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教育实践研究

2019-03-22萌,张

传播与版权 2019年6期
关键词:媒介政治思想

刘 萌,张 斌

(荆楚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依托融媒体和全媒体这一信息革命成果进行实践转型的科学路径。紧接着,2019年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文章指出,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反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亟待认识到信息革命成果的积极作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引导力和感召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时而进”。[1]

一、从传统到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衍变

高校既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又是网络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2]。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立足现实可见的教育资源,以传统的师生关系为基础,通过课堂传授、支部党组织的定期活动、思想政治讲座、思想政治教育考试或测评的方式进行,在早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主流和核心的位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中,以微博、微信和APP为代表的全媒体实践形态日渐渗透至日常学习和交往中,成为革新高校师生学习模式和认知图式的技术性力量。与此同时,在新媒体时代,人与媒体的交互门槛进一步降低,极大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以智能手机为例,它不仅是人人皆可拥有和使用的日常物品,更是一个可以完成在线社交、在线学习、在线娱乐和在线支付的集成物,真正衍变成“人的身体的延伸”。所以,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智能手机扮演的重要角色不可小觑。

2019年3月11日,清博大数据公布的全国高校微博传播指数周排行榜显示,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跻身三强,彰显其在微博传播中的影响力。其中拔得头筹的山东大学以76篇的周发博数,分别获得了15500次和2656次的转发数和评论数。另据排名第15位的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介绍:在过去的一周里,学校官方微博聚焦2019全国两会,积极宣传两会精神;聚焦校园新闻,多方位呈现学校发展成果和重要会议精神;聚焦学雷锋活动,全面展现我校大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在新媒体的佐助下,紧跟社会热点,聚焦思想动态,充分发挥了网络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作用。

除此之外,全国各大高校的微信公众号也在持续释放活力,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微信公众号将大学生的在线生活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了学习场景、利用了碎片化时间、重新定义了思政学习的时空属性,使思政学习逐步向移动性、开放性和个人化发展。高校微信公众号的开通和运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机遇,加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构建了师生自由交流的平台;强化了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补充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强化了对大学生的管理。[3]据清博大数据公布的全国高校微信公众号100强(2017年12月1日~12月31日)显示,排名前5的高校公众号阅读量均超过50万,点赞数超过1万,WCI指数(微信传播指数)均超过900,遥遥领先于其它高校。其中排名第一的浙江大学,阅读量达76.7万+,而点赞数近2万,是同时期内最具影响力的高校公众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大学公众平台发布的《泪目!浙大84岁教授站立3小时补上“最后一课”,致敬!》一文获得10万+阅读量和4万+点赞数。文章讲述了浙大机械工程学院的退休教师蒋克铸教授为同学们上最后一堂专业课的故事,感人至深,发人深省。文章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全景式的呈现和细节讲述,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爱岗敬业的教师形象,教育青年学生培养“爱岗、敬业、奉献、牺牲”的职业精神。该文从个体出发,从细节入手,以新媒体为载体,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表达,是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典范。

二、全媒体学习矩阵的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实践特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与科学升维,既需要建基于成熟而稳固的传统教育模式之上,又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开掘更多的理论和实践资源。其中,全媒体思维方式的养成以及全媒体实践样态的成型,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实然之举。全媒体是一种将各种媒介样态和媒介实践模式通过有机的方式集合起来的媒体形态。从传播介质的角度来论,全媒体是媒体形态的一种复合,是一种新颖的、开放的、不断兼容并蓄的传播形态,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户外视频等多种媒体形态,[4]这些媒体形态共同描画了全媒体的实践图景。在全媒体的加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呈现出隐蔽性、开放性和个性化三大特征。

(一)隐蔽性

以新媒体为载体,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打造教育网络平台、更新教育引导方式等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5]相比于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全媒体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隐蔽性特征。以电视和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通过收看思想政治类电视节目和阅读各类报纸等形式,已将思想政治学习纳入高校师生的日常学习范畴。传统的收视和阅读习惯也在新的媒介形式的浸润下,由传统的规定性学习和计划性学习转变为如今的自觉性学习和隐蔽性学习。不管是新闻节目、访谈节目,还是电视剧和电影,抑或是娱乐节目和综艺节目,思想政治教育都通过一种“媒介在场”,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从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而在新媒体端,人民日报公众号、新华社公众号、学习强国APP等新媒体形态,正在形塑人们的媒介使用习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学习的日常化和隐蔽性。

