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小镇可复制性增强策略探析
——以浙江首批特色小镇为例

2019-03-22常小东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小镇特色

常小东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特色小镇是要素集聚在特定区域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从发展特色产业的起源来说,我国特色小镇的灵感源于国外特色小镇,譬如瑞士的达沃斯小镇、美国的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这些小镇的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对浙江优化生产力布局和发展特色小镇颇具诱惑力,从特色产业定位和选择看,浙江特色小镇的做法也借鉴了国外经验,已计划建成的省级特色小镇达114个。小镇特色缤彩纷呈,有以自然资源禀赋为依托的,如历史经典类、健康类小镇;有以早期产业基础为依托融合创意文化而形成的,如高端制造装备类、时尚类小镇;还有以创新科技人才为依托而形成的,如信息经济类、金融类小镇。本文针对此现象,探寻特色小镇之可复制性。

一、特色小镇的形成机理

(一)自然资源禀赋与特色小镇的形成机理

经济的发展要以一定的资源为基础。以自然资源禀赋为依托而形成的特色小镇,毋庸置疑要以地方的自然资源为基础,采取相应的生产方式,从而形成与其资源禀赋相匹配的产业和产品结构。而土地、气候、矿产等自然资源地理分布不均匀,不具流动性或流动性极弱。因而,自然资源的特色决定了特色小镇的特色。

前工业化时代,资金、技术以及人才等生产要素空间分布密度小且较为短缺,因而由其主导的地方产业集聚的动力不足,特色资源禀赋主导特色地方产业;后工业化时期,与不具流动性或流动性极差的自然资源相比,资本、技术以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成本较低。因而,企业家逐利之动机决定了特色资源禀赋商业价值创造的地域性以及地方经济发展路径的独特性[1]。

(二)产业禀赋与特色小镇的形成机理

文化创意包括文化、创意、技术等要素。这些要素对劳动、资本、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具有替代性,能够实现制造业在研发、设计、生产等环节的低碳、环保与节能[2]。

消费需求的日益个性化、多元化对制造业在产品设计、品牌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的“私人定制” 趋势已锐不可当,而文化创意具有彰显人的个性、展示人的风格、地位等功效。将文化创意要素融入企业的研发、技术、工艺等环节,能够创新产品的外观、结构、功能、品牌等,加速推动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满足并创造出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文化创意要素融入企业的文化、管理、组织结构等各方面,有助于企业转化经营理念、提高管理水平、整合企业组织,发展上下游企业联动、协同的一体化生产模式,形成特色产业;并利用旁侧关联效应,将特色产业与区域生态相结合,发展旅游产业,由此形成小镇特色。

(三)创新型科技人才与特色小镇的形成机理

以创新型科技人才为依托的特色小镇以其人才所拥有的知识、技术作为主要生产要素,通过产学研用交互作用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这类小镇聚焦于前沿技术、新兴业态,旨在发展新兴产业,或以实体经济为载体,或直接从事服务、金融等虚拟经济工作。因而,积聚人才是形成这类特色小镇的核心举措[3]。这类小镇积聚人才的措施是为人才创新提供便利条件,如高质量的平台建设、高水平的创业培育、高强度的融资支撑、高精准的制度供给以及高品质的生活条件。在上述条件确定的情况下,特色小镇空间位置选择的自由度取决于其与实体经济关系的远近。关系越近,空间位置选择的自由度越小,选择的局限性越大;反之,则空间位置选择的自由度越大,选择的局限性越小。

二、浙江首批37个特色小镇的形成类别

本文根据浙江省《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对特色小镇未来特色产业的规定,将浙江首批37个特色小镇进行归类,经过分析列举出各小镇形成所依赖的优势资源、引进的资源、政府相关支持政策以及所形成的特色产业。

(一)以特色资源禀赋为依托的特色小镇

以特色资源禀赋为依托的特色小镇得天独厚,凭借区域特有的自然资源禀赋,譬如茶叶、丝绸、黄酒、青瓷以及民族风情、气候、区位等,先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再通过产业集聚和旁侧产业关联效应,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方针,打造体现特色产业历史的文化博物馆、风情体验区、文化特色街、创意园以及特色风情民宿区等,用特色产业带动生态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相关产业反过来又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由此形成循环积累因果关系,展现出独具特色的小镇发展风格,即“特色产业+旅游”的发展模式。

