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纸质教材的出版与对策建议
——以医学教材为例
2019-03-22饶静云韩继伟
饶静云,韩继伟,姚 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安徽 合肥 23002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每一个行业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出版行业也不例外,数字化出版成为很多传统出版社的转型方向和热点方向。出版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有其政策背景: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医学教材的竞争非常激烈,全国共有270多个院校开设医学类专业,而全国的582家出版社中,有300家出版医学类教材,其中包括医学专业出版社、科技类出版社和大学出版社。高校医学教材出版整体上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如选题类型层出不穷,出版总量日益增多,推广竞争更加激烈。
在此背景下,传统的教材出版必须找到其独特的发展方向,才能顺应出版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互联网时代生存。
一、高校教材使用现状
(一)纸质教材仍占主导地位
目前纸质教材在高等医学院校仍然占主导地位,这是因为传统纸质教材有其固有的独特优势。比如纸质书更加直观,可以边看边标注、记录,更容易使读者静下心来阅读等。从纸质教材的这些特点来看,即使未来数字化教材大量进入了课堂,纸质教材也不会从课堂教学中消失。首先,数字化资源往往带来的是浅阅读模式,与学生学习中需要的深刻理解、记忆并挖掘深层次的意义的深阅读模式不相符。其次,目前包括中小学在内的教学过程中数字资源和数字化教材的使用仍然很少,学生仍习惯于使用传统纸质教材。另外,电子产品对学生带来的健康威胁已经显现,尤其在视力方面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家长的重视,这也是新媒体教材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因此,纸质教材的主导地位还未被撼动。
(二)数字化教材初试牛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人。巨大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发达的电子商务产业,都给出版业的数字化教材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为数字教材的普及打下了基础。在技术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也进入了应用领域,并随着技术发展的不断成熟,进入了出版领域。而新媒体使得出版者与读者沟通的互动性增强,在这个崇尚体验、参与和个性化的时代,新媒体营销恰好迎合了现代营销观念的宗旨。
然而,高等医学院校中使用的数字化教材却只有很小的比例。出现这一情况除了电子产品相较于纸质图书的弱势外,还有其他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数字化教材的使用需要较高的设备条件。我国各地经济情况差异悬殊,各高校的办学条件各异,而使用数字化教材所需的阅读设备、网络设备等硬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造成部分高校在近期内有心却“无力”使用。另一方面,数字化教材还在初探阶段,产品并不成熟。数字化教材的开发、制作,不仅需要作者的精心编纂,而且越需要作者和制作单位实现良好的沟通,还需要制作设备的基础硬件条件支持。目前已出版的数字化教材大多数不是在内容质量上不尽如人意,就是在阅读体验上有所欠缺,因而还未能得到使用者的认可。而市场上还出现了一些质量低劣的出版物冒充“立体化”教材,只是为纸质教材配套了相应的课件,或者附加了习题答案的二维码链接就称之为立体化教材,并未给读者带来明显更优的阅读体验,同时也破坏了立体化教材的市场形象。
二、新媒体与纸质教材的联合发展
尽管数字化教材目前还存在诸多限制和问题,但从长远来看,数字化教材是大势所趋,而纸质图书也不会消亡。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应当将纸质教材与新媒体联合发展,互相结合,取长补短,形成立体化的教材系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一)纸质教材是数字化资源的基石
无论教材的表现形式如何,内容都是教材的根本。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也以纸质图书的内容框架为蓝本。学生阅读纸质教材时可以在教材重要的章节或词句上做笔记、标识重点,并且不会像在电子设备上阅读那样,被不时弹出的广告、链接、信息等打扰,可以集中精力潜心深入地长时间学习。另外,医学类课程教材因系统性强,不少经典教材都经过几次甚至几十次的再版优化,理论知识成熟,而且很多学科的专业教材都是厚厚的一本大部头,而纸质图书更适合海量的内容阅读,更适合理论性、记忆性知识的学习。这些弥补了数字教材短时间的浅阅读模式的短板。
(二)数字化资源是对纸质教材质量的提升
数字化资源能够进一步提升纸质教材。一方面,数字化资源可以丰富纸质教材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医学学科中解剖学课程、实验类课程的纸质教材不能较好地呈现各器官、组织的动态特征,进行实体操作的成本也较高,而通过视频、相关链接等就可以直观地呈现,而且学生可以用虚拟手术器械实现虚拟解剖,利用虚拟设备的触觉强力反馈来感受人体组织的不同质感,这样只需配合少量实体标本解剖即可明显提升教学效果。这弥补了纸质教材缺乏的立体性、互动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新媒体融入教学能够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使教学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生动,更加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如课堂上老师对刚刚讲授的一个知识点进行测试,就可以立即得到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情况,及时监测反馈学习效果。同时,数字化资源内容可以根据读者反馈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及时进行更新,可以加入最前沿的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这弥补了纸质图书出版周期长的缺点。
