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开放式课程改革研究
——以“环境工程施工技术”为例

2019-03-22程婷

池州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学时工程施工教学内容

程婷

(池州学院 资源环境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环境工程施工技术”作为一门专业拓展选修课,它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且实践性强[1],是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紧密衔接的一门课程。

该课程旨在锻炼学生适应工程实况的能力,培养出具备环境施工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且有施工组织管理能力、施工工艺操作能力、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复合型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3]。基于此,及时深化该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十分必要且势在必行的。

1 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环境工程施工技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熟悉环境工程施工的对象、施工内容、施工方法、步骤,并将所学的知识和技术方法熟练地运用到工作场景中去。而当前的课程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与教学目标不匹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不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

“环境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可选取的参考教材并不多,且都没有更新版教材,因此,教材的知识覆盖面并没有扩大,一些过时的内容也并没有删减。所选取的教材虽然是近几年出版的,但是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很多施工涉及到的材料、工艺、操作技术等都更新换代,教材中对部分已推广的新工艺、新材料有所介绍,但过于浅显,有些新工艺、新材料根本就没有介绍。特别是对于施工新技术的讲解,多数教材并没有涉及。

整体而言,教材中很多内容已经陈旧,不够与时俱进,尤其是土建部分的内容,当前最前沿最有热度的内容毫无涉及,此外,教材中现实生产中的内容太少,且教材内容“顺序性”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先后顺序应先讲施工技术,再讲施工组织,最后讲施工管理。但教材内容将施工技术放在施工组织和施工管理的后面,这就不符合课程内容的“顺序性”。

1.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考虑不全面,导致学生一些基础理论知识薄弱。“环境工程施工技术”这门课程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多,且与其它专业交叉的知识点也较多,比如土木工程专业、市政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要完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必须掌握一些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比如“工程图学”“结构力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城市给水排水管道工程”“建筑材料”等[4]。实际上,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往往没有开设这些课程,而选用的“环境工程施工技术”教材中也没有相关知识的介绍,这就导致学生在这方面基础理论知识缺失,课程学习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说是极大的考验,学生学起来很吃力,极易丧失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土方工程中场地平整与基坑开挖以及地基与基础工程的内容时,要求学生除了对土的工程性质有所了解以外,还要掌握一些水文地质方面的知识,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作铺垫,学生对基坑坍塌防治以及基坑降水排水的内容,甚至对施工组织与施工管理中关于施工机械的选用与施工机械操作人员的组织安排、施工工期、施工场地布置等知识点就更难记忆且更难理解。

1.3 课时有限且实践教学环节严重不足

参照发达国家教育经验,我国教育部引导高等院校以“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为方向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因此很多院校对课程结构体系进行了调整,在总学时要求大体不变的情况下,强化基础,淡化专业差距,增加了公共课程学时,而专业课学时却一再被压缩[5]。

“环境工程施工技术”这门课程也不例外。课程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理论学时共30学时,受实训条件所限,在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只有10学时。完全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且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恰恰是实践动手能力要高,这样的课时数难以强化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也难以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往往被迫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才能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1.4 教学组织形式陈旧单调

现行的教学模式同一些纯理论的课程类似,主要采取传统的师生面对面的讲授方式,期间仅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环境工程施工技术”作为一门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相衔接的实践性强的综合课程,其旨在锻炼学生适应工程实况的能力,而实际教学中尽管有10个学时的实践学时,但都是课内实践,即在课堂上进行的少量实践操作,局限于一些施工资料的准备、施工设计资料的解读等练习,并没有走出教室,更没有到达现场,学生无法熟悉施工技术的落实方式和施工时注意的要点,更没办法培养出学生施工过程组织管理的全局意识。

2 开放式课程改革研究的思路

所谓“开放式课程改革”,是要改变传统的过于死板的教学过程、突破以往囿于书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并转变长期以来单调且局限的教学模式,打破课程教学各封闭环节,进行“开放式”课程设计。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实时调整教学活动的场地以及教学活动的顺序性,补充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对相关知识加以拓展延伸,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一个开放式的环境中直面“工作场景”。

2.1 突出课程教学目标性、顺序性、活动性三大特点

教学开始之前要预先确定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反复明确制定好的教学目标,避免由于交叉知识点太多导致教学目标跑偏。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使整个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对于不符合这样一个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教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次序。这是教学的顺序性和活动性的体现。教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安排的需要,补充、删减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并对一些知识点进行扩充与延伸,及时将相关新知识、新设备、新技术引入课堂并展示给学生。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和意见为依据,进一步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这也更深层次地反映出教学的活动性的特点。