(二)以早期产业基础为依托的特色小镇

高端装备制造类小镇以原有产业为基础,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高端创新人才,实现原有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通过发展前向关联、后向关联以及旁侧关联产业,打造循环积累因果链条,最终形成特色产业为主、关联产业为辅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时尚类小镇大多具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完整的产业链以及驰名品牌,重在招商引资,积聚龙头企业;积聚创新型设计人才,将文化创意作为生产力,融入生产链,进而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同时发展旅游等旁侧关联产业。金融类小镇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依托功能政策、商贸优势发展金融等旁侧关联产业,从而产生循环积累因果效应,形成特色发展模式。旅游环保类小镇则主要将文化创意要素融入特色产业,发展前向关联产业;利用珍贵的生态资源,发展旁侧关联产业,从而形成“制造基地+文化旅游”特色发展模式。

(三)以人才为依托的特色小镇

信息经济类特色小镇聚焦前沿技术、新兴业态、高端装备和先进制造等层面。突出高端引领,促进创新要素大量聚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科技金融紧密结合,依托特色产业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最终实现从资源要素驱动发展到创新驱动发展的产业转变。金融类小镇重点引进和培育基金,形成鲜明的核心业态,运用国际先进理念和运作模式,结合区域特质,积聚人才,打造基金生态圈和产业链,从而形成一个集基金、文创和旅游三大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小镇。

三、特色小镇之可复制性的难点

(一)土地供给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就土地供给而言,小镇建设所需用地主要源于“增减挂钩”的城乡建设用地、“占补平衡”的耕地以及上级政府划拨的一些特殊储备用地。然而,通过前两种来源获取的土地到位速度较慢,而且数量有限;此外,征地拆迁事宜直接涉及被征地农民安置补偿和预留安置用地等问题,放慢了小镇项目建设的步履。除土地供给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也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约束条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事关小镇招商引资,尤其是重大项目成功与否等问题。根据对在建特色小镇的估算,建设一个特色小镇至少需投入10亿元人民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收益慢甚至零收益,因而部分地方政府面对短期内巨额的基建资金投放不堪重负。再加之小镇融资能力欠佳,那么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势必滞后。毋庸置疑,这将是复制特色小镇的一大瓶颈。

(二)配套政策落地慢,扶持政策执行难

相关政策虽明确指示有关部门要深刻领悟配套政策,整合并优化资源,给予小镇强力支持,但在实践中,某些部门依然对省政府特色小镇建设之决策、部署理解欠佳,缺乏实地调研,致使配套政策、措施缺乏可操作性。部分特色产业扶持政策贯彻落实不力,不能惠及先锋企业,以致挫伤企业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税收、虚拟地注册等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会给企业提供只注册不入驻的机会:一方面,在扣除税收优惠、企业落户补助等资金后,所引企业税收贡献率极低,技术与经营模式的引进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实质性的日常监管无法有效进行,企业经营风险倍增。

(三)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

我国的基建资金来源通常以地方为主,国家予以补助,其他投资来源甚少。因而,虽然财政政策在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但基础设施对资金的需求迅速扩张,缺口日益增大。从投资来源看,2016年浙江省37个特色小镇民资与固定资产比为51.28%,与全省62.79%的民资与固定资产投资比相比尚有一定差距。投融资结构不合理势必导致基建资金可持续补偿机制缺乏、资金短缺,从而制约基建资金总量的扩张。

(四)特色人才匮乏

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特色小镇面对的人才瓶颈是历史经典技艺人才及创意型人才匮乏。经典类特色小镇亟需大批技艺精湛的制造工匠、国家级大师、世界级名家改造提升传统生产技术,重点挖掘特色小镇文化内涵。

以早期产业基础为依托的特色小镇面对的人才瓶颈是科研、创意人才匮乏。这类小镇要保持产业之特色,必须有科研人才源源不断的创新、创意投入特色产业的产品、服务等产出品中。而科研、创意人才对生活、工作的环境及其文化底蕴等条件的要求别具一格,因而人才集聚困难。

以人才为依托的特色小镇面对的人才瓶颈是信息经济及金融类人才匮乏。这类小镇特色产业的发展以人为核心,重在以人才诱导资本。因而,复制这类小镇的难点是集聚信息经济及金融类人才。

(五)旅游文化资源融合度不高

其一,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层次较低,游客体验性不强。无形文化旅游资源要蕴含于有形文化旅游产品中,给予游客真实的文化体验,从而使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但众多小镇的文化挖掘深度不足,文化旅游产品层次尚低,无法给予游客特色文化体验。

