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数字出版产业运营策略探析
2019-03-22王作勇
王作勇
(地质出版社,北京 100083)
相比于西方媒介融合的研究和发展,我国出版行业在媒介融合方面的探讨和实践的起步都比较晚,但后期迅速发展壮大。随着我国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和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媒介融合也在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数字出版产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向上势头。数字出版的运营现状既反映了数字出版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决定着数字出版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探讨在IT技术、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迅猛来袭之际,数字出版企业如何应对新形势、实现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对我国新闻出版产业的未来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一)媒介融合大发展趋势下出版业的必经之路
目前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实现对传统出版升级改造的数字出版,是以技术支撑为核心的数字化出版方式。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具有信息存储量大、信息检索快速、采编出版快速、成本低廉等优势。出版业的发展离不开出版内容的创新和出版技术的进步,因此,数字出版是推动出版业向前发展,实现对传统出版升级改造的历史选择。我国数字出版从2005年首届数字出版博览会召开被正式提出后,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初步形成包括内容提供商、传输渠道服务商以及平台服务商为流程的出版产业链,数字出版具有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引领、出版产业集中度高的优势,这些都是传统出版不具有的。虽然数字出版具有技术上的优势,但我们探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关系时,一定要辩证看待两者的关系,数字出版不会取代传统出版,只是对传统出版的丰富和促进,发展数字出版能够增强我国出版的核心竞争力。
(二)社会发展对数字出版产业提出的新要求
通过对媒介融合概念和内涵的分析梳理,可以看到媒介融合体现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融合创新,其内涵和外延都较为广泛。目前出版领域的媒介融合主要体现在技术、经济、文化等方面:从技术上看,技术是融合的基础,云技术、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数字出版、按需印刷等新的数字出版方式正改变着出版的格局与产业调整;从经济上看,新兴电子产业技术的崛起和大发展,使新的经济业态和经济增长点不断出现,出版领域也要实现新的资源配置和整合,适应受众在消费领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从文化上看,出版归根到底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出版的数字化也正是适应了文化与出版的不可分割性,数字出版以我国传统文化核心内涵为基础,保持了文化的多元化业态,体现出共荣共赢的新趋势。因此,随着融合的日渐深入,数字出版的产业化也必将进一步深化。
(三)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出版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社会的发展对出版数字化起到决定性作用,出版是为社会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不能变,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我国一直重视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而作为当前文化产业中的生力军,数字出版产业受到了政府的重视,顶层设计规划的制定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社会的经济发展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发展了人们才会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是出版产业发展的源动力。[1]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数字出版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生产薄弱,无法满足数字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数字出版产业的核心是信息内容的传播,优质内容是数字出版企业的核心要素,当前应努力将内容做大做强,实现数字化加工和规模化运营。在当前的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平台运营和终端渠道都有着较强实力,然而内容生产环节相对薄弱,在内容创新、版权优势等方面处于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已有内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较低,已出版的数字内容产品的深度二次开发更低,数字内容资源的产业化严重不足;二是内容生产不能满足当前个性化、多元化的用户需求,对内容生产的数字化加工提出了新要求,亟须完善版权保护和转让相关制度和法规。总之,只有提供源源不断的、具有创新特点的内容产品,才能保证数字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体制机制的束缚,数字出版产业缺乏市场运营的活力
一些数字出版机构在管理上受到的行政干预过多,将数字出版单位当作行政部门管理,使数字出版缺乏市场运营的有效手段和创新活力。在这种僵化的体制机制下,数字出版机构内部缺乏创新,编辑人员工作没有热情,数字出版成了“摆设”,只是简单地实现出版的数字化流程,谈不上新媒体运营方式和数字技术的深度开发,所以,旧有体制机制的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数字出版的产业发展。
(三)数字出版人才短缺,阻碍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2]
数字出版企业需要的是既能熟练掌握数字技术,又懂出版知识的复合型出版技术人才。随着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国家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上下了功夫,但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人才培养滞后主要是由于数字出版属于新兴学科,对其特点、性质、规律等一直处于探讨阶段,势必影响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此外,当前我国高校在数字出版教学的师资力量、实践教学、学科归属等方面都存在不足,所以,还需要完善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机制。
(四)数字出版标准体系不健全,数字出版企业处于无序竞争状态
目前,我国的数字出版格式标准仍不健全,没有建立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相适应和匹配的标准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数字出版格式标准,当前的数字出版物格式多样,并没有制定统一和规范一致的格式;二是数字出版产品的质量标准,由于没有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很多粗制滥造的产品影响了数字出版物的质量;三是数字出版平台建设规范,当前的数字出版平台技术机构多样,亟须规范统一。因此,由于缺乏数字出版标准使一些数字出版企业为了获利,开展无序竞争,一方面阻碍了产业内部的合作,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市场和出版产业的壮大发展。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运营策略
(一)组建大型数字出版产业集团,提高数字出版产业运营整体实力
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产业水平较低,在数字出版领域处于劣势地位,传统出版企业具有规模小、效益低、技术弱的特点,在数字出版产业化迅速发展的当前,传统出版企业必须通过合并、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数字出版集团,整合包括资金、技术、人才各方面在内的资源,积极促进融合,通过重组、合并等手段成立大型出版集团,提高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建设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政策平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层面的积极支持与鼓励,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局与广电总局联合颁布《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加大财政对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推动重点企业的转型升级。政策的制定体现了国家在政策层面对数字出版产业的关心与扶持。此外,完善数字出版的法律法规,从政策层面上对数字出版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
(三)优化数字出版产业的关键环节,促进数字出版产业高效有序发展
1. 整合优质内容资源。优质的内容始终是出版的核心和灵魂,数字出版产业的竞争根本上是内容的竞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数字出版注入了新活力,语义出版、OA开放存取、OSID开放科学计划、增强(虚拟)现实技术等新媒体技术的出现,都使数字内容生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要加强出版企业之间在内容资源上的合作,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对内容资源的深度加工,确立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积极开发创新优质内容资源,努力实现资源整合。
2. 加强对数字版权的保护。版权保护是数字出版涉及的最重要环节,由于数字出版具有的网络特点使得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相比较,极易发生版权问题,网络盗版、侵权等事件在互联网上时有发生,因此,版权保护将是数字出版最为关键的环节。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数字版权保护主要从司法保护、行政保护、社会保护以及技术保护四个层次开展。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的内容资源更容易受到损害,如果不加强版权保护,优质内容将无从谈起。出版企业应该在技术上完善版权的加密手段和增强其功能,在信息传播中切断盗版的路径。此外,应通过社会呼吁、依靠群众来发挥社会在打击盗版中的作用。[3]
3.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数字出版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不仅要熟悉传统出版的编校工作,还要掌握数字出版的生产流程、工作方式、工作技能以及管理方法等,具有较熟练的互联网技能知识。人才的短缺是当前数字出版发展瓶颈中的关键点,重视出版人才的培养,当前的数字出版人才可以分为应用型、复合型和领军型三类,每一类都是急需的,目前人才短缺问题已经得到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重视,正在着手积极建设数字出版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