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如龙与大观楼重建

2019-03-22颜野

云南档案 2019年2期
关键词:起义军回民清军

■颜野

大观楼的由来

大观公园,历史上又称“近华浦”,位于昆明城西南濒临滇池草海,与西山太华山隔水相望而得其名,是昆明市民喜爱游览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中国十大名楼之一的大观楼就坐落于大观公园内,其楼呈三重檐四攒尖顶样式,底层面阔17米,进身10米,占地170余平方米,整个建筑以四根通柱支撑,上绘有地方特色的雅五墨彩绘,是滇中古建筑之珍品,与天下第一长联相映成辉,与滇池优美的自然风光相互辉映。

康熙二十年(1682年)湖北僧人乾印和尚在近华浦创建观音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云南巡抚王继文巡察四境路过此地,看中这里的湖光山色,命人鸠工备科相继修建了近华浦的摧耕馆、观稼堂、牧梦亭、漏月亭、澄碧堂和大观楼,沿堤先后辟浴兰渚、唤度矶、涤虑湾、问津港、送客岛、适意川、忆别溪、合舟亭,聚渔村等亭、台、楼、阁、夹种桃柳,点缀湖山风景,楼阁建好后,他发现站在楼上,一眼望去,碧波荡漾,渔帆点点,心旷神怡,大有观,于是取名大观楼。使其成为“远浦逢岑、风帆烟树、檀湖山之胜的游览胜地,常有达官贵人临湖宴饮,骚人墨客登楼歌赋,更有乾隆时期的滇中名士孙髯翁先生180字的长联,并由昆明名士陆树堂行书长联刊刻并悬挂于二楼,大观楼名声鹊起。

道光八年(1828年)云南按察使瞿觐观重修大观楼,并由原来两层变为三层。同年,观音寺主持在寺后新建三层五间的华严阁向群众募化,净乐和尚还为观音寺撰写了长联。随着大观楼的声名远播,就连远在万里的紫禁城都对大观楼有所耳闻。咸丰五年(1855年),远在京城的咸丰皇帝问起云南滇池的美景时,时伍兵部侍郎的呈贡人何彤云历陈大观楼情形时称“登楼观滇池时,有一种‘无风三尺浪,有风浪千层’的感受,咸丰帝听后颇有感触”,提笔在手,“拔浪千层”四字跃然于纸,自皇帝手迹悬挂于大观楼(图一)后,大观楼又多了一亮点。

只可惜好景不长,咸丰七年(1857年),云南“回民起义”,由东、南、西三面进攻昆明,迤东回民马德新、马如龙、徐远吉一道率领滇南回民起义军进攻昆明。5月21日,滇南起义军进围昆明时与守城清军开战,南城外六街三市火光冲天。围城三月,城内无粮食,连五华山的树皮,翠湖的浮萍、荷叶都被市民吃完用尽。都抚和团练慌作一团束手无策,在无救兵的情况下,总督恒春夫妇急得走投无路,只好于督署衙门的四知楼悬梁自尽,以谢国朝。南面由滇池乘舟进攻的回民路过近华浦时,放火将大观楼及其后的观音寺、华严阁一并烧毁。后来,同治五年(1866年)马如龙出资重新修建了大观楼。可以说大观楼的被毁和重建都与马如龙其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马如龙究竟是何许人氏?

马如龙的传奇一生

马如龙(1832年——1891年),云南建水回龙人,原名席珍,又字现彩,讳如龙。他出生于忠良世家,世沐皇恩,青年时期身材魁梧,好武功,从小练就一身武艺,是我省清朝时期“回民起义”的首领之一,曾任过云南提督。

清咸丰六年(1856年),建水汉族豪绅地主和矿业务主黄鹤年、黄殿魁等进入临安城搜杀回民“暴徒”。“暴徒”幸免逃脱后投奔回龙,地霸又将屠刀指向回龙,回龙回族为自保,马如龙率领全村回民同仇敌忾,自卫抵抗,拼死一战,击毙厂客头目林代五,杀死沈裕后等,组织围攻临安府城。后遭到清军的围歼,马如龙领导的回民义军两败清军,击溃汉团,联合建水馆驿的马敏功为首的起义军,成为滇南的一支强大队伍。期间,马如龙发布了《建水回民檄文》,阐述了云南历代回民皆是赤诚报国,为国家之干城,列举元、清两朝回民名臣名将,以资佐证。并谴责黄鹤年等地主的灭回暴行,号召各地回民捍卫民族生存权。因此马如龙的武装组织和整个过程始终贯穿着呈白衷曲,洗去判名,兴兵报仇之意,旨在希望由政府出面,阻止官绅地霸的灭回暴行。可以说这和当时滇西回民杜文秀“反清起义”的性质完全不同。

