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环境下大众媒体在热点社会事件报道中加强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2019-03-22杨君琳
杨君琳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如今的我们正值一个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用户成为可以生产内容的生产者,也成为内容的自由选择者。他们在媒体平台上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言论,也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想浏览的内容。于是,专业的新闻机构媒体渐渐从过去的新闻信息的采集者转变成为信息真实性的求证者,由新闻单向传播者转变为新闻资源的整合者。但是,社交媒体所附带的开放性、交互性、匿名性等特点也造成了社交媒体时代信息量过载、注意力稀缺等问题,于是,很多媒介素养不足的人在这易隐藏身份的虚拟网络中大肆发表未经深思熟虑的观点、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虚假新闻、反转新闻等现象层出不穷。而专业媒体也难以在这一潮流之下保持理智,也常常出现跟风式报道、未经核实的报道等现象。譬如在被喻为网民“公共交流的广场”的微博,专业媒体每天都在这一平台上跟进来自不同渠道的新闻,但新闻的多次反转也是家常便饭。消极的新闻人感到“新闻已死”、新闻业正在崩塌,但真的是这样吗?新闻人该做的不是自暴自弃,而是积极正视自己和自己所处的新闻产业,严格遵守新闻法制规范,坚持不违背新闻伦理,不做任意践踏媒体权利的无良新闻人。
一、社交媒体和专业媒体
社交媒体,指的是人们可以利用其通过文字撰写、转载、点赞、评论等方式来分享自身见解、想法、观点的工具或者平台。这一概念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计算机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到如今它已具备较为成熟的发展形态。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我国的社交媒体平台大概分为五类:第一类是以论坛、博客、微博等构成的创作分享型;第二类是以音频分享、视频分享、图文分享为主的资源共享型;第三类是以维基、知乎、百度等为代表的协同编辑型;第四类是以微信、QQ等为代表的社交服务型;第五类是以淘宝、京东等为代表的C2C商务型。专业媒体这一概念则是相对于“自媒体”等非职业媒体机构或个人而言的,它指代的是专业的、正规的新闻媒体机构,包括报纸、广播、电视台、门户网站,等等。
二、社交媒体环境下专业媒体的生存现状
(一)专业媒体的新闻运作模式发生改变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报道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在新的媒体环境之下,专业媒体的运作模式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传统媒体从选择议题到新闻呈现,都是专业媒体自己运作,而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专业媒体的议题大都来源于社交媒体上所传播的热点事件或话题,媒体根据对其新闻价值的判断来设置议题,再发布于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平台、APP、门户网站等,实现媒体共振效应,而专业媒体也会根据后续消息的发布进行跟进报道。
(二)“以新闻内容生产为中心”转变为“以受众需求为中心”
社交媒体环境下,受众被“赋权”,社交媒体为所有受众提供可自由表达的“准公共空间”,传统媒体原本的单向传播新闻的功能被社交媒体的“受众赋权”所化解,专业的新闻媒体机构不再以新闻的内容生产为中心,而是转变为更富市场性的“以受众需求为中心”。
(三)受众需求影响专业媒体的议程设置
在“以受众需求为中心”的指导之下,专业媒体的议程设置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受众的关注点成为专业媒体设置议题的重要参考,如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健康生活类新闻、人们乐于讨论的网络热点事件都常常出现在专业媒体的新闻议题内。
(四)新闻专业化程度有所削弱
除议程设置发生改变外,社交媒体平台的开放性、交互性也带来了信息海量、良莠不一等问题。而专业媒体新闻来源的重要一方便是网络,在这种环境下便容易出现新闻虚假等问题,社交媒体的“泛娱乐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专业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的深度。为了迎合受众的娱乐需求,一些主流传统媒体会与用户进行娱乐化互动,降低了新闻的专业化程度,使得专业新闻媒体原本所坚持的新闻专业主义被有所弱化。
(五)专业媒体仍在舆论引导上发挥权威作用
在社交媒体时代,虽然专业媒体的议程设置受到影响,新闻专业的程度也有所削弱,但专业的新闻媒体机构仍然发挥着引导舆论的功能,在对热点事件或者话题的新闻评论中,专业机构媒体常常扮演着权威专家的角色;在对国家政策方针进行上传下达之时,专业媒体机构也扮演着权威发布的角色;在谣言的澄清上,专业媒体机构也发挥着监督和引导舆论的作用。
三、专业媒体在热点社会事件报道中新闻价值与新闻伦理的碰撞
