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廊坊地区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试验

2019-03-22张修建王艳池

河北渔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工程化水槽鱼类

张修建,程 明,王艳池,李 青

(廊坊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 廊坊 065000)

为大力开展现代水产养殖技术集成和模式创新, 2017年廊坊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在廊坊地区实施了“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的示范推广,在永清县右奕营养殖场中新建循环水养殖水槽2个,面积220 m2,养殖草鱼和大鳞鲃成鱼, 同时集成和开发配套了健康养殖、微生物调水、节能减排等多项技术。经过一年的试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效果。现将生产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 池塘条件

试验地点位于永清县右奕营养殖场,养殖池塘面积为0.33 hm2,池塘水深2.5 m以上,水源稳定、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有独立的进排水渠道,电力供应稳定、交通便利。

2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系统建设

在池塘中间位置建设流水槽养殖设施,进出水两端与池塘相通,用网片隔离。整个池塘分为养殖设施区、净化区。

2.1 养殖设施建设

循环水养殖设施(水槽)分为养殖区和集污区,约占整个池塘面积的6%。养殖区建设流水槽2个,每个流水槽建设规格是长22 m、宽5 m、深2 m,面积共计220 m2,其中集污区长5 m、宽3 m、深2 m。水槽进水端安装动力推水装置,每条水槽进水端设置1台2.2 kW漩涡式鼓风机、微孔气管用于推水增氧。流水槽建设材质为钢结构+砖混结构。水槽内安装底部微孔增氧系统,单独配备1台2.2 kW漩涡式鼓风机。流水槽进、出水处各安装2道拦鱼栅,间隔0.25 m,拦鱼栅材质为不锈钢网片。集污区配置吸污系统1套,由吸污泵、移动轨道、排污槽、自动控制装置及电路系统等组成。

2.2 池塘净化区建设

池塘除养殖设施区之外水域为净水区,占整个池塘面积的94%,净化区内安装3个导流式增氧推水设备,并种植水培蔬菜花卉等植物,进行生物净化。

2.3 其它配套设施

配套建设生产管理用房40 m2,安装20 kW自动发电机组1台,做为备用电源。

3 鱼种放养

3月30日,1#水槽投放草鱼鱼种6 200尾,平均规格324 g/尾,密度56尾/m2;5月5日2#水槽投放大鳞鲃10 000尾,平均规格 40 g/尾,密度91尾/m2。净化区投放鲢、鳙1 200尾,鲢∶鳙=3∶1,平均规格57 g/尾,密度为3 600尾/hm2。所有鱼种放养前用2%~3%食盐水浸泡5~10 min。

4 饲养管理

4.1 饲料选择

饲料是箱体中鱼类赖以生存和生长的唯一营养来源,饲料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鱼的健康和生长速度,本试验中选用了与养殖品种相适应的浮性膨化配合饲料投喂,粗蛋白质含量为≥30%,粒径大小根据鱼体生长适时调整。

4.2 投饲驯化

鱼种入槽后第二天起,开始投饲驯化。每天驯化2次,上午9:00-10:00,下午16:00-17:00,保持投饲时间稳定,每次驯化30~45 min,投饲速度和投饲量分配应掌握“慢-快-慢”和“少-多-少”的原则。经过5~7 d,鱼即大量到水面抢食,驯化结束,转入正常投喂。

4.3 饲料投喂

饲料的颗粒大小要与鱼的口径相适, 4-5月份水温在20 ℃以下时,日投喂2~3次;6-7月份初,水温20~24 ℃,日投喂3~4次;7月中旬至9月上旬水温在25~30 ℃,日投喂5~6次,水温30 ℃以上时,适当减少投喂次数。投饲率和投饲量参考各个品种鱼类的基本参数及季节和鱼体大小而定,具体每次投喂时依据水温、天气、鱼体吃食和活动情况等适时调整,以鱼不再集群激烈抢食为止。

5 日常管理

5.1 水位控制

养殖前期3-5月份保持水槽水深1.4~1.6 m,中后期6-9月份逐渐加高水位,直至水槽水深1.8 m,高温季节保持水槽高水位。按需要适当补充蒸发消耗。

5.2 吸排污管理

投喂结束2 h后开启吸污装置进行吸排污,抽出的水和池水颜色相近即可停止。

5.3 水质调控

保持水质肥、活、嫩、爽。透明度保持在25~40 cm。养殖过程中,为预防疾病及抑制蓝藻等有害藻类发展,净化区全池兑水泼洒使用了3次光合细菌生物制剂。池水pH值调控在7~8.5之间,在pH值适应范围内每隔20 d,泼洒生石灰300 kg/hm2,调节pH值及改良水质。

