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贫困地区中小学扶志的实践研究
2019-03-22吴晶晶
吴晶晶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都匀558000)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贫困地区中小学生扶志工作并不是要忽视他们身上存在的消极心理和不良情绪,而是将重点放在他们的积极品质上,并以此为出发点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帮扶环境。培养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让他们有效利用积极因素对自身所处的境况进行改变,进而帮助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使贫困地区逐渐实现自我帮助。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贫困地区中小学生扶志工作,就要有效运用积极心理学,为他们增强内生动力,从思想上、心理上脱贫。
1 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维度的现实依据
据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六个维度即六大美德,学者们提出了24项积极心理品质:知识与智慧维度包含:创造力、好奇心、开放思想、热爱学习、有视野(洞察力);情感(勇气)包含:真诚、勇敢、坚持、热情;人际(仁慈与爱)包含:友善、爱、社会智能;公民素质(正义)包含:公平、领导力、团队精神;修养与节制包含:宽容、谦虚、谨慎、自律;心灵的超越包含:审美、感恩、希望、幽默、信仰。
2 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维度的建立
根据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维度的现实依据 (教师访谈,家长访谈,孩子们的访谈、座谈、互动活动),结合24项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要点,探究性的在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课程设置中,针对好奇心、热爱学习、勇敢、坚持、友善、团队精神、自律(自控力)、感恩,希望这9项积极心理品质给出引导、激发的策略,以体验式和拓展式课程的形式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及内生动力,并为之成长浇灌。
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他们就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因为在面对生活中无法避免的逆境、失败和困难时,这些孩子已经具备了克服它们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将积极心理学融入中小学课程应该是当前中小学课程建设的当务之急。不仅如此,积极心理学课程还可以帮助孩子获得更持久的幸福,让他们更加欣赏生活,在未来达到更高的人生高度。
3 贫困地区中小学扶志实践的措施及分析
通过对贫困地区部分中小学的调查,有针对性的就其特点,从好奇心、热爱学习、勇敢、坚持、友善、团队精神、自律(自控力)、感恩、希望等9个方面精心设计了积极心理品质课程。
3.1 积极心理品质课程——遇见未来的自己
根据调查了解,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缺乏积极心理品质中的自控力、热爱学习、希望,教师作为积极心理学的守护者和传递者,要教授孩子们利用积极力量去参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设置此课程,旨在激发孩子积极心理品质中的自控力、坚持、热爱学习、希望,期待未来,增强自控力,热爱学习,最终自我实现。
按照分组,每组请一名同学分享现阶段家人从事的职业,此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同学们了解、认识到自己学习、生活的现状,激发更好地面对未来。老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播放温暖的歌曲,引发同学们思考,为后续激发同学们对未来的期待做铺垫。组内同学分享自己的未来职业、畅想自己未来的家,问题设置逐渐具体,逐层递进,引发思考,激发同学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引导同学们去畅想未来。此环节的设置让同学们形成强烈的对比,要想实现梦想,同学们缺乏坚持,没有自控能力,缺乏自律。通过图片让同学们对未来有所期待,有所向往,增强视觉、听觉体验效果,激发同学们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选择歌词励志的歌曲,增加可信度,避免一味说教。引导同学们对未来的期待,从早睡早起开始,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开始,引领孩子找到学习的密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设立学习目标,树立理想。
3.2 积极心理品质课程——世界那么大,我凭什么去看看
根据前期调研得出,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缺乏积极心理品质中的自律、热爱学习、希望,教师要在课程中引导孩子们利用积极情绪、积极心态,激发孩子们的内驱力,积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此课程设置旨在激发孩子们积极心理品质中的自律、好奇心、希望,亲自给未来画一张美丽的蓝图,激发的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孩子期待未来,最终自我实现。课件基本都是图片是世界各地的大学和美景,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引出同学们心中的大学,分享大学故事,激励同学们向心仪的大学迈进。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有着明确的目标,但来自学业的压力很大,此课程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和对未来的一种美好向往,注重内心体验及感受,运用音乐、图片及旁白,先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再适时提问,引导同学们深度思考,审视自己的内心,播种希望。
3.3 积极心理品质课程——感恩的心
通过前期走访、调研,贫困地区中小学生中的感恩积极心理品质较为缺失,对家长、老师、同学的付出表现较为冷漠。因此,课程设置主题为感恩,首先感恩父母,我们的小家幸福温馨,再感恩周围的人,我们的大家才能和睦相处,我们的社会才能团结、和谐,课程着重以参与活动、分享故事、观看视频、播放歌曲等方式进行,让同学们体验来自自然、社会和他人的“恩”;以理性的形式,让同学们感知来自快乐、收获、痛苦、挫折和失败等的“恩”。培养学生感知世间万物的美好和体验万千变化后始终保持积极心态,善待自己和善待他人,回报社会。在今后与孩子们的相处中,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点滴渗透,不断更新方法,激发他们感恩的积极心理品质。
3.4 积极心理品质课程——团队你我他
根据前期调研得出,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缺乏积极心理品质中勇敢、坚持、感恩、团队精神,为了激励他们学习,孩子们应具有冒险的勇气和再试一次的精神。老师该如何传递、激发这种勇气和坚持的精神呢?在这方面,我们设计了此类拓展课程和活动,专门用来帮助孩子们理解这些抽象概念(如勇敢和坚持等),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一些相关的必要技能。通过实施活动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与人为善、人际关系、体验团队精神,体验友善、坚持、感恩、团队精神积极心理品质,并内化与心,激发内驱力,外化于行。
在团队拓展活动的选择中,老师需要高度关注同学们的安全问题,播放的音乐和引导的语言要有鼓励及激励的作用。活动结束后同学们谈自身的体会,感悟颇深。他们的所思所感往往会超出我们预期,无论挑战成功或是失败,同学们都会有所得,有所悟。这样的活动同学们会有很高的参与度,很强的代入感,由于团队的强大力量会感染每一名同学,能激发他们很多潜能,这时内生动力被激活,要强化他们这样的内生动力,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我们在平时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同学们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拓展课程。积极心理品质不是靠一节课或者一次活动就可以激发的,不是一劳永逸的,更不是哪一位老师的事情,而是要靠我们所有的老师一起努力,一起发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让孩子的世界充满正能量,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未来。
4 结语
积极心理品质课程的设计,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贫困地区中小学生从思想根源上认识贫困,从心理上正视贫困,从行动上克服贫困,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有现实效用的。在此基础上开展积极心理学系列讲座及配套相应主题的拓展活动,不断修正其系列课程,努力探索更多实效性强的积极心理品质系列课程,不断为贫困地区中小学扶志工作探索提供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