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教育在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培训中的应用探究
2019-03-22赵红,徐玫,宋霞
赵 红,徐 玫,宋 霞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0)
图书馆是高校学生和老师进行学习、科研的重要“第二课堂”,是整个大学里最具有人文气息和价值的地方之一。图书馆的使用技能直接决定了新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否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进行专业学习、兴趣延伸和能力发展。同伴教育是首先发源于澳大利亚并广泛应用于西方国家的一种社会化教育培训方法,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交流等形式开展[1]。所以同伴教育对图书馆新生入馆培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是从本校的图书馆新生培训工作出发,整体概览全国高校图书馆新生培训的概况,探索同伴教育应用于高校图书馆新生培训工作的可能性和具体方法。
一、同伴教育理论及其优势
(一)同伴教育的概念
通过对同伴(Peer)一词进行检索和探究发现,其在含义上基本等于“伙伴”,指的是具有相似背景和活动目标的人的总称[2]。这里涉及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背景,也就是同伴是具有相似身份特征的人;二是目标,也就是同伴具有相似或者相近的工作、学习活动目标,这就可以解释同伴教育的含义了。同伴教育是起源于西方的一种教育理念,在国内也被称为“同辈教育”[3],但当前国内的一些关于同伴教育的研究观点认为同伴教育和同辈教育具有一定的不同之处,并不能完全等同。具体而言,同伴教育就是一些具有共同背景或者相似的目标的人,用某种关系形式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流、分享和学习,从每个人身上获得各自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的一种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形式:正式的同伴教育形式主要存在于学校组织、公司组织等有组织、有目的的学习形式;非正式的同伴教育形式主要存在于日常生活和交流中,像交谈、聚会和其他的非正式组织中。
(二)同伴教育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的学校课堂教育,同伴教育具有三方面的重要优势:
1. 同伴教育的面向群体更加广泛。同伴教育对于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需求可以灵活转变教育的形式。同伴教育是一种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教育的形式方法,而非局限于某一学科或者领域的教育方法,而且同伴教育在开展的时候对于客观条件的要求也比较少。此外,同伴教育的参与者和受众还非常广泛,不仅局限于全日制的在校生。
2. 同伴教育与实际的联系更密切。在教育的侧重点上,同伴教育更加注重教育所传达的能力,即把观点传授者的信息、观点、方法转变为接受者的实际能力,而不关注教育所达到的如成绩、排名等形式结果。所以,同伴教育的教育效果往往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3. 同伴教育的开展形式多样,约束少。同伴教育是一种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限制的教育方式,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任何状况下都可以即时开展。所以这样的教育就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课堂的束缚,将人从教育的形式和程序中解放出来,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同伴教育的这一特性还更有利于关注被教育者的不同需求,实现个性化教育。
二、当前高图校书馆新生入馆培训现状和问题
(一)培训现状
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和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实地探访,国内高校的新生入馆培训工作普遍作为图书馆的一般性工作在长期开展。近年来,部分高校还利用现代互联网媒体技术开展了一些线上的培训学习方式,这些对于新生入馆培训工作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在新生入学培训中采用“书之密语”的游戏形式,天津大学采用真人实景模拟的形式进行新生入馆培训,上海财经大学则通过举办一些主题活动并在活动中穿插一些小游戏来进行[4]。此外,还有一些大学采用了适合本校的特殊培训方式。
(二)存在的问题
在这些已经开展的新生入馆培训方式和实际成效中,我们发现还存在着一些根本性或者细节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新生入馆培训的时间安排仓促且不合理。从目前的培训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把新生图书馆入馆培训的时间定在了新学期前两周。这样的时间制定方式是因为图书馆管理人员认为新生开学课程任务不重,而且较早集中培训可以让新生较早使用图书馆,他们也可以较早完成工作。通过我们对高校新生的访谈和调查发现,多数新生虽然愿意较早进入图书馆,但他们对于这种集中时间培训的方式认可度并不高。这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方面新生在新学期前两周身体比较疲惫,学习的欲望和精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新生认为过于集中的培训难以达到掌握使用技能的目的。
