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出版类高校教材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2019-03-22柳丰
柳 丰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 茂名 525000)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多年来的高校扩招,众多的学科门类,使高校教材成为一个重要的出版增量市场,也成为各出版社以及民营书企竞相争拼之地。据统计,2017年我国出版大专及大专以上教材62414种,总定价113.46亿元。与其他类型教材相比,高校教材种类遥遥领先,占当年图书总品种的12.14%,定价总额仅次于中学教材,却已超小学教材。[1]不可否认,当前高校教材出版的主流是好的,经典教材也不胜枚举。如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李侃著的《中国近代史》等长销数十载,累计印量达数百万甚至几千万册。这些优质教材的出版,不但为作者赢得了荣誉,也为出版社赢得了口碑和可观的经济利益,更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也不应忽视,高校教材特别是合作出版类高校教材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就如何提高部分合作出版类高校教材的质量,分别从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教材的出版者以及使用者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之策。
一、当前合作出版类高校教材存在问题
(一)同类教材品种多、内容大同小异,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高校教材同质化和低水平重复出版现象严重。同一门课程的教材版本数目繁多、内容大同小异。特别是一些必修课教材,各种版本泛滥,书名、内容大同小异,报送选题或者申请CIP数据的时候比较容易混淆。教材编写质量参差不齐。出版社自身策划的大学教材,无论是在选题策划还是选题讨论阶段都会还慎重。作者是谁,水平怎样,能不能按时编写出来,等等,对这些问题都会反复推敲、慎之又慎。留给作者的编写时间也比较充足,后期的组稿、统稿、编辑出版等过程都会比较慎重,要求首先要保证质量。但有的民营书企较为短视,追求的是短期的经济效益,合作出版的大学教材,有的作者知识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编写出来的书稿知识陈旧,质量较差;有的从选题策划申报到作者编写成稿、出版成书时间过于仓促,加上后期的编辑、校对质量不高,出版社如果把关不严格,容易让一些质量不达标的教材流入市场。
(二)部分合作出版类高校教材存在署名权买卖现象
由于高校教师的科研项目结题、职称晋升等有出版或者参编过专著等要求,有些教师由于不具备出版专著的能力或者懒于动笔,但为了项目结题或者能晋升高一级职称,到处找即将出版的教材挂名。而在当前高校学生教材选购权下放的背景下,民营书企要销售教材也主要是依赖于一线教师。这样,高校教师为了项目结题或职称评定,民营书企为了提高教材销量各取所需。有些民营书企直接花钱从一些工作室买来书稿,然后到处找高校教师挂名。2017年,新华网刊发的一篇文章就将高校教材出版中乱挂主编的问题呈现在大众面前。这就不难理解现在一些民营书企出版的高校教材为什么主编、副主编、编委如此众多了。同样出一本书,有的可能是作者多年甚至一辈子学术成果的积累,但一些投机取巧者花钱轻轻松松就出了专著,职称也评上了。署名权买卖会打破职称评定中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引发学术急功近利或投机取巧行为,为学术腐败的滋生提供温床。更重要的是,署名权买卖会大大挫伤学风正派、学术严谨的研究者的积极性。此外,署名权买卖也违反了我国《著作权法》以及《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中的有关规定。
(三)部分合作类高校教材乱署评奖项目,虚假宣传
为鼓励出版社多出精品教材,高校选用优质教材,国家或者地方实行了规划教材或者各种精品教材的评选。在一些高校教材的封面上,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诸如“国家××规划”“××精品教材”之类的字样。不可否认,有些评奖项目确实是由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出台的货真价实的评奖项目,也有些图书本来确实是国家规划的精品教材。但有些合作类图书为了吸引眼球,进入一些高校的采购目录,存在盗用、冒用、仿冒规划教材的情况,在教材封面上随意添加“××规划教材”“××精品教材”等,假冒优秀教材;有的打擦边球,在正规的各类奖项中添加一两个字,杜撰一些似是而非莫须有的奖励项目。杜撰的各种评奖项目名称种类繁多、五花八门,让人难以辨别真假。这种冒用评奖项目以次充好、构造莫须有的评奖项目弄虚作假的行为,对那些真正的精品教材是不公平的,会毁掉已有的好品牌,迷惑欺骗消费者,扰乱整个正常的出版市场,带坏行业风气。
(四)部分合作出版类高校教材定价偏高
笔者有一套某民营文化公司与某科学技术出版社合作出版的高校教材,共4本,都是2013年出版的,为正16开,单本10多个印张,黑白印刷,内芯为普通的双胶纸,算下来,每个印张的定价都超过3元了,单个印张比同一时期行业的平均定价要高1元多,一本10多个印张的书的定价就比正常的要贵10多元。此类现象在合作出版类高校教材中并非个别现象。
二、合作类高校教材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是国家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对于各出版社社会效益的评价缺乏量化指标,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利用书号的宏观调控功能,导致图书的低质重复出版;图书价格放开之后,对图书价格疏于管理,导致图书定价无据可依。二是在大的宏观环境的影响下,出版社缺乏责任和担当意识,没有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在出版的过程中,对书稿质量把关不严甚至缺失,导致一些不合格出版物流入市场。三是在当前的出版环境下,国有出版和民营出版的待遇不公,导致民营出版的门槛提高,出版成本增加。四是部分高校的选书、用书制度不够健全,师德建设不够重视。