2.2 开放式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理念

“开放式”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从工程案例入手,以课本为依托,走出课堂,深入分析,以实践为核心,采用混合式、多元化教学手段。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获取的程度最终是在就业环境中体现,在工作岗位中体现,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体现。因此课程教学改革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改变,更应该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要使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与未来的职业发展相匹配。

开放式的课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足够“开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面对当前社会激烈的就业形势,作为专业教师,未免课程内容过于“鸡肋”,必须因势利导,强化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教师要了解学生群体的特点,包括个性、学习动机、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有的放矢地实施专业教学,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6]。除了“因材施教”以外,还要“因需施教”,充分调研分析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专业需求的关系,分析课程知识对学生就业的实用性。比如根据已经毕业并就业的学生提供的反馈信息,将以往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主次划分,注重实用性的知识教学,理论性基础知识则以必需、够用为度,适当拓宽专业知识面。

开放的学习环境则要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比如带学生直面工作场景,可以是设置虚拟场景,也可以安排实际场景,在虚拟场景中进行案例分析、仿真实训,在实际场景中调研参观、现场实践操作等。

3 开放式课程教学设计

3.1 开放式的教学内容

由于环境问题普遍存在,环境工程施工项目也多不胜数,环境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教师要时刻跟踪并掌握专业课程相关知识的前沿动态,以便扩充到教学活动中去。在教学内容上,需要增加这些知识的介绍,比如大气除尘器的安装与维护,比如固体废弃物三化处理设施的安装与操作,包括压实、破碎、分选、固化、焚烧、生物处理等环节。不同类型的环境工程施工工艺都要有介绍,且要有不同深度的介绍,注重拓展知识面,尤其是一些环境工程中已经研发出来并且在生产中开始应用推广的一些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介绍。

同时,课程内容表现生动直观且形式灵活多样化,既要有文本资源,也要有图片和视频资源,全面搜集教学素材,必要的章节加入案例分析和点评。在环境工程施工技术的教学上要有所侧重,强化实用性的技术性知识的教学,并配套相应的练习题。

3.2 混合式、多元化的教学形式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加上学时分配不够,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足,一味地采取讲授的方式取得的教学效果不佳[7]。除了以传统的讲授为主,有必要增加练习、任务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仿真实训、实地调研甚至顶岗实习等教学形式[8],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兴趣。其中练习、任务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仿真实训可设置在课内实践中去完成。课内实践主要为认知性的实践,要借助多样化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数字化教学手段,不限于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比如,为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线上学习,可以针对一些碎片化的、课程导入铺垫性质的知识点录制“微课”,可以是PPT式微课,可以是讲课式微课程,也可以是录制的情景剧式微课程。针对系统性较强的知识点,则适合利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教学平台,线上发布学习资源、课程作业,布置讨论话题和研究性学习任务,安排在线测试或线上答疑,设计课程问卷调查并接收意见反馈等。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参与度和对混合式教学的认可度,师生间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

3.3 开放式教学设计的实施

开放式教学概括来说,即“讲练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具体地说,就是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练习相结合,引入实际工作情境,明确工作任务,引导并启发学生思考,分析案例模型,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完成工作任务,并通过少数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带动小组内其他同学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此外,为课程配套购置环境工程施工工艺仿真软件,在虚拟仿真实验室中利用计算机登陆仿真系统平台进行实训操作,使学生的“直面”工作情境[9]。仿真软件带有强大的三维渲染功能,能够逼真再现施工场景和工艺,同时仿真软件配套完善教学教材与行业规范,完美地实现教学的“虚”“实”结合。

为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去思考问题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安排课内实践的同时,也要安排校外实践。与环境工程施工企业取得合作,逐步为学生搭建校外实习平台,带领学生实地调研,现场拍摄施工录像作为补充教学资料,建立流动式工程实训站,使学生能够有机会顶岗实习,满足课程课外实践的需要。

4 结语

通过混合式、多元化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数字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专业基础知识面并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预期最终课程教与学的效果都得到改善。课程改革也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定位向应用技术型转化,拓宽了以往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

改革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能够“走出去”,即深入企业实践锻炼,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另外也要注意将企业的一线专业人员“引进来”,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长期的合作模式,保障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10]。

“环境工程施工技术”这门工程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课程强调“工学结合”,分析社会需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制定出具有自身办学特色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当前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猜你喜欢

学时工程施工教学内容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采暖工程施工常见问题探究
探讨自来水管道工程施工的通病与防治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BIM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论高层建筑电气防雷接地工程施工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