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智库化”转型的路径研究

2019-03-22

传播与版权 2019年6期
关键词:智库学术期刊栏目

汪 沛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安徽 安庆 246133)

众所周知,学术期刊是学术创新成果的发布平台,具有记录学术创新、报道学术动态、扩大学术交流、推动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制造2025”的现实需要,学术期刊的功能亟需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实现新拓展。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推动了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智库建设热潮,也为学术期刊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契机。

对于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的内在关联,学界已开展了相关研究。有学者指出,学术与智库应双向互动[1]。也有学者认为,期刊是连接学术研究和智库建设的平台[2]。可以说,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可以实现对接,已经成为学界共识。学界既有的研究较多关注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的互动关系,但学术期刊应该如何实现“智库化”转型,其路径选择是什么,仍有进一步深化、拓展、探讨的必要。本文主要以社科类学术期刊为例,研究学术期刊“智库化”转型的路径。

一、学术期刊的“智库化”转型,应以功能定位为基础

智库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直面现实性、战略性的重大公共政策,以其研究成果为公共政策、战略规划提供依据和参考,引导或影响公众对政策或战略的认知[3]。智库是重要的发声平台,具有公益性,与学术期刊的功能定位具有内在契合性,这也是学术期刊的“智库化”转型的内在依据。概言之,这种契合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价值引领。学术期刊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其意识形态属性的彰显和价值引领功能的实现,必须植根中国的大地,契合中国的国情,具有中国情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坚定理论自信、学术自信,致力于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学术期刊发布的研究成果自然可以为中国所用、为决策咨询所用、为公众所用。

二是知识服务。学术期刊要在数字出版中赢得主动和先机,就要以知识共享、知识付费为契机,不断增强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知识服务有利于增进自身的造血功能[4]。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的发布与传播平台,应着力共享经济时代的知识服务,在建立学术期刊的“朋友圈”和学术社群上耕耘,主动推送学科动态、学术热点,提供成果发布、数据分析、文献审校、知识链接等知识服务。

三是决策咨询。在推动建设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学术期刊责无旁贷,其研究成果具有时效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为国家治理决策制定提供集体理性[5]。学术期刊的学理研究和问题探讨可为决策咨询发挥“工具书”“参考书”的独特作用。

四是人才聚集。学术期刊的作者往往都是学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学术期刊这一中介,实现了人才聚集,诸多学术成果、前沿动态亦在此集中发布和展现,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术期刊也就是为智库储备了人才资源的“蓄水池”“孵化器”,进而成为智库研究的“倍增器”。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学术期刊的“智库化”转型,绝不意味着学术期刊自身发展的迷失,必须特别注意智库功能与学术研究的平衡。学术期刊在勇立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现实问题的同时,更应统筹兼顾,沉下身来从供给侧发力,关注内容供给,坚定学术追求,坚持学理探索,夯实“智库化”转型的坚实基础。

二、学术期刊的“智库化”转型,应以问题意识为导向

智库的本质特征是问题意识明确,解决最迫切、最关心、最急需的重大现实问题。学术期刊要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品牌,树立形象,就必须调整办刊策略,实现从“学科综合”办刊模式向“问题综合”办刊模式的转变[6]。

一是优化选题策划。学术期刊应有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襟,变“等米下锅”为“找米下锅”,增强选题策划的主动性、针对性、特色性,注意关注学术名家、学术名作,也应注意培育学术新人、学术新作,双管齐下,多措并举,找准学术期刊与智库研究的结合点、契合点,特别是要注意筛选有益的学术信息[7],建立健全组稿约稿制度,尤其是应依托全媒体时代海量的信息资源,利用多元的信息传播渠道,强化选题策划的精准性、实效性,发挥学术期刊的学术站位高、学术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学术研究的视野、方法、成果深化对重大现实问题的认识。

