影响力的需要

根据财经类高校发展的形势和市场需求, 准确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打造自身特色,不断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制度创新,优化管理模式,培育特色和品牌,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办学水平,是财经类高校提高自身影响力、成为优秀财经类大学的根本途径。

2 当前财经类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困难

近年来,不少财经类高校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可喜进步。但仍存在一些财经类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尤其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专业设置等方面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2.1 财经类高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部分财经类高校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课程设置、选课范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过于传统保守,制约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 受教育教学改革滞后的影响, 教学内容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难以从当前时代背景出发,更新和重组教学内容。教师教、学生听、课堂记、考试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仍然是目前大多数财经类专业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养成,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专业设置口径窄、适应性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健全,国家机构、人事制度、财政税收体制等改革层面的不断深入,政府财政税收等部门吸纳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大大降低,计划经济体制下根据狭义财政观建立起来的财经类专业口径窄、适应性差的弊端就日益凸显,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锻炼。

(3)基础理论薄弱,实践能力不强,后续发展乏力。长期以来,重专业、轻基础,重理论、轻实践,重定性、轻定量的倾向在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中表现的愈加明显。专业课程设置较全面,而基础课程却相对薄弱是我国现有财经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的一大特征。 计算机软件应用、应用文写作、实务操作课程不受重视,专业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 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未能得到互动巩固,难以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4)教师本身缺乏财经实践与能力。财经类高校教育横跨经济和教育两大领域,因此,教育和经济的实践性决定了高等财经教育的灵魂, 即对经济活动的正确认知。 我国高校财经专业从教教师一般都缺少企业和社会实践经验, 实践经验丰富的财经人才到高校任教的教师也为数不多。以至于在教授专业理论和原理时,教师不能恰当地运用实践案例来阐述说明、丰富课堂内容、拓宽学生眼界,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实践训练中难以得到应有的锻炼。

2.2 财经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基本现状

对于财经类高校来说,学科的独特性使得学生在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相对要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意识不强。大部分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没有主观意识进行创新,无法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

(2)创新思维不活。大学生缺乏深度的反省与思考、全新视角的自我总结和学习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大同小异,缺少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思路。

(3)创新兴趣不浓。 兴趣基于精神需要,人若对事物或活动感到需要,便会热衷于接触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探索其中奥秘。缺乏创新兴趣,便丧失了主动进行创新的动力。

(4)创新观察不足。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学生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存在很大不足。

(5)创新毅力不坚。毅力是人类为达到预定目标而自觉克服困难,并努力实现的一种意志品质。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到毅力对于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 但在实际过程中常常半途而废,缺乏坚持的精神。

(6)创新实践不够。财经类高校学生相比理工类高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是明显的弱项,缺乏将想法付诸实践的实际行动;同时,由于实践开展难度较大,也缺乏有意义的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

3 财经类高校创新型人才的时代特征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身心,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财经类高校创新型人才是具有财经专业背景的创新型人才,财经学科专业特点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决定其应具有的时代特征。

3.1 知识丰富,具有获取各种知识方法的能力

在学科交叉融合成为现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下,边缘学科开始大量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新知识和技术。 创新型人才应掌握这些新知识技术以及不断获取这些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方法, 从而持续地获取知识技术并具备将其拓展的能力。

3.2 自信自立,具有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型人才要有敢于挑战传统的自信, 对未知的知识和领域有强烈求知欲, 并且善于在探索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3.3 目标坚定,具有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精神

创新型人才要对自己信心十足、坚定不移,要意志坚定,永不放弃,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在创新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3.4 视野开阔,具有把握技术和知识最新动态的能力

创新型人才要有开阔的视野, 能够随时关注国际和国内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前沿发展现状, 以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主动寻找机会,参与国际的竞争。

4 财经类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4.1 第一课堂着力四项工作

构建一个基础厚实、开放度高、选择性广的学校课程教学体系, 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

(1)完善课程体系,加强第一课堂的教学。 ①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课程群。 公共基础课程群承担大学文化基础教育任务, 专业基础课程群承担夯实学科基础的任务, 专业课程群承担专业理论与技能培养任务,三大课程群各有分工且相互支撑。②增强课程的开放性和选择性。 要着重加强建设面向学术前沿和实践前沿的各类课程,注重产教融合,吸收行业企业参与学校课程建设, 鼓励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应加强面向学术前沿和实践前沿的学术性、实验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建设, 努力提高课程的可选择度; 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 加强主辅修专业培养的力度,创造条件开展辅修专业学位教育,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③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更新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逐步建立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平等自由的学生交流氛围和良性互动的关系。

(2)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制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坚持传授知识、 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辩证统一,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创新教育,要多向学生介绍学科的发展和学科的前沿知识, 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演示型教学、网络交互探讨式教学、虚拟现实教学和实验教学等,采用启发引导、参与其中、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之后的教学评价要体现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程度。

(3)树立“科研与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科学研究初步训练环节,对类型不同的课程,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如撰写读书小结、小论文、文献综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学术讨论会、报告会。开设“新生研讨课程”,举办学术沙龙,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跨学科做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对一部分有潜力有培养前途的学生, 通过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集中进行科研训练。