其二,旅游资源开发引擎不足,市场化运作乏力。开发旅游资源需要寻找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节庆等资源作为切入点,激发人的旅游兴致,拉动其它产业发展。但众多小镇的节庆资源开发不足,未能带动大众化、时尚化或其它产业的发展;此外,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服务质量亟待提升。

四、增强特色小镇可复制性的对策

(一)建立弹性绿色供地机制

针对土地供给速度缓慢问题,应建立高效、弹性的绿色预供地机制。对急需的城乡建设用地,成立专门的征地拆迁办公室,妥善处理拆迁地居民的安置补偿问题;对急需的农用耕地,设定“永久性农田—常用农田—特殊建设用地”绿色专用通道;对急需特殊用途的储备地,建立弹性供地机制,譬如允许根据旅游用地标准对适当比例的工业用地加以开发,允许将项目之间闲置的碎片化土地“化零为整”,进行嵌入式开发,从而在不占用新用地指标的情况下提高土地供给量。

针对因土地使用问题而导致的招商引资项目被推迟甚至被取消的情况,建立专门的问责机制,加强市、县两级相关部门的责任落实机制,确保小镇项目建设的稳妥推进和招商引资的顺利落地。

(二)协调推进政务审批等服务效率

首先,改变政府管理模式,将原有的“下达任务+部分配套+监督考核”管理模式转换为“公务人员+专业人才”协调推进管理模式,深度解读小镇建设政策,贯彻执行特色产业扶持政策,切实保障政策红利惠及先锋企业。

其次,加快小镇建设审批速度,提高审批质量。分离并平行推进项目的决策与审批程序,将审批程序由“串联”式转换为“并联”式。规划、水利、环保、国土等部门专设预审程序,特殊项目要启用“特别通道”,提高审批效率。同时,重视招商引资质量,减少企业经营风险,实现企业与小镇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三)完善投融资机制

创新小镇基建投融资机制。建立小镇产业投资基金,吸引民间投资,统一调度并有偿使用小镇产业投资资金,确保其保值增值;发行特色小镇债券,譬如企业债、项目收益债、专项债等,致力于特色小镇基建项目建设;加强银政与银建合作,积极创新银行信贷融资;小镇积极创造条件达到国有商业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的贷款要求,以获取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小镇建设的资金支持;采用PPP模式,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同化,明确划分投资、建设过程的相关责任,降低、分散风险,提高小镇基建效率和效益。

(四)培育引进对口人才

科研或工作人员通常对工作环境的要求较高,因而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制造人才诱因:一是制定政府引进高端人才服务政策,定期征集小镇特色产业建设的技术、服务需求,筛选、确定重点难点知识及技术问题,由政府出资或政企共同出资引进对口科技人才,突破产业瓶颈;二是政府构建高端人才引进平台,依据产业类别、专业技术需求等集聚同类企业,有针对性地从科研院所吸纳人才,提升科技力量;三是鼓励小镇特色产业企业与相关科研院所共克技术攻关,实现高端人才与特色产业企业的柔性对接。

(五)深挖旅游资源

首先,深度挖掘特色文化内涵,促进小镇建设转型升级。特色小镇旅游文化资源基于其潜在的文化底蕴而形成,为形成完整的文化旅游体系,不但要创新产品、业态,打造特色品牌,发展特色文化旅游项目,还要实现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加大对休闲、度假、养生等方面的投资力度。

其次,活跃文化景区节庆活动,传播特色旅游文化,举办小镇特色旅游文化节庆活动,提高游客、群众、企业的参与度,增强节庆活动的娱乐性、互动性、体验性和知识性。

最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加强政府、企业以及高校之间的协调、合作,提升整条旅游文化产业链的服务质量。

五、结语

本文探讨了特色小镇的形成及难点,认为以特色资源禀赋为依托而形成的特色小镇可复制性最难。而其所含三类特色小镇中,旅游环保类特色小镇的可复制性最难,因为其气候、地理位置及地下资源几乎不具可复制性;以人才为依托而形成的特色小镇可复制性最强,因为其人才的流动性、可复制性最强;以早期产业基础为依托的特色小镇的可复制性居中,因为其早期产业具有弱替代性,从长期看将涌现很多替代品。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小镇特色
安安静静小镇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CK小镇”的美好
特色种植促增收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中医的特色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