2. 入馆培训中未能区分新生的不同需求。当前,高校在进行新生入馆培训的时候,基本上把所有新生视为没有接触过图书馆的学生,而没有考虑不同新生对图书馆方面的知识的不同层次情况[5]。在实际中很多学生在中学或者课外已经接触过图书馆和其利用方式,他们对于大学图书馆的基本使用方式也比较熟悉。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培训中的很多基础性内容就显得浪费时间,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3. 培训的内容过于庞杂且形式较为单一。当前,高校图书馆的培训内容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图书馆基本情况和资源情况的介绍;二是图书馆图书借阅、数据资源、座位资源的预约使用方法及图书馆管理规定方面的培训[6]。在培训的形式上,多数高校图书馆采用的仍然是集中讲座的形式。这样的状况下,培训内容被固化为系统性的条条框框,讲座只是对这些内容的简单复述,学生往往听得昏昏欲睡,难以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4. 缺乏培训后的继续跟进,学生没有继续学习的机会。从我们对于大学生的调查得知,大部分的学生表示他们接受的图书馆入馆培训仅仅局限于刚入学的一到两周,之后再也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图书馆使用培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得到图书馆使用的机会仅限于入学的短短一到两周,而在他们当时没有理解或者在使用图书馆后遇到的新的难题上,则很难继续得到解答。可以说这样的培训方式就是不持续的,是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的。
5. 参与培训的人员过于单一,针对性不强。图书馆培训长期只是作为图书馆单个部门的管理工作开展,这就造成在新生图书馆培训中进行培训的讲师主要是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但是,高校作为一个各专业汇集的学术研究场所,很多专业的图书馆使用方式具有很强的特殊性,这种培训就难以满足不同专业的特殊需求。
三、同伴教育在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培训中的应用策略
(一)实行图书馆志愿者义务讲解制度,为新生配备专门引导人
志愿者主要解决的是新生对图书馆的环境、规则、基本使用方式等问题,志愿者可以是一对一地陪同新生进行图书馆的熟知、使用指导,也可以是几个人一组由一名志愿者进行带领和陪同。具体的实施工作可以从下面三个阶段的工作着手。
1. 做好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在暑假放假之前即完成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在人数上可以适当增加。在宣传方面可以通过学生会、社团等线下学生团体渠道,还可以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线上渠道[7]。选拔的标准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对图书馆热爱且技能熟练;二是亲切友好,表达能力强。
2. 对志愿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工作应该利用暑假开展,在新生开学报到之前完成全部的培训任务。在培训的内容上,主要是以下几点:一是关于本次志愿者任务、注意事项的基础培训;二是新生陪同、引导方式方面的培训;三是图书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加强培训。培训过程应该是理论培训和实际演练相结合进行,重点培训对新生的引导、指导能力。在对志愿者进行系统的培训之后,还应该对参与培训的情况进行简单考核,以保证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的讲解、协同、解答水平。
3. 开展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主要围绕这样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宣传,对新生进行图书馆和合理使用的宣传;二是指导,指导工作要根据图书馆使用手册灵活进行;三是陪同,指的是志愿者亲自带领新生进入图书馆进行相关介绍和使用[8];四是跟进,在指导结束后,志愿者作为新生的“同伴”长期指导新生的图书馆使用。这四个方面的工作是有先后顺序但又不是完全割裂的,在实际的执行中,会有一定的交集,在这时组织人员要灵活处理。
(二)馆院协同,邀请专业教师作为新生图书馆专业使用培训导师
