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提升的几点思考

2019-03-22赵耕张西瑞李红岗

中国水产 2019年3期
关键词:示范县苗种种养

文/赵耕 张西瑞 李红岗

河南省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是按照党的十九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中央1号)文件及省委1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绿色健康、节本增效的总要求,走生态、绿色、健康可持继发展的道路。

一、河南省稻渔综合种养的基本情况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河南省耕地面积1.23亿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010万亩,主要分布在沿淮河流域的信阳、驻马店和固始县及沿黄流域的新乡、南阳、濮阳、开封及邓州市等地。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水产局统计数据,2018年河南省共有10个省辖市和2个直管县进行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生产,共20个示范县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模式,种养总面积达42.14万亩,较2017年同比增长348%。2018年,河南稻鱼综合种养产出优质大米10.54万吨,优质水产品总产量10535吨,平均单产50公斤/亩。其中稻田养殖水产苗种面积1065亩,稻田培育水产苗种数量1010万尾,苗种合计产量27吨。已创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3家、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12家。

二、稻鱼综合种养成效显著

河南省把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作为稻区贫困县产业扶贫特色项目,省、市、县上下三级联动,重点推进。经过两年努力,稻鱼综合种养形成了稻区贫困县富民增收扶贫产业。项目实施效果较好,亩增收1000元~2000元,减少化肥使用量30%,减少农药使用量32%,取得了良好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稻渔综合种养亩产优质稻谷约500公斤,且经品牌宣传效应,稻米价格目前均保持在10元以上,粮食产值大幅提升。在提高稻米品质、增加稻米价值的同时,也产出了优质水产品,带动当地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不同模式养殖亩产小龙虾(鳅、鳖)约100斤、鲫鱼200斤、蟹(鳝)60斤,带领农(渔)民探索出脱贫新路子。河南省稻渔综合种养覆盖带动贫困农(渔)民12000户,共36000多人,平均亩产优质稻谷450公斤,优质水产50公斤。

河南省各地通过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实践,集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体系,并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如潢川县、光山县等通过改稻虾连作为稻虾共作和轮作、改“一稻一虾”为“一稻两虾”等创新了“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克服了养虾和种稻的矛盾。此外,河南省各地还发挥“产、学、研、推、用”五位一体的技术服务平台优势,针对稻渔综合种养发展中关键问题,组织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加快主导模式和配套关键技术的集成示范,创新“稻虾共作”和“稻渔轮作”等多种种养模式,提高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三、产业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就河南省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产业升级仍面临部分问题。一是水产种苗繁育能力较弱,不能满足河南省开展的稻渔综合种养的基本需求。

二是种养殖资金支持额度不足,政策支持力度有待持续加强。

三是市场风险规避不足。面对近年来火爆的小龙虾产业市场,要保持清醒头脑,防止市场的波动对广大养殖户带来较大的损失,造成对产业的挫败和打击,树立市场风险规避意识。

四是稻田养殖品种相对单一。河南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42.14万亩,稻田养殖小龙虾面积达39.5万亩左右,占稻田养殖面积94%,养殖品种比较单一。

四、推进措施

(一)建设稻渔综合种养水产苗种繁育场(基地)

计划在示范县建设3家规模水产苗种繁育场。并对示范县按照“缺啥补啥、完善提升”的原则,对示范县宜渔稻田按《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进行标准化田改造,探索和完善稻田水产苗繁育技术,逐步解决苗种供给不足的问题。

(二)开展专业化技术服务

注重发挥产、学、研、推等机构的各方优势,建立省级稻渔综合种养专家技术队伍。创新工作机制和方式,形成“科研机构+技术推广部门+专业合作社”服务平台,为河南省稻渔综合种养提供技术支撑。并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的培训力度,把稻渔综合种养关键技术推广到农民手中,以实现稻渔综合种养健康可持发展。

(三)加大项目和政策支持力度

充分利用2018年《河南省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资金和河南省财政专项资金,按种养面积、技术规范和创建国家、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等情况对20多个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县给予补贴。