(4)转变考核方式,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着眼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建立健全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综合考核评价机制。 注重对过程的控制与评价替代理论课程以成绩考评的考核方式, 增加实践课程所占权重, 重点考核学生自身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情况,完善知识评价机制和能力评价机制;立足于学生自身个性特点与所学专业特色, 推动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发展;深化健全校企联合管理、评价与考核的机制,强化实习实训考评,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优势。

4.2 第二课堂注重“六大工程”

(1)本科生科研创新工程。

①本科生科研重在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和科学精神。本科生科研不能将其仅仅局限于科学家式的研究,而是应该包括调查、实验等环节和科研方法学习、科研讨论式学习、独立学习、学期与学年论文、创造性的实习和社区服务等环节。

②充分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等学术科技创新平台, 每年向学生公布一批适合学生自主开展科学研究的学生科研课题,并给予一定经费资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 特长申请经济管理社会法律等科研课题,学生获得课题和相应的经费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并评选出优秀论文、项目报告进行奖励。 结题的学生和获奖学生获得相应的第二课堂学分。 学校积极鼓励和资助学生参加国内学术会议。

③加大“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关赛事的经费支持, 建立参赛者人才梯队,学校有针对性进行组织准备和指导,凡参加各类国家级大学生竞赛,并获奖的学生取得相应第二课堂学分,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2)大学生创新社团建设工程。

社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要重点扶持具有学校特色的学术性社团的建设,加强学术类社团与院系的联系,充分利用院系的学科优势发展学术性社团。 每个社团配备3~5 名指导教师,建立导师团,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健全社团的运作机制包括组织各类科研小组、学术沙龙、研究协会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定期在一起探讨有关学科前沿研究问题。 营造氛围, 培养兴趣,增大学术性社团的吸引力。扩大学生参与社团的覆盖面,从政策和机制上予以保证。每个学生参加社团活动都要有记录,形成科学的考核办法,并记入学分。

(3)社会实践育人工程。

社会实践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要广泛发动学生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开展“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要以社会考察和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勤工助学、服务西部、关注三农、支教助学、社区服务、红色之旅、企业帮扶、专业实习为主要方向,突出重点,确定一些重点服务地区、一批重点服务项目、 一批重点服务团队, 将社会实践推向长期化、项目化、阵地化发展。 高年级社会实践要深化与所学专业结合的程度。争取每年形成一定数量有质量、能发表、产生一定社会影响的各类调研报告。加强对社会实践的培训工作,增强对社会实践项目申报、评审、实践过程、成绩考核的规范管理,制定完善该校的社会实践管理条例,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探索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就业择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建立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模式。 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建立校友论坛,定期邀请校友来校做报告或兼任教师,有计划派老师和学生去实习,每个专业建设2~4 个实习基地。 为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尝试建立企业模拟实验室, 加强与各类企业的互动,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与企业联合办经济论文大赛,发展扩大与各金融机构等企业定单式校企培养模式,以项目合作的方式逐渐发展成为全面合作的模式。

(4)大学生自主创业工程。

自主创业不仅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更是大学生成才重要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引导学生由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使学生在大学期间接受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精心组织学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扩大学生参赛面。学校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给予创业指导咨询。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业,对部分确实有创新实力、有志自主创业的学生可提供一定的政策优惠, 实行弹性学制,允许休学创业。

(5)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工程。

创新教育所要培养的健全人格, 其实质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只有既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勇于创造并乐于奉献。要继续健全一支心理指导队伍,建立一份心理动态档案、开设一门心理训练课程,每年组织一项心理专题研讨。 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和咨询;组织团体训练和辅导,以“大一新生适应”“大二学习助力”“大三情商再进”“大四就业发展”四大板块。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开发个人潜能,着重心理发展。 建立心理和职业发展社团,将心理发展与职业规划结合起来。完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三级网络, 完善信息沟通和合作机制,做到心理素质教育全覆盖。

(6)财经职业道德建设工程。

财经职业道德作为一种道德认识, 是财经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逐步形成和总结出来的, 调整财经工作者与社会之间、财经工作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财经职业行为和规范的总和, 是财经工作者在履行职业责任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 财经类高校进行财经道德建设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一是要做到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热衷财经事业,培养奉献精神;热爱本职工作,锐意开拓进取,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培养端正认真的工作态度。二是廉洁奉公、依法理财。以财经法纪法规规范职业行为,坚持原则,以身作则,正确处理各种经济关系;自觉进行反腐斗争,敢于和善于同一切违法乱纪、失职、渎职、营私舞弊行为进行的斗争。 三是勇于创新,讲究经济效益,主动关注、积极研究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创造性地发挥才智。四是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政治素养,不断更新知识,精通业务。 把财经职业道德课正式纳入专业必修课, 使学生系统地接受有关财经职业道德的原则、内容、特点、一般规范要求等教育;通过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教育, 形成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

猜你喜欢

财经类创新型人才
人才云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