5.4 巡塘检查

巡视池塘,密切观察池鱼动态;及时除去塘内污物,保证水质新鲜和池塘环境卫生;每天早、中、晚巡塘3次。

5.5 系统维护

鼓风机的空气过滤器按需清理,拦鱼栅每周刷洗1~2次,每周运行一次备用系统,保证紧急情况下发电装置能满负荷运作。

5.6 日常记录

填写《水产养殖生产记录》,记载养殖种类、苗种来源及生长情况、饲料来源及投喂情况,每天的水温、死亡数、疾病情况,资料保存完整。

6 试验周期水质检测情况

试验周期水质检测情况见表1。

表1 水质检测情况

7 试验周期鱼类生长情况

试验周期鱼类生长情况见表2。

8 试验结果

1#水槽内草鱼平均规格1.4 kg/尾,放养密度56尾/m2,放养量6 200尾,成活率96%;2#水槽内大鳞鲃平均规格0.45 kg/尾,放养密度68尾/m2,放养量10 000尾,成活率93%;推算出草鱼产量8 332 kg,平均产量75.7 kg/m2,1#槽总利润7 500元;2#槽大鳞鲃产量3 138 kg,平均产量28.5 kg/m2,2号槽总利润6 500元,示范点测产核定情况见表3,示范点生产记录及成本情况见表4。

表3 示范点测产核定情况调查表

9 小结与讨论

9.1 通过生产实践,池塘工程化养殖模式具有多项优势特性

技术集成化。将底部微孔增氧、浮性饲料投喂、底部集排污、微生物调水等多项技术应用于整个池塘养殖。

设施智能化。控制相关养殖设施设备运行,实现投饵、增氧、废弃物的分离等自动控制。

管理简单,可减少日常人工和劳动强度,便于观察、检测水质和鱼类生长摄食情况,无需干塘,回捕率100%。

表4 示范点生产记录及成本情况

可有效降低饲料系数,减少药物用量,提高水产品质量。平均节约饲料约7 308元/hm2。养殖周期外塘净化区仅泼洒一次消毒药聚维酮碘(600元/hm2),比照普通池塘整个养殖周期用药(4 500元/hm2)减少药品使用量87%,平均节约药品3 900元/hm2。

可有效节水,比照普通池塘每月换水两次,每次换水0.1 m,养殖周期共换水8次计算,平均池塘减少换水量8 004 m3/hm2。

净化区种植水生植物和套养鲢、鳙,使水体得到净化,实现循环利用。

9.2 遇到的技术问题及建议

9.2.1 箱体的吊装和固定问题 庞大的箱体沉箱下水需要大型吊装设备,作业场地受到限制。今年我们采取的是用混凝土浇筑硬化箱体地基,然后将箱体直接焊接固定在地基上。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耗费大量资金,相对降低了经济效益。

9.2.2 水槽外池塘生态系统构建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次试验养殖池塘0.33 hm2,约占整个池塘面积的6%,因为整个池塘的水体都可以用于同化鱼类排泄和残剩饲料产生的废弃物,所以池塘的水体体积的大小与水槽面积平衡很重要。可以调整到2%左右的水槽占地面积,即0.67 hm2左右的池塘建一个110 m2的水槽比较合适。池塘净化区内由于清塘不彻底,残留部分鲫鱼,鲫鱼的生长发育都会消耗氧气,增加了水体负荷,造成外塘水质净化能力不强,减弱了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建议水槽外不养殖吃食性鱼类,仅养殖滤食性鱼类,这样既能收获额外的鱼类产品,同时还能充分利用浮游生物改善养殖水环境,因为浮游生物的繁生可以吸收和固定部分溶解的废弃物(如粪便等)。

9.2.3 密度及产量 首次开展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试验,本次鱼种的放养密度偏低,随着技术成熟,应适当增加养殖密度以提高养殖产量进而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

9.2.4 应重视导流设施的作用 如果不用导流设施,池塘内的水流不会围绕整个池塘作长距离流动,而是很快回到水槽入口,减弱了水流在池塘中发挥的作用。

猜你喜欢

工程化水槽鱼类
可升降折叠的饮水机水槽
可升降折叠的饮水机水槽
世界首台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下线
时速620千米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下线
鱼类运动会
为什么水槽管要做成弯曲状
水槽过滤片
奇妙的古代动物 泥盆纪的鱼类
PLC软件工程化在高端工艺装备研制中的应用初探
PLC软件工程化的管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