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党员干部“四个自信”认知认同现状的思考
2019-03-22蔡小葵
蔡小葵
“四个自信”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命题的再创造、再发展。四位一体而又相对独立,其中,“文化自信”具有基础性、广泛性、深刻性特征,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可视为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四个自信”命题的发展标志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和所领导的中国人民对国家政治要义的全新理解和诠释,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坚定的信心和乐观的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高度政治觉悟和政治信念,展示了广大党员干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1]。
一、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的命题发展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出“文化自信”的历史与时代新命题,至此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并列,构成“中国自信”的完整框架。值得广大党员干部注意的是,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的发展并非单纯的数字增长,而是具有理论高度的创新与跨越。“文化自信”是当今中国社会特定文化背景与理论语境下衍生的必然产物,也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自信”理论的再创造、再拓展,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肯定与坚持。
(一)“四个自信”命题发展从历史脉络中理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依据
如十九大报告中所言:“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源于伟大的坚持,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的选择,其中就包含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展开文化建设、创造与超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2]文化源自于历史、彰显于当今、价值与未来,是超越道路、理论、制度之上最鲜明的“特色标签”,因此,“四个自信”命题发展不仅仅是“文化自信”这一变量叠加,而是尊重历史规律,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延续。“四个自信”命题的发展进一步将这种历史线性“一维”转化为“三维”,实现了空间拓展和价值普及,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依据更为清晰。
(二)“四个自信”命题发展从时代意义中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可见,坚持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应有之义。也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与发展过程中,不能仅重视物质的、经济的内容,还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为主体的社会中坚力量,正确认知、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即只有充分认知认同文化自信,才能实现道路、理论、制度在自信塑造上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标准。
(三)“四个自信”命题发展从理想构建中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魅力
文化是一个庞大、复杂和体系性的概念,立足历史悠久、文明璀璨的中华民族视域,“文化”凝聚了千百年来精神与文明成果的总和。一方面,“四个自信”命题发展实现了对中华民族古老理想、信念的继承,“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天人合一”等思想精髓塑造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包容力和转化力,彰显出强大的文化魅力。另一方面,“四个自信”命题发展也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大理想,“建设新中国”“为人民服务”“中国梦”则是古老文化魅力在新时代的重构和彰显。
二、“四个自信”的具体释义
坚定道路自信,就是要牢牢坚持中国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长期的革命实践和建设中探究出的正确道路,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人民生活美好的光明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坚定理论自信,就是要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领导着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是新时期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指引,是我们顺利夺取中华民族复兴伟大胜利的强大理论武器。
坚定制度自信,就是要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当代中国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制度,始终坚持、巩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牢牢坚持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并积极继承与发扬,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文化创造力的自豪感,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从文化角度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领导权和管理权,一方面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基于广大党员干部战斗堡垒作用,促进文化发展繁荣,增强新时期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党员干部牢固坚定“四个自信”的现实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个自信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回顾历史、聚焦近代、知耻后勇,中国已经迈进了一个自信时代,需要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倍加珍惜,并深入了解“四个自信”源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源自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源自综合国力的提升,源自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更源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
(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四个自信”的土壤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兴国运行,文化强民族强”,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恰如土壤对于幼苗的意义,在其繁衍生息中得到不断滋养。进入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参天大树”则扎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战斗、国家建设、经济改革开放中创造出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态。脱离传统文化,“四个自信”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是“四个自信”的源泉
从党的创立到今天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从没有停止过。“四个自信”源于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坚定追求、坚定信仰和信念,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是人类追求进步的基本情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三驾马车”,它们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历经九十多年的不停探索和接力得来的,这一切来自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3]。
(三)“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四个自信”的方向
当前,中国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明确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四个自信”指明了方向。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新征程,“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进一步明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守的发展道路和方向。现在,我们进入了实现伟大目标的关键期和攻坚期,此时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国梦”的目标,而且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的确立,让我们在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中充满信心、奋发有为。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四个自信”的选择
“四个自信”源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经过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承,近现代一百多年的民族发展,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新中国六十多年的不停探索,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确立起来的。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实现中国发展和稳定的必由之路。我们对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不仅是因为共产主义的先进性,更是因为它独有的优越性,符合国情实际,解决了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党员干部对“四个自信”认知度与认同度的现状
