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融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个性化教育引导策略

2019-03-22冉林灵原松梅

传播与版权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人格媒介素养

冉林灵,原松梅

(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大众传媒的发展。一方面,加速了人类的信息交流,使我们每天都面对着浩瀚如海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各种复杂多样的信息正在通过各种媒介动摇、肢解着人们的思想,常常令我们不知所措。正如英国学者Er.利维斯在其《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中所说的: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这种低水平的满足将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各种负面的影响。对于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接受新事物快,对大众媒介的依赖程度高且对虚假信息的识别能力不强。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融媒体时代媒介环境特征

融媒体时代传媒的特征是媒体融合,“媒体融合”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宠帝教授于1983年在《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所阐释的:它是指各种媒体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1]。融媒体时代的媒体融合,以实现资源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但与此同时,信息的多平台融合容易使信息在传播中来源模糊化,使信息真实性与查证责任难以考证,纷杂的信息真假难辨。

(一)融媒体时代媒介环境特征:媒体融合,优劣互补

媒体的融合在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传统媒体更多的是一种单向传输模式,它们将信息汇总到特定媒介与平台上,具有强制性特征,受众往往被动接受,但与此同时,其真实性或者其确定真实性的责任可供追溯。而新兴媒体则不同,新兴媒体中某一消息的来源可能就是身边的一个普通人,他们只是动手将信息记录下来,甚至没有记录,仅凭所见、依据记忆对信息进行描述和传播。如微信、微博、知乎、抖音等多种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都可以对信息进行描述发布。并且,普通人所发布的信息往往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也更加具有时效性,而且在发布中不需要进行太多道德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考虑,新兴媒体受关注程度不低。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信息,进行资源整合,均衡并扩大总体信息关注度,是融媒体目的所在。

“媒体融合”是信息多管道传输融合的新产业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

当前,各大广电媒体的“两微一端”普遍建成,也就是微博、微信与新闻客户端,传播矩阵也已形成,“中央厨房”和融媒体中心也得到推广,融合运营模式初步形成。可见,媒体融合一直在进行,更在不断加强,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却没能跟上发展的步伐。

二、融媒体时代媒介信息特征:鱼龙混杂,来路不明

融媒体时代,媒介信息来源真假不明。现今,媒体不仅是公众了解信息的渠道和传播过程中的受传者,同时也是公众进行自我发声的平台,也就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首先,受传角色模糊,使媒介信息来源更加模糊。其次,传播过程中,虽然融媒体整合媒介平台、形式与信息等资源进行优势互补,但同时,整合后的信息来源便难以追溯,加之现今传播方式多样化,信息在不同形式媒介平台加工后,其还原度也难以保证,更是让信息真实性难以明晰。

2018年9月,一张有疑似飞机残骸形状的实时卫星地图在微博、微信、QQ、知乎等各大平台上疯传,大家就2014年发生的马航MH370飞机坠机事件重新展开讨论,仿佛MH370坠机地点就此确定,机身残骸即将被找到,各种分析文章纷至沓来。然而,在经过反复卫星地图实时定位影像拍摄求证后,再没有飞机形状图形出现。引起莫大风波、让众多人信以为真的所谓证据,可能只是某航班飞机经过时留下的实时影像,只是一个巧合。一张普通航班飞过的影像截图,与颇受众人关注的MH370坠机事件加以联系,再稍加渲染,信息便受到了极大关注,事件真假也仿佛难以明晰。

“最近,哈尔滨出现一犯罪团体出没,多名女大学生集体失踪,引起了警方关注,所以警车开进校园啦!大家注意安全,别出校门啊!”“哈尔滨最近很多学生情绪不稳定,有多名学生跳河轻生。”2019年5月,哈尔滨众高校大学生中传播着各种猜测,而被众多人认为是真相的,是“犯罪团伙”猜测,而消息引起关注的第二天,便出现了“受害者同学”“知情者”各种角色人群发表的各种证实谣言的言论,此时,其已然成为真相,许多学生几天不敢出学校大门。而这些信息的由来,不过是各高校有巡逻车进行了几天执勤,而期间根本没有大学生集体失踪的真实消息报道,也更跟跳河轻生无关。但当谣言看似真实,加以众多不可追溯的“证实人”,再加上传播者情绪渲染,一个无端猜测不知何时变成了众多大学生眼中基本认定的真相,并为之感到恐惧慌张。

可见,现今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程度尚差之甚远,加之原本我国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方向就起步较晚,关注度不够,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才首先开设相关课程,而至今,仍有许多高校还没有开设相关课程,更加不会有实践体验。未来,人们的生活将时刻处于媒介包围中,也时刻处于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信息海洋中,媒介素养将成为重要尺度,媒介素养教育也应成为一门通识课,如同过去的计算机一般。媒介发展速度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程度极大不符,告诫我们,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应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一大要事,刻不容缓!