三、提高合作出版类高校教材质量的建议
(一)出版管理部门应完善评价体系,加强调控和质检
第一,完善当前对出版社的评价体系。应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评价主体结构,由政府、市场、读者共同组成的评价体系对出版社的社会效益进行量化评价。如可以从出版社图书的市场占有率、获奖图书、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版权输出品种、出版物质量、重印率、受查处次数和性质等选取指标进行量化。[2]第二,加强选题管理,强化总体调控。不同的出版社各自承载了不同的专业分工,有各自的出版方向。出版管理部门在选题审批方面应该充分发挥好总体调控的职能,引导各出版机构用精品出版思维来调整选题结构。如选题审批时根据出版社各审编校人员的学科背景,以及作者的学术水平、工作单位、职称等情况判断,择优批复;对于申报选题明显超出出版社出版范围的,则限制申报。第三,加强对高校教材,特别是合作出版类教材的专项质量检查。各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应建立专门的教材管理库,将拟进入或已进入高校课堂的教材纳入其中进行单独管理,重点抽查。如组织高校教师和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在每年对本地市场上的高校教材进行专项检查。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教材,由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对相关人员、单位进行处罚。第四,对于定价偏高的现象,可以采取类似中小学教材、教辅限价的模式,以不高于上一年高校教材平均印张定价为准。从长远来看,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尽快推出规范出版定价方式的条例,使图书定价有明确的法规可以遵守。[3]此外,可逐步、有限制地向民营资本开放出版权。民营书业发展到今天,有的书企在出书品种、经营规模、产品质量等方面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国有出版企业。所以可选取意识形态相对较弱的板块,根据民营书企组织结构、资本形态、企业规模、人员队伍、内控制度等指标,遴选评估出优秀的、规模化的民营企业,进一步放开政策,给予出版资质,从而将部分优秀的民营书企纳入当前的出版体制中,以降低民营出版成本,激发民营出版活力。
(二)出版社加强出版质量把关
首先,应从源头把好内容质量关,对合作书企的图书加强审读和抽检,严格落实“三审”制度。虽然民营书企前期对书稿已进行编校加工,但仍存在编辑加工水平不高、出版政策掌握不到位等问题,出版社仍要履行严格的“三审”制,加强对合作书企质量的审读把关。其次,严禁乱署名,拒绝随意改名。出版社应要求合作书企在填报选题和CIP申报表时确定好作者并且不得随意改动。书稿在“齐、清、定”后再送出版社审稿和编辑加工。书稿到出版社后,拒绝合作方随意更改、加减作者名字。最后,加强对合作类图书印制流程的管控。这样可以防止合作书企在书稿定稿后擅自增减作者、乱署评奖项目,也可以防止出现书稿手续还没办理完毕就提前印书的情况。
(三)高校应加强师德建设,规范教材的选用以及编写制度
首先,加强师德建设。教师弄虚作假、买卖署名权的,高校或其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联合出版社和出版管理部门进行查实,如果涉及职称评定的,一经查实,可以取消其晋升职称,并给予相应处罚。此外,还可将弄虚作假者纳入失信名单,对其今后科研项目的申报或资助进行限制。其次,规范教材选用制度。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的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科学的教材选用制度,以保证优秀的教材能进入到高校采购目录中,防止教材选用出现随意性、盲目性。在教材供应商的遴选方面,应根据教材供应商的经营实力和服务水平,引入竞争机制,采用招标的办法,从中选择资质优、声誉好的合作者负责本校教材的供应。最后,可鼓励本校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认真负责的教师自编教材。这样编写出来的教材具有针对性,更加符合各校各专业的实际以及课时安排。现实中的一些高校专业教材越出越厚、价格越来越高,但实际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学课时却在不断压缩,很多内容根本无法讲授,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还要加强对自编教材的审核把关,确保自编教材编印质量过硬、价格适当。此外,在当前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权下放到高校的大背景下,可以从源头上加强治理,淡化或者取消专著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的地位。
四、结语
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先生曾说过:“立国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可见教科书的编写出版质量不但影响到编写者、出版者的声誉,出版管理部门的公信力,更关乎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国民素质的提升以及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前部分合作类高校教材存在的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出版管理部门应通过加强调控和监管,营造更好的出版环境;高校作为教材的使用者也应通过制度建设,形成良好的选书、用书导向;出版者应规范合作出版,加强对合作出版物的流程控制和质量把关,以进一步提升合作类高校教材的质量,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