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类高职教材的审读方法
2019-03-22孙露露
孙露露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教材作为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本优秀教材的出版,对学生思维的启发、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与拓展都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市场涌现了一大批针对高职层次学生编写的高质量的教材,但其中也有一些教材的编写思路、内容安排等不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甚至不乏内容错误、差错率高的教材流入市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抛开作者方面的原因,编辑如果能加强审读环节的工作,通过跟作者的有效沟通及对作者的全面指导,切实提高原稿质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材的出版质量。
广义的审读工作贯穿选题策划与论证、样章审查与修改、原稿初审,正式进入出版流程之后的复审和终审,以及成书质检等编辑出版工作的全过程。本文所说的审读,仅指跟作者原稿编写与创作过程直接相关的编前环节。本文首先分析目前科技类高职教材的特点,然后从交稿前审读和交稿后初审两个阶段,重点介绍科技类高职教材的审读方法。
一、科技类高职教材的特点分析
教材形式。根据课程类型来选择教材形式,如以认知能力为主的课程,配套教材适合“理实一体化”的教材形式;以实践操作能力为主的课程,配套教材适合“项目任务式”的教材形式。
结构体例。不同的教材形式有不同的编写思路,也就相应有不同的结构体现形式,如“理实一体化”的教材形式可以使用章节式的结构体例,需要注意正文描述中涉及案例及章后实训的体现方式;“项目任务式”的教材形式可以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顺序进行模块化结构设计,需要注意相关知识和技能点的体现方式,且模块化的结构体例设计要为内容服务,不能片面追求形式。
内容安排。科技类高职教材涉及领域广、专业性强,书稿内容涉及很多公式、数据、图、表、专有名词、量纲和单位,另外涉及的技术和标准不仅多,而且更新快[1]。
资源配备。大部分科技类高职教材会配备教学课件,以及与实操相关的图片、源文件、源代码等教学资源。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目前很多教材还配有微课、操作视频、动画、音频、在线习题等数字资源,通过二维码的形式与教材进行链接,不仅可以扩展教材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因此,较单纯的纸制教材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二、审读方法
在创作初期,策划编辑通过组稿会或者单独沟通的方式与作者就选题的定位、读者对象、编写思路等进行了沟通交流。理想的情况是,编辑能够提供一份针对单个选题个性化定制的《作者须知》,给出可以参考的编写体例模版,以及与书稿内容相关度较高的编写注意事项,以供参与教材编写的所有人员参考使用。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此项工作并未被引起充分重视,无编写须知或者提供笼统的编写须知的情况比较普遍,从而导致作者在具体进入编写阶段时仍然缺乏有效的指导。鉴于此,交稿前审读,也即出版流程中的中耕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交稿前审读阶段
本阶段审读的时间点确定在作者完成三级大纲,并完成一至两章内容的时候,审查内容是目录和样章。
1.目录审读。目录可以反映出一本书的主要内容,以及内容之间的层次关系,是编写思路和结构体例的集中展示。审查重点包括以下方面。(1)结构体例是否合理、分明。结构安排要符合课程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各章节的内容量应相对均衡,不应相差悬殊;标题级别要层次鲜明。(2)重点内容是否突出。此项内容对“项目任务式”教材尤其重要,切勿由于偏面追求模块化的结构安排,而忽视核心知识点和技能点在目录中的体现。(3)标题名称是否规范。各级标题名称表达形式应尽量统一,标题涵盖范围与其子标题涉及内容范围应相对一致,以免出现题文不符、题大文小或题小文大的情况。
2.样章审读。样章可以充分展示本书的编写思路和结构体例,以及作者的文字水平、学术水平。审查重点:(1)结构体例设置是否合理、分明仍是需要首先关注的内容,这与目录的最终呈现直接相关。通读样章,仔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清结构层次和顺序,关注核心知识点和技能点是否能通过目录有效检索;相邻级别标题之间需要有连接文字,这是科技类书稿容易被作者忽视的地方;各级标题层次要鲜明,标题符号设置合理,不能出现由于标号混用而造成层次混乱的情况,这个问题往往容易在四级标题及其以下的标题中出现。(2)文字表述是否规范。通过样章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字功底和技术水平,行文流畅、严谨,无科学性问题、无政治导向性问题是基本要求。另外,名词术语使用要规范,且全文应统一,如有些计算机类教材,窗口和对话框混用,点击、单击混用等;有关操作流程的步骤描述风格要统一;图文要对应;首次出现英文缩写,需给出英文全拼和中文名称,下文指代要清晰,避免中文名称和英文缩写混用等。(3)图片问题。根据样章判断本书图片可能存在的问题,告知作者抓取和制图的标准规范。(4)参考文献问题。新技术类教材往往参考文献会多一些,这时最好重点关注一下参考文献的著录形式,最好采用著者年代制,并规范著录格式。
