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种植修复技术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2019-03-22金兆友
金兆友
(龙口市人民医院,山东 龙口 265701)
伴随当今医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与完善,口腔种植技术与材料在此大背景下,呈快速发展势头,运用牙种植修复技术治疗的慢性牙周炎、牙列缺损患者日渐增多。但有报道指出[1],伴有牙周病患者若采用牙种植修复技术,整体疗效并不理想。本次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有牙缺失的慢性牙周炎患者,探讨采用牙种植修复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18例牙种植修复治疗的慢性牙周炎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行牙种植修复治疗118例牙周健康者为对照组。慢性牙周炎诊断均与美国牙周病协会牙周病分类法诊断标准相符[2];种植体初期有良好的稳定性;均签署有知情同意书;排除口腔功能障碍者及牙种植前未能有效控制牙周炎者,另排除合并有脏器及系统功能异常者。观察组中,男78例,女40例,年龄23~62岁,平均(42.36±6.73)岁;对照组中,男77例,女41例,年龄23~64岁,平均(42.33±6.68)岁。两组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选用相同的牙种植修复技术,仪器:ASEPTICO-227种植机(美国),高频铸造机与烤瓷机,Unixs强力聚合机(德国贺利氏),Siloc金属活化机,德国ARTGlass树脂。两组术前均实施细致口腔检查,X线片拍摄全景片,全面了解颌骨解剖条件及口腔情况,另依据种植义齿基本的修复设计原则,明确各患者对应修复方案。慢性牙周炎患者实施修复手术前2个月,实施全部或局部性的牙周治疗。两组均开展常规术前准备,如备洞、切口、局麻及消毒等,选择与患者相适宜的植入深度及种植体型号。完成手术后,采用抗菌药物实施常规预防。
1.3 观察指标:随访记录两组植入种植体后半年时的成功率。若种植体各方面功能维持良好,未出现松动情况,经临床检查,未出现感染,即为种植体成功[3]。另记录与比较两组种植体探诊深度(PPD)、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SIBI)、改良菌斑指数(mPLI)、周围龈沟液量(PISF)及附着丧失(AL)。
1.4 统计学方法: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由(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由P<0.05表示,χ2检验,若经比较有显著差异,由P<0.05表示。
2 结 果
观察组半年时的植入成功率为90.68%(107/118),对照组为88.98%(105/118);观察组半年时的成功率较对照组,均低于后者,但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种植体AL、mSIB、PISF及PPD相比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mPLI低于后者(P<0.05),见表1。
表1 2组种植体周检测指标对比(
表1 2组种植体周检测指标对比(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观察组 0.77±0.03 2.10±0.85 0.51±0.01 1.02±0.02 0.67±0.03对照组 0.41±0.04 1.71±0.04 0.35±0.03 0.70±0.01 0.87±0.05
3 讨 论
牙周炎实为一种多由厌氧菌混合感染所造成的慢性炎症病症,能促牙槽骨吸收,是导致牙齿缺损、松动的重要诱因。而对于慢性牙周炎而言,其乃是一种由多因素同时参与(主要为牙菌斑)而造成的关于牙周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在牙周炎中比较常见。实施牙种植修复技术后,易出现两种软组织并发症,即周围黏膜炎与种植体周围炎。牙种植修复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强支持力及高舒适度等特点,因而是一种能有效修补牙列缺失与缺损的有效方法。但有报道指出[4],牙周炎患者有着较高的骨吸收率,而且牙种植存留率也不高,所以,一些学者对此术式治疗效果及适合适合用于慢性牙周炎患者治疗,仍存在疑虑。牙周炎实为一种破坏性炎症,当患者的牙槽骨受损,便会造成牙齿松动,进而引发牙齿缺损、缺失。所以,牙周炎是导致牙种植体存留率不高的重要诱因。牙种植成功与否的重要评价指标就是患者边缘骨吸收情况,而种植体边缘骨吸收会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生理性骨吸收、糖尿病、种植体特性及吸烟等。本次研究可知,观察组半年时的成功率较对照组,有一定降低,但无显著差异,而AL、mSIB、PISF及PPD相比对照组,差异显著,由此表明,术前开展全面性、系统化的牙周治疗,术后做好口腔卫生工作,慢性牙周炎患者采用种植修复治疗,可得到较高的种植存留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