2017年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为稻渔综合种养提供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资金600万元和省财政专项资金1000万元支持。2018年河南省投入财政专项资金1000万元支持河南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并对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的示范区的基地给予50万元的发展支持资金,省级示范区给予20万元的支持发展资金。相关示范县按照《关于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加快产业精准扶贫的意见》(豫农渔业〔2018〕1号)要求,从扶贫整合资金中适度抽取,支持种养发展。此外,为延长产业链,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河南省创建了省级苗种场,加大苗种自给率,保障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实用技术、做好技术服务

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实用技术、做好技术服务是促进渔业增产和渔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为打好技术服务这张牌,河南省经常组织省级水产专家库成员深入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渔技生产;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组织部分县(市区)到湖北潜江龙虾学校系统学习稻渔综合种养技术;邀请湖北、安徽、湖南等外地专家来授课稻田养殖小龙虾综合种养技术。目前河南省已培训2360多名技术人员,其中贫困人员达到672人,通过培训让农民及贫困户掌握稻渔综合种养的基本技术和技能。

(五)推进信息化与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深度融合

以“互联网+”和农业信息社为平台,实现稻渔种养的生产、管理、售销的信息化,逐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与智慧农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水产、水稻精深加工,发展休闲、餐饮、节庆文化等产业,打造一批精品名牌。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开展网上营销,构建网上贸易平台。

(六)坚持产业链整体发展

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创品牌、拓市场,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链条,在生态、优质、安全、高效上努力实现升级。扶持水产品加工业、鼓励加工出口,拉长产业链条,拓展产品市场。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引领扶持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通过信贷优惠政策,扶持水产品加工企业,逐步扩大加工出口规模。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业,以加工业带动生态养殖业和第三产业,进一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七)积极推广规范种养模式

集成河南省农业科技优势,由河南省种植、水产、植保等单位组成省稻田综合种养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形成河南省稻田综合种养核心技术规程研发推广及时解决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难题。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要求各地在开展稻渔综合种养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水产行业标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规定,对示范区在稻田升级改造,开挖渔沟时不得超过稻田面积的10%,基本农田不可盲目扩大沟坑占比,以此作为河南省实施稻渔综合种养规定的“一条红线”,要求各地在发展中从严把握,遵照《规范》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五、产业发展思路

河南省将按照“提质增效、稳量增收”的总要求,进一步加快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力争到2019年河南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72万亩左右,打造20多个示范县,支持发展规模水产苗种繁育场3家。争取创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1家、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6家左右,使河南省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达到4家,省级达到21家。

(一)建立技术专家咨询机构

注重发挥产、学、研、推等机构的各方优势,建立省级稻渔综合种养专家技术队伍,创新工作机制和方式,形成“科研机构+技术推广+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技术服务平台,为河南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智囊指导和技术服务作用。

(二)适时总结交流先进技术

各地在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生产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及时交流推广。除了省内交流外,还可以采取“请进来、取真经”方式学习,邀请先进省份的专家和养殖大户来本地授课指导,也可到稻渔综合种养实施效果好的地区考察学习,提高生产技术标准,提升综合效益水平,逐步形成生态健康综合集成技术和技术规范。

(三)实施品牌战略

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要努力打造河南特色的稻渔产品品牌,提升稻渔的综合价值。积极扶持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县进行品牌打造,鼓励其在全国农产品博览会等平台进行推介展销,助推各地打造自身独特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如光山培育的“正礼大米”品牌、原阳打造的“水牛稻”“鳅米香”“迪旺”等品牌,潢川黄国粮业及宝树水产打造的“虾九妹”等多个品牌,已远销18个省市,大大提升了企业知名度和效益。

(四)做好产业扶贫

河南省把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作为稻区贫困县产业扶贫特色项目,河南省相关市县上下联动,重点推进,在稻区贫困县已初步形成了富民增收项目。在今后开展工作中要积极稳妥结合,让贫困家庭融入到项目各环节,建立稳定的利益链接机制,确保长期持续增收,真正使贫困户从产业发展中脱贫致富,努力为河南省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做出新贡献。

猜你喜欢

示范县苗种种养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清徐县成功创建2020年度全省“平安农机”示范县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南充综合试验站全力推进体系“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
关于溧阳市青虾“太湖2号”苗种扩繁体系的公示
山西省3地上榜“2020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市”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草鱼价格上涨,饲料、苗种、养殖、流通接下来会如何变化?草鱼要雄起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