但当时由于杜文秀滇西回民起义军的原因,清廷在各地大肆捕杀回民,蒙自、沙甸、开远告急。马敏功派马如龙率队前往救助,与当地回民合力抵抗,声势日趋强大,清军屡攻屡败,接着盘溪回民又告急,马如龙又前往支援并攻下盘溪,利用当地东有盘江之险,西有高山峻岭,地势险要之特点,建立了起义军的基地,因马如龙英勇善战,战功卓著,被推为首领。回民起义军在马德新威望的感召下,团结马如龙、马敏功、徐元吉等各地起义领袖,占据玉溪等地十县,形成了滇南地区一支强大的回民起义军,与滇西杜文秀政权成为反清的掎角之势。咸丰七年,为配合杜文秀围攻省城昆明,起兵向昆明进发,一路夺关斩将,包围昆明数月,致使总督恒春夫妇自杀身亡。但这时的滇南起义军打着“只为报仇,不敢为逆“的旗号,与新上任的总督吴鹏达成了和解协议,至此围城结束。

咸丰十年(1860年),提督褚克昌为了镇压大理的杜文秀回民起义军,开始了第二次“西征”。很快清军便攻陷了姚州(现姚安)、大姚、云南(祥云)各县后又向弥渡、宾川进发。为击败清军的“西征”,杜文秀不得不求救滇南回民义军。于是马德新致信马如龙说“东西回族本是一家,宜互相救援,若迤西回军不保,则迤东南之回军岂能独存”。要马如龙率部赴滇西。马如龙同意后亲率滇东南之回军赴滇西救援,4月马如龙自建水曲江出发,取道通海、嶍峨(今峨山县)进入双柏,此时宜良汉族诸生李其园亦率部由安宁到双柏与马如龙联合攻占府城楚雄,截断清军后路,使其陷入两面受敌进退两难的困境,注定了褚克昌“西征必然失败的命运。”紧接着马如龙克安南定远(今牟定县)等州县,自顺宁(今凤庆)云州(云县)东下配合杨德明等部,于5、6月间收复红岩,弥渡和祥云县等战略要地,7月攻克褚克昌的宾川大营,取得了全歼清军诸路军的辉煌胜利,宣告了清军第二次西征的彻底失败,褚克昌本人也战败身亡。通过此次战役后,大理政权东部疆域得以扩张至楚雄一线。

由于马如龙领导的起义军目的“只欲报仇,不敢为逆”因此在咸丰七年(1857年)咸丰十年(1860年)两次协同杜军粉碎了清军西征后,又第二次与清军定了招抚协议,而这两次招抚因总督无诚意,才导致了马如龙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第三次进攻昆明。在1857年至1861年三次武装围攻昆明,马如龙并非要占领昆明,进而推翻清朝统治。而是围而不攻,试图阻断粮道,请求申雪,惩办灭回祸首,如果应允,进军队伍立即就地解散回乡,若不,则派兵进剿,要挟云南官府答应其要求。第一二次和清政府签了和议,但因官吏更迭,新任者不赞成前任和议而遭破坏。特别是第三次进围时,马如龙在单独会见提督林自清时说:“我朝君临天下210余年以来,回民从没叛逆之事。”还说了表明心迹的一段话:“我祖自明初来云南做官,我要仰体先人之清正做官,不想反矣”。①这些表白,不是马如龙在讨好朝廷,借邀功利。而是与他从发布檄文以来“止欲报仇,不敢为逆”“兴兵报仇”的思想相一致,也与回族先民进入云南戍守边关,忠君报国的历史传统相承,又与他们“呈白衷曲,洗去判名”的斗争要求相符。②

所以同治元年(1862年)马如龙等再次放下武器,退还城池,遗散所属各地抗清回民,最终马如龙被委任为临元总兵,杨振鹏等人各授与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的官职。这时的马如龙是真心受命于清庭,充当总督徐之铭“以回治回”的先锋,曾多次写信给杨振鹏、田庆余等人去大理说降杜文秀,并以高官厚禄进行引诱。

同治二年(1863年),发生了武定参将马荣等进攻昆明事件,马荣指挥部将杀死总督潘铎。马如龙在建水闻变后,迅速回师省地,将马荣逐走。马如龙因复城有功,被清廷授与“云南提督”赏“效勇巴图鲁”称号,从此,他便移驻昆明,死心塌地效忠清庭。同治三年(1864年)清军有了马如龙的真心效忠,开始进剿滇东起义军,马如龙率军包围寻甸、曲靖。诱杀了起义军将领马联升,马荣夺取了寻甸,曲靖。