“四个自信”命题发展客观上要求明确新时期党员干部对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认识和方向,进一步研究党员干部对“四个自信”的认同和认知,及时了解目前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以便看到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存在的不足,以“四个自信”为统领,实现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高度统一,时刻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先进性,领导群众全心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
对于党员干部“四个自信”的认知认同情况,主要分几种差异化表现:一是党员干部职业身份形成的差异化。在党政司法机关、国有企业、人民团体等“体制内”单位供职的党员干部对于“四个自信”的认知和认同度,明显高于非国有企业、社会组织等非“体制内”的党员干部;二是党员干部任职岗位形成差异化。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中层管理干部以上的党员干部对“四个自信”的认知和认同度较高,而大学生、企事业、机关单位一般管理人员或普通员工对“四个自信”的认知和认同度明显偏低;三是党员干部在职与否形成差异化。不在职的党员干部对“四个自信”的认知和认同度较高,而在职的一些党员干部却对“四个自信”认知和认同明显偏低;四是党员干部党内外岗位任职不同的差异化。承担党内职务的党员干部在对“四个自信”的认同和认知度上,明显高于其他职务的党员干部。
五、当前党员干部“四个自信”认知认同缺失的根源
综合分析,部分党员干部对“四个自信”认知认同缺失的因素存在多源头、多维度的特征,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反腐高压状态下仍然存在“不收手”的现象,值得党员干部反思。概括而言,主要包括理想信念丧失、价值观扭曲和对党的信仰消解三大方面。
(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演变导致的理想信念丧失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使很多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理想和信念受到影响,从而带来了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冲击。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然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原始的自然积累,以及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身调节能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得到了很长时期的稳定和发展,其资本主义的本质也被这些表象所掩盖;部分理论水平不高的党员干部被这种假象所迷惑,难以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明确的解释和具有说服力的回答,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必然会对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产生极其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4]。
(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潮导致价值观的扭曲
一定程度上说,经济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润滑剂”,也是导致价值观扭曲的“腐蚀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一跃迈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经济发达意味着物质文明建设成果显著,随之而来的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害。
在金钱、特权、利益等腐蚀下,严重影响党员干部对正确价值观的判断,甚至使一些党员干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近年来,党中央“拍苍蝇、打老虎”的行动效果显著,在很多被依法查处的违法违纪党员干部的实际案例中,他们都坦言自己背弃了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违背了党旗下的誓言,在金钱和道德面前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本色。面对资产阶级腐朽思潮的诱惑,将极端利己主义作为人生的信条,走向了党和人民的反面,严重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成为历史罪人。
(三)党员干部教育手段弱化导致对党的信仰消解
加强并开展党员领导干部培训学习,是党一直坚持的党员干部教育方式。但目前对于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手段弱化,大部分党员干部培训学习由各级党校负责,在教学手段上也大都以课堂讲座或播放纪录片为主。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党员干部接触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来自各方面良莠不分的信息量远大于党校培训的内容,在党校课堂上被动式的听课,以及重复播放革命先辈艰苦奋斗历程的影像资料,已经不能满足坚定党员干部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需求,党员干部头脑中的理想和信念空白,很容易被那些糟粕的信息所侵蚀,长此以往造成他们对党的信仰消解,甚至皈依宗教、加入邪教。在很多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中,有封建迷信的人不在少数。积极通过教育培训手段的创新,实现党员干部理想和信念教育手段的多样化,满足当前新形势下对党员干部开展理想和信念教育的需求,是各级党校教研部门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六、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四个自信”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做好党员干部的“四个自信”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问题。建议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创新发展推动“四个自信”教育
要继续坚持党的理论创新研究,在理论研究中用创新和发展推动党员干部“四个自信”教育。要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继续并坚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创新,用全新的创新成果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内容,着力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让“四个自信”真正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二)理论研究丰富“四个自信”教育
党的理论研究工作者要通过对“四个自信”的理论阐释和研究,丰富党员干部讲解“四个自信”的内容,充分体现“四个自信”的实践和理论价值,在深刻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基础上,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研究。对“四个自信”丰富的理论价值实施创新,让广大党员干部明确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通过理论研究的丰富,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吸纳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精髓,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优越性,利用创新理论成果提升理论的解释力,增强党员干部的理论自信。
(三)党课学习紧贴“四个自信”教育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是党员干部理想和信念的理论基础。要在党课的学习培训中紧贴“四个自信”教育。党课学习的基本理论要注重党史教育。党员干部熟悉党的历史成长过程,才能真正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才能真正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必然,才能真正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才能真正理解只有依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必然。在学习中还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主要内容,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积极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党员干部通过“四个自信”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合“四个自信”教育开展工作
党员干部“四个自信”教育要与工作实际紧密联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四个自信”的实际工作指导意义。通过工作实际与“四个自信”的结合,拓展在实际工作中处理问题的思路,提升“四个自信”的影响力,并将“四个自信”落实到党的群众路线实际中。党员干部要坚持做到学以致用,言行一致,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四个自信”统一,实现“四个自信”现实的指导意义。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要积极寻找和挖掘与“四个自信”相关的实例,树立党员干部自觉参与“四个自信”教育活动的意识,积极创造“四个自信”教育活动的良好氛围。党校教师要继续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以适应“四个自信”教育活动的需求。
总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自信、自觉和自强是“四个自信”的核心,牢固树立并坚定“四个自信”不仅是对每名党员干部的政治要求,也是对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通过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四个自信”的教育,全面提升对“四个自信”的认同认知,时刻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正确认识,就一定能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