(二)开放性

开放性学习制度是对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整合与共享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它不仅契合了学习型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且追求人的幸福、自由、尊严与终极价值,使得学习机会与学习资源能有效地在社会公众之间共享,实现了全民学习、处处学习与时时学习的目标,成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6]得益于新媒体的强大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从特定群体的学习、特定场地的学习和特定时间的学习等负载对象规制、空间规制和时间规制的框架中“解放”出来,步入一种更具开放性的学习情境中。首先是智能设备的准入门槛低,“媒介近用”可涵盖全部高校师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所以,只要你拥有一部智能设备,便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渠道接入思想政治学习,从而在学习对象上保证其开放性。其次,由于智能设备的移动性、便携性和个人化,思想政治学习不再受制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思想政治学习在时空上获得更多自由度和灵活度,从而保证了学习的随机性和开放性。比如“学习强国”APP的流行,正是思想政治学习突破对象规制和时空规制的显例。“清晨起床刷‘学习强国’”已然成为每日高校师生思想政治学习的第一课,而见面时询问对方“学习强国”积分已成为高校师生新的打招呼的方式。除此之外,“学习强国”APP高度整合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各类新媒体文本,同时辅以积分、排名和奖励等激励手段,进一步激发高校师生思想政治学习热情。可见,新媒体学习的开放性特征正在改变高校思想政治学习的既有习惯和传统模式。

(三)个性化

新媒体既是高度开放性的媒体,同时也是高度个性化的媒体。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大数据技术的日趋成熟,个性化自适应学习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学习的重要形式。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个性化自适应学习是指基于学习者个性特征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记录、挖掘和深入分析学习行为历史数据信息,以可视化方式呈现数据结果,用于评估学习过程、发现潜在问题和预测未来表现,并进行个性化干预、指导,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7]在新媒体时代,用户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收看、每一次阅读、每一次交流都可能成为大数据收集用户媒介使用习惯的重要来源,并形成高度个人化的媒介使用习性存储至“云端”,从而成为下一次精准推送的重要参考指标。比如微信朋友圈的定向推送,网易、今日头条等新闻门户APP的首页推送,都是一次“算法”的胜利。所以,日常媒介使用在带给用户便捷性的同时,也应警惕其带来的数字化“控制”和由此产生的信息鸿沟。由此观之,高校师生在通过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学习时,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施更多的有效点击,为个性化学习增加更多的专业砝码,减少信息冗余,阻隔信息干扰,从而保证思想政治学习能够在健康的、专业的、个性化的场景中进行。

三、机遇与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生态考察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中指出的那样,要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宣传思想工作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身处新媒体、融媒体、全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在机遇与挑战中探索前行,收获经验和思想沉淀。

一方面,新媒体、融媒体和全媒体形成新的媒介生态和网络生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势能,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绝佳机遇。媒介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学习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革新了高校师生思想政治学习的观念、理念和学习范式,是一次学习模式的真正转型,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也在媒介技术的促动下,迈入现代性序列中。

另一方面,媒介技术的变革相应地会带来信息安全、媒介依赖和虚拟社交的泛滥等社会问题,从而稀释新的媒介手段所带来的技术红利,并在社会制造一种普遍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同时,媒介使用过程中的成瘾机制、广告陷阱和瞬时刺激等负面效果也逐渐凸显,成为引起广泛争议的话题。此外,“娱乐至死”的理念正在霸占各大媒介平台,逐渐吞噬每一个媒介使用者,人们在这种“泛娱乐化”的媒介场景中,逐渐迷失自我,忘记初心,从而与技术带来的正向效果背道而驰。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既要正视媒介技术带来的挑战,也要对未来抱持乐观态度,并用科学手段规避新的媒介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科学和理性的基础上,“适时、适度、适量”地使用媒介技术,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媒介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书,最优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