三、融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作为媒介接触的主流人群,其媒介素养状况关系到我国媒介素养的整体水平。由于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了解社会、人际交往、学习课外知识以及娱乐等方面对传媒的依赖程度较高。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中,不经过理性分析,大学生很容易被五光十色的信息所误导。如何科学地辨析、批判和吸收传媒信息,如何有效地利用媒体发展自我、改善生活并促进社会进步,已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

(一)转被动为主动:利用信息服务自我发展

大学生亟须通过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更好地利用信息服务于自身的发展。大学生不能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应学会驾驭媒体,为我所用。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8年网民上网使用率最高的前四种网络应用是: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网络视频,而在线教育则在第17位。可见,使用媒介进行直接知识学习或思想提升的并不多,而这正是我们急需加强的部分。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学生进行媒介利用学习,以及提升大学生媒介利用能力对学生未来也具有重大作用和影响。

(二)拒乌合为智者:辨明信息避免情绪盲从

更为严峻的是大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的信息判断能力。奋发积极的青年学子,具有报效社会的想法和决心,往往更容易被激发起斗争心,也更容易受到情绪煽动,这既有利于探寻事件真相,也有利于大学生追求自我发展。但在融媒体时代,因媒介来源复杂,信息事件真实性不明晰,若不加强对大学生判别分析媒介信息能力的培养,大学生集体极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其中,甚至关乎国家安全与国家形象。当今,一些国外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现象仍十分突出,学生极容易成为其煽动目标。“当大众媒介普及的速度超过大众的媒介素养的储备的时候,媒介的负面作用就更为明显,至少是与正面作用呈交错抗衡的状态[3]。”当代大学生在接触错综复杂的信息时,因缺乏一定的自我判断与信息利用能力,往往容易被影响。其中,因来源复杂,难免有众多问题,由此,在错误辨别信息后,大家便容易对信息产生怀疑,对媒体产生质疑,对媒介也难免有信任抵触,这使大学生从认知到感知信息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不适感,更加抵触进行信息的自我辨析,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对大学生信息判断产生认知混淆,对其媒介素养教育极其不利,对于整个媒介环境的发展也是有害而无益。

2018年12月一组照片和消息在朋友圈传播,尤其在太原高校学生中引起了巨大恐慌。“XXX大学三名大学生查出艾滋,为报复社会,拿针管扎人”,这条消息后来不仅在网络上传播,更在大学城中传开了,一时间大家人心惶惶,很多在校的女生都不敢出门,最受到诟病的还是数“XXX大学”,尽管学校官方出来澄清,但是消息已经在各个朋友圈传开,给学生们的学习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但实际上,在有理有据的传播背后,包括所谓的新闻截图,其实根本与某学院无关,更与艾滋病无关,最初发微博的用户也因删除微博而无法联系。最令人诧异的是,“艾滋病患者当街拿针管扎人,报复社会”这样的新闻,事情的严重性如此之大,事件性质如此恶劣,却在各大媒体无人报道,官方新闻没有关注,甚至在没有监控,没有受害人的情况下,也就是没有切实证据的情况下,在大学生集体中如此快速发酵,并引起巨大恐慌,这更让人对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产生担忧。

四、大学生媒介素养个性化教育策略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不仅仅限于学识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同样如此。

首先,在教学中,要明确学生和老师的主客体关系。处于时代中的每一个人皆是体验者,也是参与者,而融媒体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传者和受众的边界模糊化,在媒介素养教学中,也应贯穿此概念。老师应该加强学生的自主体验性,促进学生对媒介的自主感受与学习,这才是加强学生媒介学习的根本。尊重学生学习模式,加强学生学习自主体验,而教师需要做的是,建立正确的媒介价值模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信息判断原则,而后的媒介利用模式应该交由学生的知识与生活背景去自主形成和加强。