编辑进行交稿前审读,建议审读顺序为,先审读目录,快速对全书框架结构有个整体把握,再精读样章,根据以上内容进行具体审读。编辑需在本阶段精耕细作,将自己对职业教育和课程改革的理解、出版同类教材积累的编辑经验与作者分享,给作者以专业化的指导,从而为原稿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交稿后审读阶段
除了对样章审读外,编辑收到全部稿件后,还应对全稿进行详细审读。审读之前,应首先检查原稿是否达到“齐、清、定”的要求,切不可为了加快出版速度而降低要求,埋下质量隐患。
首先,本阶段的审读同上一阶段一样,还是建议先从目录开始。先审读目录对稿件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结构体例设计是否符合课程定位,是否能充分体现编写特色,写作内容是否符合读者需要,各部分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整体篇幅是否恰当。
其次,对全文内容进行审查,建议浏览全书,这样有利于比较全面地发现问题。
文前部分的审查重点是:(1)书名。定稿后的书名可较选题报选时的书名有微小的调整,调整原则为能够更加突出地展示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编写特色。(2)内容简介。内容简介要重点介绍本书的编写特色、主要内容和读者对象,文字要高度概括,一般以250个字以内为宜,且不能照搬前言内容。(3)前言。前言可包括教材创作的背景、主要内容、编写特色、配套资源、课时安排等内容,应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尤其是编写特色和配套资源,如描写不充分,可要求作者重新编写。
正文部分的审查重点是:(1)政治类知识问题。科技类高职教材内容主要涉及专业理论知识、项目任务案例操作等的讲解,大部分编辑会认为出现政治类知识问题的概率比较低,因此,审读时往往将精力集中到技术内容的准确性上,容易忽略政治类知识问题。而实际情况是,这类稿件容易出现隐形的政治导向问题,如在一些具体知识点的介绍、国家和地区有关数据的引用、以地图形式给出数据的分布、地理经纬度的使用、国家名称使用等方面可能会出现错误,从而出现政治类知识性错误[2]。教材作为教书育人的工具,一旦出现政治类知识问题,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此类问题一定要作为审读的重点。(2)文字和技术水平。虽然在样章审读中已对作者的文字和技术水平有了大体了解,但由于高职课程改革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思路,很多教材是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联合开发的,或者由多个院校的教师联合编写,若主编统稿不认真,很容易出现各章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出现如文字描述风格不一致,滞后技术介绍、过时数据引用不易发现,量和单位的使用、正斜体、中英文混用等涉及全书且编辑不便于修改的问题。(3)结构体例。如交稿前审读环节完成的质量较高,则正式提交的稿件在结构体例方面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仍会有一些细节内容,如一些小的穿插版块,是作者创作过程中新增加的,此时编辑审读时可以单独进行结构设计,以使版式更加完善。另外,在四级标题以下还会存在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如涉及内容较多,建议让作者统一修改。(4)图、表、公式问题。图片的版权、清晰度问题,公式的编号、正斜体与注解问题,表中数据和单位的表示等问题需要重点关注。(5)数字资源。以二维码链接的数字资源作为教材内容的一部分,我们要充分认识其传播方式的特殊性,加强对其审读把关[3]。数字资源内容不论是什么类型,都需要逐个审读查看,审查标准同纸制稿件,不能出现政治导向性问题,不能出现知识性、逻辑性和语法性差错。另外,需要注意视频中字幕与语音要同步,普通话配音,并注意语速和音准。二维码要放置在正文中与链接资源最契合的内容附近,便于学生边学边看。原则上要求纸制稿件和数字资源同时提交,便于对比审查和后续版式设计。
按照《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规定,在初审环节,责任编辑在审读全部稿件的基础上,从专业的角度对稿件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学术价值进行审查,把好政治关、知识关和文字关;要写出初审报告,并对稿件提出取舍意见和详细的修改建议。我们可以借鉴“得到”等互联网产品的验收思路,将以上介绍的审读方法进一步量化,形成原稿验收的标准,将初审工作落到实处,从而提高审读质量,进而提高出版质量。
鉴于当前的出版形式,编辑的思想一定要统一到“质量是生命”的认识上来,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通过编辑工作前移,加强交稿前和交稿后的审读工作,有严重质量问题的稿件要坚决退稿。只有这样,才能把好入口关,生产出越来越多的精品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