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对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2019-03-22韩立平
韩立平
(大连市第四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31)
脂肪肝在临床十分常见,主要是由于人体脂肪过量堆积进而导致肝细胞病变,该疾病在近年来由于人们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进而导致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若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脂肪肝一旦合并肝脏结节性疾病,易加重病情的发生与发展,且病情较为复杂,因此,对其进行早期诊断能够尽快明确疾病类型,进而实施针对性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情况[2]。本院对多排螺旋CT对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并总结分析结果(2013年~2017年),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100例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患者(2013年8月至2017年12月)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将其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各50例。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脂肪肝合并肝脏结节性疾病。②所有患者均同意本次研究。③临床各项基本资料均完整。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心肝肾等功能障碍疾病者。②伴有严重精神疾病和内分泌疾病者。③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观察组男女占比为36∶14;年龄在29~53岁,经计算后中位年龄为(41.31±1.02)岁。对照组男女占比为35∶15;年龄在30~53岁,经计算后中位年龄为(41.95±1.58)岁。两组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患者的年龄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本组患者实施B超诊断,主要内容:取患者仰卧位,指导患者将双手举过头顶,并在患者右上腹左右部位实施失状扫查和斜段检查,后将患者体位转变为左侧卧位,在患者右肋部位进行下缘扫查和肋间扫查。
1.2.2 观察组:组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检查,具体措施:选择16排螺旋CT设备进行检查,层厚2.0 mm、螺距0.8631、电压在120 kV、电流在280 mA,取患者仰卧位,指导患者屏气,后实施持续扫描,增强扫描时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将注射速度控制在每秒3.5 m,后实施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3]。
1.3 观察指标:对比且分析两组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患者疾病检出率。对比且分析两组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患者误诊和漏诊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疾病检出率、误诊和漏诊率用计数资料进行描述,以例数(n)、百分比(%)表示,并用χ2检验;两组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患者的各指标数据有差别时,用P<0.05表示。
2 结 果
2.1 两组检出率对比:观察组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患者检出率为96.00%,相比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患者检出率
2.2 两组误诊率、漏诊率比较:观察组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患者漏诊率2.00%、误诊率2.00%,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相比较,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患者误诊和漏诊率[n(%)]
3 讨 论
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为临床多见疾病,其病情较为复杂,病灶常发生于人体肝包膜的下方,属于一种孤立的结节,病灶形状呈不规则形态,且边界清晰[4-5]。目前临床上将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分为两种类型,即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良性结节主要包括肝血管瘤、恶性结节主要以肝细胞肝癌为主。因此,对于该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十分重要,能够尽早辨别结节的良恶性,进而实施针对性的治疗,防止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6]。
目前临床上对于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的诊断方式较多,主要以超声诊断和多排螺旋CT为主,前者虽然具有一定的检出率,但准确性较低,进而导致其对纤维条较为细短的病灶检出效果不显著,且对于不同类型疾病的分辨率较差。而多排螺旋CT则能够将患者病灶血管清晰的显示出来,进而将患者病灶的供血特点充分的反映出来,且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7]。多排螺旋CT在实施扫描过程中将对比剂经人体肝动脉传输至肝脏组织内,能够直达病灶,能够在扫描病灶过程中扩张视野,且该种诊断方式还能防止患者肝脏实质的血供被稀释,进而对诊断结果造成一定影响,能够使病灶强化表现不断增强,进而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患者检出率为96.00%,相比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0.05)。观察组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患者漏诊率2.00%、误诊率2.00%,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相比较,P<0.05。
综上所述,多排螺旋CT对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降低误诊和漏诊概率,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