(二)建构适应个性化教育的媒介教学管理系统

个性化教育理念下实施多元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建构整合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制度、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多方因素的适应个性化教育的教学管理系统[4]。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詹姆斯·波特在《媒介素养》一书中定义媒介素养为“一种视角,我们积极地运用它来接触媒介,解释我们所遇到的消息的意义”。日本媒介素养学者桥元良明认为“媒介素养的四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分别是批判性的思考、对媒体社会性文脉的洞察、多元化观点、表现主体的确立和接近媒介”[5]。

由此,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管理系统有了更高的要求。它并非科学知识有固定的答案和规律,它是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与受众思想相互影响的。所以,在教学管理系统方面,除了传统的因素,还要考虑与教学相关的社会与生活背景个性化引导,也就是需要利用媒介去传输正确理念,加之教师的正确引导,去加深学生认知,这也是媒介教育的特殊性,它需要的是全社会、全媒介覆盖的多方位思想与实践共同引导。

(三)完善适应个性化教育的课程体系

近年来,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形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的大五模式,也就是大五人格,大五人格在媒介素养上也有了个性化体现:开放性:表现在对新颖、猎奇事物的兴趣程度,程度高,则容易被吸引;尽责性:显示胜任、公正等特点,表现在对信息来源的求证与社会责任心;外向性:表现其社交活跃度,在其相对受传角色区分上有参考性,对此维度分数较低同学需予以关注;宜人性:具有信任、利他、直率等特质,在媒介素养中,此维度较低分者,需从内部进行疏导,对非同类有强烈排他性;神经质性:难以平衡焦虑、敌对、压抑等情绪的特质,即不具有保持情绪稳定的能力[6],此维度分数较高,极容易被煽动,对于情绪的控制能力亟待增强。

大五人格,在开展个性化媒介素养教育上有独特的参考价值。其依据五大人格,每种人格划分详细维度,不同维度决定其在此人格中的偏向性。而在个性化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中,可根据每个人的特征偏向性进行分班教学,因五大人格也相互影响,所以偏向性明显的人群相对媒介素养特征,甚至性格特征,也有其相似性,可根据相似的不利于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人格因素进行合并。而其中,任何人格的极端型维度,需要教师给予更多媒介素养教育甚至心理上的关注。

根据五大模式,在媒介素养教育个性化教育课程内容设置时,可参考分类,将学生分为四类大班进行:第一类:外向性高分类学生,无其他极端人格,将其更多放置于传播者角色培养,加强其角色认知感,同时着重树立其责任心人格;第二类:外向性低分类学生,且无其他极端人格,更多作为传播受众,适度增强其信息传播技能,并增强其信息判别能力;第三类:较极端低分宜人性和高分神经质性学生,容易被情绪煽动,需要教师更多关注,除了进行信息判别教育外,同时还要加强基本媒介价值观和思想教育,媒介传播知识已是其次;第四类:无特征学生群体:在此群体,按照基本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其媒介信息判别能力、媒介传播利用能力等即可。对于相对教学资源紧缺,则着重区分第三类学生群体。

五大模式可以辅助进行媒介素养个性化课程设置,学生个性化分班参考进行,帮助学生发扬其人格于媒介信息传播中的优势与特点,更帮助在当今复杂媒介环境中,无所适从,甚至受到煽动与伤害的学生,帮助其正确面对媒介信息、利用媒介手段,充分展示与发展自我!

五、结语

融媒体时代,媒介无处不在,传者与受众的角色时刻转换,大学生作为引领时代未来的群体,面对复杂的媒介环境,缺乏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导致了很多大学生不能区分真假信息,有的学生把媒介语境所构成的虚幻现实当做真实的现实,沉迷、受惑、盲从于媒介[8];有的学生甚至传播虚假信息,导致影响网络信息安全甚至社会稳定的恶果。因此,加强其媒介素养教育十分紧迫,这也是大学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义务,更应是社会与家庭的责任。学校整体结合的教学管理,从大五模式去分析大学生媒介教育所需程度和所属类别,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媒介观,不仅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需求,也是思政教育的具体要求,更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要求。

猜你喜欢

人格媒介素养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