三、立体化教材出版建议
数字资源和纸质图书联合发展的立体化教材系统有广阔的前景,但现在处于发展的初期,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
(一)加强内容的精品化建设
目前医学教材存在内容同质化问题,有些数字化教材只是纸质教材的简单数字化,缺少创新,失去了数字化教材的优势。因此,坚持内容的精品化策略是唯一出路。从选题策划源头,就要注重选题内容要与教育教学目的相匹配,与教育教学改革相适应;在作者方面,跨学校组织高水平的作者队伍,联合医学团体,依托医学院校的科研中心、重点实验室、三甲医院,为教材融入最新学术成果;在编辑出版方面,制定严谨的编写规范,严格遵循“三审三校”制度,在内容质量上严格把关,以内容的精品化赢得读者的信赖;在出版形式上,纸质图书、电子资源、配套数字化教材、配套设备等根据学科需要相应配置,提高制作水准,为读者创造最佳体现效果。优良的教材累积出的品牌效应,也会吸引更多优质的作者,促进出版单位的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二)培养复合型出版人才
媒介形态的融合必然带来对编辑能力融合的要求。数字出版需要兼具市场策划能力、大数据意识、新媒体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医学数字出版的复合型人才还要具备基础医学知识,了解用户需求。而数字出版是个新兴领域,紧缺这样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从事数字出版的人员大多数是从传统出版岗位转来的,真正的数字出版人才较少。因此,教材出版单位应在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加强对数字出版人才的培训,重视培养或者引进复合型人才,保证数字教材的顺利开发、出版。编辑本身也应该转变思想,在工作中有意识地补己之短,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还要融入互联网思维,不断钻研,积极创新,才能成为优秀的新媒体时代的出版人才。所以,培养兼具医学知识、策划能力、新媒体技术的出版人才任重而道远,出版单位和编辑需要各负其责。
(三)提高版权意识
数字化教材的版权更加需要保护。由于数字化教材通过网络传播,而加密技术尚未成熟,因而极易被盗版,造成出版单位的经济损失。因而要呼吁和推进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和法规建设,为新出现的数字化出版的著作权、版权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出版单位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对版权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版权意识。
(四) 拓宽营销渠道
数字化教材这一新兴的出版形式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营销渠道,还是依赖传统的渠道营销及书店销售,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营销和大数据资源,缺乏互联网思维。传统教材因为大多数有固定的学校使用,通过传统营销即可实现赢利,而数字化教材的开发和制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成本较高,传统的营销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其最低销售目标。国外在数字化图书方面,已有很多大的专业出版公司开始盈利,如亚马逊的e-book,国内出版单位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分析市场反馈、挖掘市场机会,及时做出调整,完善各个环节,不断增强出版企业的营销能力。
(五)提高售后服务水平
立体化的教材系统必须有“立体化”的后续增值服务做保障。纸质教材的售后服务较为简单,而数字化教材则需要更加完善的后续服务。不但要对用户使用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并且要及时解决老师和学生在使用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也要了解和满足学生、老师的个性化需求,还要及时了解学科动向,与作者保持紧密联系,不断优化更新教材、数字资源内容等。而医疗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医学新技术、新方法的更新也对“立体化”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在售后服务阶段提前做好服务方案,建立服务平台,对教材售前的咨询和演示、教材产品的个性化定制、教材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教材使用者与出版者之间的互动交流等环节进行“立体化”建设。
总之,尽管纸质图书仍占有主导地位,但数字化教材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纸质教材和数字化教材各有所长,两者应联合开发,打造全新的“立体化”教材系统,并在内容、人才、版权、营销、服务各方面不断完善,将会迎来教材出版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