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中文学科的应用转型实践与成效

2019-03-22

传播与版权 2019年6期
关键词:交叉应用型转型

欧 怒

(仰恩大学,福建 泉州 362014)

仰恩大学传统中文学科的应用转型工作结合学校2012年确立的应用型、教学型、地方性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海西经济区建设的服务面向定位以及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针对自身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开始探索应用型建设之路。转型工作以课程的应用性改革为突破点,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以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在教学改革、课程内容调整、课程体系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同步推进,构建了由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专业发展、学科建设组成的转型体系。

一、转型背景: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文学科建设的困境

2012年仰恩大学确立了应用型、教学型、地方性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始面临专业和学科建设困境。由于早期专业建设的依据是传统研究型中文学科,没有体现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脱节、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陈旧、教学内容和方式落后、实践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潘懋元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归纳为:以本科教育为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以学科为依托,以应用型专业教育为基础,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学校[1]。学科建设水平高低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体现,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中文学科建设如果沿用传统的学科建设思路,培养的人才与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脱节,学生就业困难,专业建设发展与研究型高校相比,困难重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部分建校时间短,很难拥有像研究型高校、老牌大学那样的学科团队,学科特色短时间难以形成,中文学科陷入内在驱动力缺乏和外部学科发展空间受限的双重困境。

二、转型定位和路径: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双线推进思路和分阶段实施策略相结合

仰恩大学中文学科的应用转型定位为“转型、改造,探索新的增长点”,希望通过建设,充分发挥基础学科优势,以应用思维嵌入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积极探索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空间,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从而解决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学科基础和应用方向矛盾、构建适合中文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应用型学科团队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根据仰恩大学中文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应用转型建设思路从特色发展和交叉融合两方面展开。特色发展方面,充分发挥传统学科深厚的基础优势,在深入了解地方产业需求的基础上,凝练与泉州及海西区经济发展结合紧密的学科应用方向。交叉融合方面,按照学校学科布局,结合其他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以服务地方为导向,探索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挖掘中文学科应用性价值。具体操作层面,汉语言文学专业从特色建设和交叉融合两条路线开展。专业特色发展路线是指通过立足专业传统优势,结合地方需求,逐步明晰专业应用发展方向。以课程应用改造为突破口,通过有计划、分阶段地推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课程内容调整、课程体系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工作,总结经验和梳理成果,逐步凝练学科的应用方向,形成学科发展特色。交叉融合发展路线是指通过和相近专业新闻学、广告学的合作,对接地方创意产业链,共同培养产业链上需要的文化创意类人才,通过课程组合、实践组合、教师组合和学生团队组合,拓宽中文学科的应用方向,带动中文学科实现产教融合。

分阶段推进主要包括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动阶段。在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从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入手,探索应用思维下的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挖掘中文专业的应用发展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于2014年起开始实施全面教改,打破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将创新意识融入专业教育中,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推动了教学创新、学习创新和考核创新。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充分认识媒介融合时代应用型中文人才需掌握传播的手段与方法。在课程实践环节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宣传与活动组织策划”能力,倡导在具体实践中推动中文与新闻传播学科的交叉融合,综合锻炼学生组织、沟通、策划、执行等能力。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的积极推动阶段,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落实转型思路。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确保专业转型工作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对接产业链打下基础。修改后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了对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设计、专业实践、专业实习来强化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体系更加科学完善,素质与能力培养的课程比重提升,理论学时、实践学时的结构调整更能满足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的要求。

有研究者指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上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走老路子抓学科建设举步维艰。探索通过学科交叉培养人才和开展研究的路径,以学科交叉培育优势的学科方向,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战略选择[2]。因此,仰恩大学的中文学科以专业群组建为契机拓展学科应用方向,2016年仰恩大学组建“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群”,组群专业为广告学专业、新闻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共同为泉州及海西经济区培养传媒应用型的文化创意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发挥根基作用,为地方文化创意产业服务。通过参与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群的组建,仰恩大学中文学科的应用转型找到了外生发展逻辑,将产业优势变成专业人才培养优势。

三、向应用转型的实践成效

经过两个阶段的发展,中文学科应用转型的路径逐渐清晰,为学科发展定位、学科基础和应用方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用型学科团队建设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 其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根据教学改革实践成果,构建了语言文字、文学与文化、文学理论与文献三大应用模块,确定了学科基础与应用的关系;依托专业群组建,确立了立足泉州、面向海西的服务定位,进一步凝练了应用学科发展方向。通过应用方向的凝练,解决了应用型中文学科的定位、学科基础和应用方向的问题。

第二,以教学成果为导向,加大应用改造力度,初步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强化基础应用,鼓励文化创新,以项目式驱动落实专业教学实践。其次,构建了由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暑期专业实践、专业赛事、校企合作项目对接组成的全方位检验教学成果的实践教学体系。最后,围绕全媒型人才培养需要,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互动式实践平台,组建了自媒体运营团队。通过运营公众号,学生能说、善写、会创新的技能得到了实现,还培养了创意内容生产、融媒体平台运营、整合营销等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

第三,应用型学科团队初步形成。通过构建多元的实践教学体系,带动了应用型学科团队的组建。应用型学科团队更注重应用性研究,以知识应用与社会发展为取向,将基础理论应用于实践领域,在跨专业授课、指导学生竞赛、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式实践、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方面都积极发挥作用。

四、应用转型成果的特色

有学者指出,不管如何转型,中文学科内在的灵魂和规律不能变。可以“变”的部分主要是针对当前学科外部建设环境而言,如信息数据化、就业地域化、人才行业化、教育国际化以及终身化等特点,需要中文学科做出调整[3]。因此,学科建设规划要以应用思维嵌入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并积极探索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空间,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仰恩大学中文学科全面构建了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专业发展、学科建设组成的转型体系,顺利进入“应用语境”转型,并以产业链、专业群为依托,初步形成新的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有三方面。

(一)兼顾三个维度逻辑发展形成学科特色

仰恩大学中文学科转型通过挖掘和延续基础学科优势,遵从基础学科内生逻辑发展;通过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强化应用型学科发展的外生逻辑,确立应用方向;兼顾学校学科生态,通过交叉融合,遵从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发展的生态逻辑,从而形成学科特色,真正做到了从纵向上与研究型高校相区分,从横向上与其他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区分。

(二)双线发展拓宽中文学科转型视野

特色发展和交叉融合发展双线强调了基础学科研究作为源头的重要性,也重视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拓宽了中文学科向应用转型的视野,保持了学科原有的理论性和纯粹性,符合产业的开放性和市场性。很好地解决了传统中文学科应用方向比较单一的问题,从学科建设层面为落实“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建设方向打好基础。

(三)长远规划与分阶段实施相结合有效推进转型

转型过程很好处理了长远规划与分阶段实施的关系,以应用转型理念为指导,分阶段地推进教学改革、课程内容重构、课程设置调整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做到了理念先行、战略规划、实践摸索、总结提升,有效地构建了转型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应用型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中文学科建设的矛盾。

四、结语

仰恩大学中文学科向应用转型的建设,辩证地看待了学科“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充分把握当前学科建设的环境,认识到对传统中文学科而言,不是改头换面丢掉学科本质特征的困境,而是让传统学科在不同的环境下探索多种发展的可能。仰恩大学中文学科转型成果助推应用型本科高校传统学科建设和发展,为调整和改造传统专业、增强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提供了思路。

猜你喜欢

交叉应用型转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转型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连一连
沣芝转型记
基于Fast-ICA的Wigner-Ville分布交叉项消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