图书馆可以与院系加强合作,邀请专业教师加入新生入馆培训工作中,为相应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在专业教师的数量上,以每个专业配备至少一名专业教师为准;在开展场地上,利用图书馆的报告厅或者教室均可;在开展频次上,在新生开学的时候进行至少一次的专业图书馆使用方法集中培训,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再加入新的培训内容。负责新生专业图书馆使用培训的教师应该和新生建立持续的联系,做到当新生遇到专业书籍或者数据查阅和使用方面的困难时,能够及时和这一专业指导教师进行沟通。也就是说,这一专业教师就相当于这一专业的共同在图书馆学习“同伴”[9],将伴随新生完成整个图书馆培训任务。另外,由于学院的专业教师普遍归属学院管理,图书馆无法直接对这些教师发布培训的要求或者任务,所以这时候就需要图书馆和院系教师工作的部门加强联系,在尊重教师意愿的基础上,由学院选派教师,由图书馆组织具体培训形式。此外,对于这些参与图书馆新生入馆培训工作的专业教师,还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政策考虑给予一定的授课报酬,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以真正做到馆院协同。
(三)创新考核形式,提高新生图书馆使用培训效果
为了调动新生参与图书馆使用培训的考核工作,增强考核的时效性,我们设计了“入馆闯关”游戏。具体而言就是设立一些与图书馆使用有关的关卡,通过每个关卡可以获得不同的等级勋章,同时在游戏考核中增加趣味内容,使学生能够在考核的过程中充分主动参与、积极发挥。具体而言,游戏一共设立了三个不同的勋章级别,当学生获得第一个级别的时候,暂时不能独自使用图书馆,但可以通过学习再次进行游戏,从而达到控制基本培训效果的目的;当学生获得第二个级别的时候,获得图书馆的使用权,但有一定的借书限制,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和再次游戏提高勋章级别,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培训中产生了争先争优的意识;当学生获得第三个级别时,可以开启全部使用图书馆的权限,并会得到图书馆办法的“荣誉证书”,这可以很好地鼓励那些表现优异的学生,起到模范作用。这样一方面满足了图书馆对培训成果和效果的把控,另一方面又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新生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提高图书馆使用技能。
但是,在组织“入馆闯关”游戏加强对新生的培训考核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入馆闯关”的形式应具有轻松的趣味性,但其评价标准应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否则,“入馆闯关”游戏就失去了其最初的设立出发点,难以达到对新生培训效果的考核和把控作用;二是“入馆闯关”游戏应该拓宽开展形式,采用线下和线上协同进行的方式。线下游戏应该是最主要的开展途径,而线上游戏应该作为线下游戏的补充,新生一方面可以通过线上游戏进行联系和自主测评,另一方面线上的测评成绩可以作为加分项运用到线下游戏中。这样“入馆闯关”游戏的开展就能够充分调动新生的积极性,提高游戏开展的实际成效。
4. 体验代培训,新生自主体验图书馆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自主体验指的是图书馆在一定的范围和一定的约束形式下,组织新生直接参与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工作,从管理图书馆事务的体验中感受图书馆借阅规则、阅读秩序、图书维护、图书分类、检索方法等方面的内在设计思路,从而更好地理解图书馆使用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新生体验的目的在于培训,而非在于事务性工作的推进,所以在组织新生图书馆管理体验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这一个最终的目的。自主体验的实施并非要求新生全员参加,而是选择那些在培训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基础的或者在培训中获得良好培训效果的新生参加,这主要是由自主体验管理的工作性质决定的。此外,开展新生一定范围的自主体验管理活动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馆员,这时候馆员的主要工作是指导、辅助、纠正新生体验者们的不当管理行为。这一方面是保证图书馆的工作继续保持在合理的运营轨道上,另一方面也是对新生体验者的同伴式培训的一个过程。
对于高校的图书馆工作而言,不断探索创新图书馆工作的方式方法,推进图书馆工作在实际成效上取得实质的进展,是图书馆研究的应有之义[10]。新生图书馆入馆培训工作在我国高校中已开展多年,许多高校也总结出了适合本校实际的培训方法,这对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对高校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积极意义。同伴教育作为一个在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的教育模式,对于图书馆的新生入馆培训工作同样具有指导价值。本文结合理论和实践,从我校图书馆实际出发,对同伴教育在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培训中的应用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实际执行中可采用的策略。但是,由于同伴教育在图书馆中的研究开展时间并不是很长,研究中难免有不够深入和不够成熟的地方。在今后的研究和工作中,这仍然是一个富有探索价值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