同治六年(1867年)大理杜文秀政权统一滇西恢复了经济,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组织多路义军进行东征,迅速包围了昆明,劝说马如龙归顺。马如龙则决心“城存则存,城亡则亡,首可断,志不可断”。并获悉守城部将图谋与杜军“里应外合”,则将副将马学林,守备马云龙等捕杀,最终,坚持了18年的杜文秀起义军归于失败,原因故然是多方面的,其中马如龙策反拼死奋战不无关系,清庭对此也是十分肯定的。传歌颂曰“同治七年(1868年)杜逆其婿蔡扬威督伪大司18人,逆党30多万进犯省城,公(马如龙)与岑参军誓同生死,分班战守,其间大小数百战,天天亲临前敌,身冒矢石……报捷到京,奉旨奖励,并赏给头品顶戴,上方珍物”。同治十三年到京陛见奉旨调湖南,值慈禧太后寿辰,命赴慈宁宫听戏三日,钦赐回教肴馔,并赐如意、衣料、香炉等物,前后召见四次,复命恭亲王验伤痕,写成御览,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因旧伤迸发……17日殁于蜀。是年9月23日奉上谕:马如龙着照,提督军立功后病故,例议恤,于云南省城建立专祠,生平战绩付国史馆以嘉忠荩。③

马如龙出资重建大观楼

1863年,马如龙因复城有功,被清廷授予云南提督,长驻昆明。有一次,他以提督身份对士兵进行演练,舟行路过近华浦,见岛屿蔓草荒烟,垂询海滨父老,提起大观楼被烧之原委,马如龙立即答应重建大观楼。今天我们看到的大观楼就是同治五年(1866年)马如龙捐资重新修建的,并亲自为重建落成后的大观楼题写了《重建大观楼记》手札,现立碑于大观公园摧耕馆一块高110cm、宽170cm 见方的大理石碑(图二)上。除了撰写大观楼的碑文外,马如龙还在“近华浦”圆拱处写了“曾经沧海难为水,欲上高楼且泊舟”的对联(如图七),大观楼北面的“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等系列吟诗唱对的书法作品,刊刻后长期悬挂于近华浦的各楼台、阁榭之上。

笔者曾有幸见过马如龙为重建大观楼所撰写的《重建大观楼记》碑文草稿和定稿的手札,两份稿件手札所使用的格子稿纸,各高28.5cm,宽21.5cm,看纸张墨迹,最少有百年以上历史。第一份《重修大观楼记》手札(图三),比现有石碑碑文整整多出425字,内容稍冗长且无印文,应该是草稿,第二份《重建大观楼记》手稿(图四)可以说是定稿,全篇亦325字,与碑文完全一致,连楷书字体及书法字形上都如同一辙,碑文应该是按照手札上的内容及字体刻制的。而在手札上,题目下方还加盖一印,印文为“现彩”(马如龙的字)二字,结束时又盖一印,印文为“马如龙印”四字。可见马如龙在写这篇文稿时,是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和斟酌,经过无数次的反复酝酿,深思熟虑后方形成定稿。

《重建大观楼记》全碑天头地尾共计325字,均为楷书。碑文全文如下:“重建大观楼记昆垣多山而少水,故滇池称巨浸焉,池之湄有蒲曰近华,以其近太华山而名,浦有埠筑垣以蔽之,后为梵宇临池建楼三楹,凡三层额曰大观楼。登斯楼也瞻瞩伟甚,乡之人朝游而暮返者,无虚日向为会城名胜地,载之志来乘不具论,岁丁已毁于火。余过而惄然以时艰,故不遑顾也。今军书少暇爰谋所以兴之者或曰成毁之数豈,独物然何区区者而先务也。置之便或曰复前人之规,易为力且名归焉新之便是,二说者余尝鄙之,夫有废必兴,有作斯述何必在楼,亦何必不在楼,集贤之院延宾之馆游观云乎哉迺於农隙鸠工庄材,费几千民而落成楼之后为涌月亭,亦修葺之余喜厚其墙垣固藩篱也,遴其杞梓备梁栋也,重门洞开,胸无城府也,登临远望目无障翳也,抑有感焉今之雕瓦画槛,非即昔之废址颓垣乎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余之重建斯楼,此物此志也夫是为记。同治五年岁次丙寅季春建水马如龙撰。”现在大观楼正南面的“大观楼”三字烫金楷书(图五)也为马如龙所提。

而与大观楼同时被焚毁的观音寺、华严阁马如龙未能顾及修建,从此便烟飞灰灭,直到2002年,疏挖大观公园湖塘,打捞出华严阁佛号经幢并将其置放于原址,供游人观赏(如图六)。

猜你喜欢

起义军回民清军
清军中火器的来源、使用情况与作用
学科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施探索
故宫的匾额上插着一支箭
故宫的匾额上插着一支箭
BOTTOMS UP
乐游西安回民街,一街吃遍丝绸路
浅析后金军(清军)攻城方略
从《穆斯林的葬礼》看回民厚养薄葬的文明观
沐猴而冠
浅析清军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的火器装备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