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精神的传承及当代价值

2019-03-22韩云花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五四运动爱国主义中华民族

刘 欣,韩云花

(忻州师范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

历史事件的价值和意义蕴藏在历史长河的深处,往往比历史事件本身的影响更为深远。一百年前,在中华大地掀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救亡图存运动,犹如一声惊雷,彰显出巨大的精神力量。这场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的历程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其蕴含的五四精神已经超越其所诞生和嵌入的历史,激励着无数爱国青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不止。

近代以来的中国史是一部充满苦难和抗争的历史,也是一部寻求真理、探索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历史。1840年,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中国的社会进程由此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一方面,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逐渐丧失独立地位,沦落为众多帝国主义国家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在打开中国国门的同时,客观上催生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由此推动了中国新生社会阶层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近代缓慢的现代化历程。近代以来,中国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现代化,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历史的重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探索中不断接续。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爆发前期,无数忧国忧民之士为了民族的救亡图存前赴后继,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技不如人的问题,开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为解决制度不如人的问题,搞维新变法、君主立宪;为解决思想不如人的问题,搞新文化运动。然而,所有这些努力和探索都无法改变旧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中国将走向何处,是摆在每一个先进知识分子面前的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格局,加速了中国社会的演化。当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互厮杀无暇东顾的时候,日本趁机将清政府租借给德国的山东半岛占为己有,攫取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并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作为战胜国,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取消外国在中国的某些特权、取消“二十一条”、归还租界等正当要求遭到拒绝。同时,巴黎和会还把原先德国在山东的所有特权转交给日本,充分暴露了政府的无能。然而,北洋政府竟然准备在这样丧权辱国的条约上签字。“二十一条”卖国条约的消息传入中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义愤,点燃了人民内心深处的怒火。为反抗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主权的践踏,1919年 5月4日,数千名北京知识青年走向街头,打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北京青年学生的抗议游行运动受到工人和农民的广泛声援,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在在全国范围内如星火燎原般蔓延,扩大到20多个省、一百多个城市,形成了以青年学生为先锋的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全面参与的大规模的爱国主义运动。北洋政府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不得不释放被逮捕的学生,罢免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并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催生了社会新生力量的不断发展。反帝反封建的主体逐渐由势单力薄的知识分子拓展到由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资产阶级组成的多元阵营,运动所彰显的不妥协性标志着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清洗了封建王朝外加的奴性教育,回归了本有的天道精神、反抗精神和爱国精神。

五四运动孕育了五四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五四运动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这种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五四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其一,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五四运动是中国的知识阶层因担忧民族命运、反对列强欺凌而发起的爱国主义运动。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强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一直是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源泉和动力,在民族危亡时表现得更加突出。五四运动比历史上任何一次爱国主义热潮都更深刻、更持久、更富有理性,其所焕发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刻而持久。

五四运动彰显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生动写照,“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1]。对帝国主义的憎恨和对民族命运的担忧唤起了人民群众内心凝结的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公众的爱国主义情怀转化为救亡图存的行动和实践,广大知识分子为振兴中华奔走呼号,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彰显了民族觉醒的巨大力量。它充分阐释了近代中国人民以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巨大力量。

其二,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陈独秀在1919年的《新青年》曾经大力宣扬“德先生”和“赛先生”,“德先生”意为民主,“赛先生”意为科学。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就是要冲破封建专制的思想束缚,反对旧伦理、旧礼法,反对封建迷信,宣扬科学,矛盾直指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民主和科学口号的提出顺应了时代要求和人民的意愿,正如毛泽东所说:“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其声势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2]。“民主”与“科学”使人民群众从愚昧落后的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为新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在纷至沓来的众多思想中,以科学性和革命性为鲜明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由“以西为鉴”转向“以俄为师”,中国人找到了这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真理,并开始利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思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积极地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去。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赋予了民主和科学新的内涵。

其三,进步是五四精神的本色。五四运动是先进的知识分子寻求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运动,无论在指导想上还是斗争策略上都与以往不同,它所蕴含的进步精神主要是反对阻碍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一切腐朽没落的东西。先进的知识分子们大胆地冲破思想的束缚,提出许多震耳欲聋的新思想、新主张,开启了思想解放的先河。先进的知识分子不再将发达的西方文明体系作为自己的期许,而在对比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五四运动大大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此后,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五四运动民主与科学的思考升华到新的高度。具有共产主义信念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总结过去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进行理论思考和现实抉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五四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五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的先进价值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都是我们今天依然应该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3]这一论述为新形势下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价值遵循。新时代的广大青年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接力弘扬五四精神,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

其一,把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这种情感随着历史的积淀逐渐转化为民族的共识,是中华民族凝聚和团结的伟大旗帜。

弘扬和继承五四精神,就要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团结局面。从古至今,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一直是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广大青年要以实际行动投身实践,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积极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统一。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要抓住机遇,谋求发展。发展需要一个稳定团结的环境,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并敢于同一切分裂活动和危害稳定的言行作坚决斗争。

弘扬和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紧密联系起来。爱国主义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情感。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日益显著,社会治理已经获得许多国家的高度认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彰显。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要秉承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开放的视野、理性的思维、发展的眼光将个人的远大抱负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洪流,继续完成五四先驱们开创但未完成的爱国抱负。

其二,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以改革创新引领实现“中国梦”。

五四运动致力于冲破旧思想的束缚和牢笼,其蕴含的创新精神犹如接力棒一样代代传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也是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过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取得的所有进步和成就都得益于不断解放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许多机制性、体制性障碍有待打破,阻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因素依然存在。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一切不合理的旧理论、旧观念、旧思想,摒弃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解读,冲破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4],在全社会形成依靠创新促发展的新局面,让中国这艘大船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破浪前行。

其三,坚持世界眼光,与时俱进,不断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近代以来,先进的知识分子不断寻求救亡图存的真理,在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之中,终于找到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和改变国家命运的思想利器。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开拓的世界眼光和中国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等作品中,提出一切国家、民族好的东西我们都要学,而且要把学的东西中国化,展现出卓越的世界眼光。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审时夺势地提出“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并确定了改革开放政策的长期性。而后的历代领导集体继承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并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拓宽了中国共产党的世界眼光。

一百年过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秉承五四精神,不断感悟五四、反思五四,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使五四精神不断传承和发扬,并赋予五四精神新的内涵。中华民族关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思路越发清晰,进入了更深刻、更广阔的新境界。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爱国主义中华民族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爱国主义教育
95年前的“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