一般而言,客观事实要成为一个新闻就必须符合一些条件,而这些成为新闻的条件便是新闻价值。新闻价值作为一个客观的标准依据,是专业媒体进行新闻筛选的价值判断标准,对新闻价值的判定,体现了一个新闻记者及新闻媒体的价值判断水平。传统的新闻价值一般指的是新闻应具有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显著性和趣味性。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价值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由于传播技术的发展,新闻关于时新性的竞争进一步激化,上升到了实时性的高度。社交媒体时代的开放性消解了专业媒体的话语权,社会名人、著名团体等具有显著性特征的群体不再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对象,在这种环境背景下,社会底层人民也有可能成为新闻的主要报道对象并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新闻价值的显著性和重要性的要求转变为实用性。再者,传统新闻价值的判断认为,客观事实应具有地理上或者心理层面的接近性,这样的新闻才具有新闻价值。但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的心理认同需求增长,他们更愿意主动选择与自己心理认同相接近的新闻。因此,对客观事实的接近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即需达到亲近性的要求。最后,社交媒体时代的信息海量也使得人们倾向于浏览吸引眼球的信息,新闻的趣味性向娱乐性转变。而新闻伦理道德则是,社会伦理道德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特殊体现,即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专业媒体所应遵循的道德标准,主要依靠行业自律来实现。
(一)为抢先获得新闻,以违背新闻伦理的方法获取新闻素材
社交媒体时代,一个议题的产生会导致受众产生“知欲”,此时有价值的新闻便是在议题未出现明确信息之前向公众传播欲知的信息。由于实时性对速度的高要求,专业媒体也容易违背新闻伦理,对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公民隐私以及其他不应该公布于众的内容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出鉴别,形成违背新闻伦理的现象。
(二)为满足受众需求,忽略如实报道的新闻伦理要求
如实报道本应是新闻媒体工作者理应恪守的新闻伦理要求,但在社交媒体的背景下,专业媒体的信息源也大都来自社交网络,而社交网络的信息冗杂且难以辨析,并且专业媒体在进行新闻信息处理之时也容易受到海量信息的影响,在新闻信息实用性、亲近性、趣味性的导向之下,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可能产生曲解、改变事实、掺假等问题。
(三)违背伦理道德,形成二次伤害
近年来,被报道对象遭受媒体二次伤害的事件频发,二次伤害的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首先,媒体在进行事件报道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如运用一些较为明显的负面倾向词语来形容当事人,引导舆论向负面方向发展;其次,为了吸引读者,把冲击力较强的视频、图片置于文字之上,或者是过度强调细节,而这些图像性的报道形式和细节描述往往都与报道对象遭受伤害相关,这对报道对象形成又一次的伤害;最后,为了获取独家的新闻报道,媒体往往会采取暴力、轰炸式的采访方式,只追求新闻的实时性而忽视对被报道对象的人文关怀。
(四)新闻报道虎头蛇尾,出现新闻烂尾现象
在社交媒体时代,海量信息在不间断地传播,在人们有限的视野范围之内,信息也在频繁地刷新,人们的关注点也在频繁切换,当一个热点议题出现之时,公众会参与其中讨论,该议题就会受到媒体关注,进而上升为热点新闻。但由于社交媒体时代信息呈碎片化趋势,新闻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难以在短时间之内得到充分印证,但公众对某一热点事件的热情时间跨度短,因此在热点新闻的准确完整性和公众的注意力集中之间存在时间上的偏差,在公众没有兴趣的时候再去完整呈现该热点新闻,便失去了新闻的价值。因此,在新媒体时代,热点新闻出现烂尾现象也越来越多。
四、社会新闻报道中如何平衡新闻价值与新闻伦理
(一)新闻价值的标准应该重构
社交媒体时代,热点的社会新闻事件一般都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专业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之时,容易在报道过程中添加主观感性的成分,使新闻报道的呈现不够客观、理性,这样的报道无异于非专业媒体。因此,专业媒体要区分于非专业媒体,应更强调新闻报道的理性化,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下保持清醒和理智,为专业媒体的新闻作品增加深度,发挥针砭时弊的功能。除了强调理性之外,专业媒体的新闻作品更应强调情感、人文,一篇有血有肉的新闻才能够真正感动受众,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二)提高新闻人的职业道德,遵守新闻道德伦理
新媒体时代新闻行业采用的是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在这种背景下“眼球经济”成为包括专业新闻媒体在内的媒体机构的新闻报道的工作重点。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甚至是窥私欲,对于热点社会新闻而言,专业新闻媒体也容易涉及道德伦理的问题。因此,专业媒体人在对热点社会新闻进行跟进报道时,应当将公众利益置于首位,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以严谨负责任的态度维护新闻的正义,自觉遵守新闻伦理道德。
(三)注重解读热点事件,吸引受众继续追踪报道
热点社会事件进行新闻报道时,应更注重对强调热点新闻的解读,剖析事件,吸引受众持续关注事件报道,只有加强对报道的追踪和深入挖掘新闻热点,才能在新闻热点不断出现之际做好新闻热点事件的连续报道,防止新闻烂尾,也才能通过新闻报道对人们进行价值观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