二是关注特色选题。主动关注国家宏观政策、时事热点、重大科研项目,从中获取信息,获得灵感,将之转化为学术期刊可供利用的战略资源,为学术期刊的“智库化”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就是关注特色选题的成功范例,该学报敏锐关注国家发展战略、顶层设计,以“中国梦”“一带一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选题,精心组约高质量学术论文,影响因子、学术影响力指数显著提高,其推出的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亦可发挥“智库”的功能,其中的一些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三是打造期刊品牌。“智库化”转型也对学术期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术期刊作为连接学术研究和智库建设的平台,可以刊发更多具有学术基础、可供参考的决策咨询的“学术产品”。这种产品不应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丰富的、差异的,强调“一刊一色”,如此才能避免陷入“千刊一面”“同质化”的窠臼。由于学术期刊的旨趣、特色、学术定位不同,可以根据实际,提供特色化、精细化、专业化的决策咨询服务。要树立和坚定“内容为王”的办刊宗旨,积极打造学术期刊的品牌。立足品牌优势,与智库建设主动对接、自觉融入。比如,有些学术期刊侧重于应用研究,如法学、财经类专业期刊,其与智库建设对接并不费力,研究成果的转化相对容易;有些地方性高校的学报则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积极建言献策,其提供的建议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而侧重基础研究的高校学报和人文社科类综合性期刊则很难直接地为智库服务,但基础研究性的学术期刊可发挥间接作用,主要表现在能为智库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学术期刊的“智库化”转型,要以栏目建设为依托

编辑是学术意义的发现者,只有编辑独具慧眼,精准判断,严格把关,学术论文才可以进入传播场域,其学术意义和创新价值才能被更多人发现、共享,也才有可能成为具有参考价值的智库成果,为政府和社会所服务和使用。作者提供的学术信息虽有学术价值和传播价值,但总是细分的、专业的、零散的,必须将纷繁复杂的学术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毫无疑问,学术期刊的栏目如同门牌号码,起到了分门别类的作用。因此,必须要以栏目建设为依托,打造学术期刊的特色栏目,推动“智库化”转型。学术期刊应该在“需求导向”指引下,带着“问题意识”主动进行“议程设置”,将社会问题的议程转化为学术研究的议程[8]。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都带有很强的学科、专业色彩,这与学术期刊的办刊队伍有关,编委会、审稿专家、编辑一般都有自己特定的学科、专业背景,大多数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学科、专业建设匹配,存在对应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术期刊与学科、专业建设的同频共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但从学术期刊“智库化”转型的内在需要来看,这一传统做法应作出调整,必须进一步整合学科、专业,优化栏目设置,对接智库建设。

为了适应学术期刊“智库化”转型的新需要,学术期刊的栏目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直接开设“智库研究”专栏,发布智库研究成果,与智库主动对接,深度融合。二是以问题设置栏目,不拘一格,可尝试开辟“热点关注”“专题探讨”“研究沙龙”“学术笔谈”等栏目,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重大科技专项、区域发展、气候变化、精准扶贫等前沿、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向学界、业界人士组稿约稿,依托学术期刊编委会、审稿专家、作者群,积极发声,建言献策,为决策咨询提供可资利用的“学术产品”,不断提升学术期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三是注意对接科研项目,建立学术成果追踪机制,发挥学术期刊的“记录”“报道”功能,实时开辟“学术动态”学术访谈”“研究综述”“学术会议传真”等特色栏目,主动关注学术热点、重点、新点,勇立时代潮头,引领学术风尚。四是注重联合。学术期刊要实现集群化发展,改变“小、散、弱”的现状,可以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或其他高端智库,联合设置栏目,打破学科壁垒、期刊壁垒,联合组稿约稿,联合发布成果,实现资源共享和集约化发展。五是提升栏目建设的“显示度”。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应综合运用加强出版、可视化等技术手段,多维度、宽领域、全方位呈现学术期刊栏目建设的风采,使内容更加丰富和立体,易读性更强,彰显栏目建设的品位,吸引学术消费群体的“点赞”和“围观”,提升栏目建设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六是强化反馈,建立健全栏目建设的信息搜集、反馈渠道。新媒体时代的学术期刊编辑,必须主动融入“原住民”(作者和读者)赖以“生存”和习惯“发声”的虚拟网络社区,强化双向的对话和交流,开门办刊,开阔思路,畅通言路,虚心听取和采纳意见、建议,不断优化栏目建设。

四、结语

学术期刊的“智库化”转型,是学术期刊学术功能的拓展和深化,亦是学术期刊彰显社会责任、提供知识服务、实现转型发展的题中之义。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必须依托自身的学术资源禀赋,在明晰学术期刊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以鲜明的问题导向、特色化的栏目建设,加强选题策划,优化内容供给,从供给侧入手,持续发力,聚焦学术期刊的主责主业,注意学术研究与智库研究的平衡,逐步实现学术期刊的“智库化”转型。

猜你喜欢

智库学术期刊栏目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关于栏目的要求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微智库
微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