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项目文化符号与“三生教育”关系理论与实践讨论

2019-03-22孙德朝周红红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三生教育身体生命

孙德朝,敖 森,周红红

在国家政策导向下,体育改革愈加凸显对身体客观存在的关注,以人为本,以培育和塑造身体为目的,体现人文关怀成为“身体造反有理”的价值认同,在挖掘体育项目文化符号属性基础上,从项目运动形式、竞争形式、管理范式等方面,讨论项目文化符号与“三生教育”关系具有前瞻性价值和意义。

1 “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

“三生教育”这一概念从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开始推行实施后,已成为学者们核心关注的命题。其目的是“通过学生主体对主流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认同、内化以及实践”来逐步提升人的主体性、发展性、超越性[1]。崔国文、程斌[2](2009)从“三生”的不同角度理解这一理念,厘清生命、生存、生活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阐释了“三生教育”的价值诉求——生存教育的呼唤、生命教育的最终归宿以及生活教育的途径。李兴华[3](2009)从哲学角度探讨了“三生教育”的普适性、紧迫性和连贯性。纵观以上研究成果,从身体存在的视域来看:生命赋予生存的逻辑,生活谱写生命的诗意。生存映射生命的遐想,生活完善生命的存在。诚然,“三生教育”的实施必将对教育思想领域的变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教育价值回归的终极诉求,培育“完全现代人”具有重要意义。

1.1 自古以来呵护自然生命——生命教育的本质追求

身体文明进程与人的发展关系密切,对生命教育的关注从未止息,毕达哥拉斯呼吁:“生命是神圣的,我们不能结束自己或别人的生命。”[4]郑晓江[5](2005)认为,生命教育本质在于正确体认生命可贵,建立生活正确态度与目的;冯建军[6](2004)定义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教育,使学生珍视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程红艳[7](2002)认为,生命教育旨在使教育成为生命本质觉醒和显现的过程,成为个人向“人类”世界和自我不断开放的过程。梳理剖析学者们对生命教育的不同角度的解析,认为生命教育的重点是认知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以及通过教育这一中介形式来提升生命的质量。受周家荣[8](2009)以生命伦理学作为理论基础探讨了三生教育的核心是生命教育的启示,文章论述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三生教育”观的核心是“生命第一”,体育教育为了健康,健康为了生命,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体育课程应该凸显其生命教育功能。

1.2 保障社会生存——生存教育的价值体现

国外进行生存教育研究着力点各有不同,例如,美国的生存教育主要是理财教育方面;德国注重节约资源;日本则把“田间学校”“孤岛学校”“森林学校”作为生存教育的主要内容。国内专家学者通过比较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力证了生存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9]。从身体哲学视域诠释身体存在与生存的传统性。卢真金[10](2008)给生存教育下了一个定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向受教育者系统传授生存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从而促进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过程。抽象概述了生存教育的时代蕴含,表达了身体存在对人、自然、社会的高度统合性和融通性功能。

进入21世纪后,人类现如今仍然面临着地震、暴雨、环境污染等各种生存危机,在后工业时代背景诉求下,生存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生存是建立在人生命本质基础上,成之为人首要的自然条件,也是首要的社会条件。结合体育项目文化符号内涵,对生存教育进行反思性研究具有较大的启示和突破。其一,基本生理上的生存。当人在野外生存时,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如何克服各种生存困难成为生存教育的首要问题。其二,对待各种意外事故突发的生存处理能力是生存教育的关注点。其三,当代社会中的生存本领技能的获得凸显生存教育的核心功能价值。例如,团结协作、诚信等各种精神品质以及规则意识等的培养对社会秩序重构的价值指向意义。

1.3 涵养精神生活——生活教育的方向所指

被誉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首要人物”约翰·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和在“做中学”的生活教育理论[11]。马斯洛用社会学人的需求理论阐释了自我实现的无止境追求,物质需要满足后,诉求生活品质。基于此,可认为生活是比生存更高层次需求,没有保障生存基础,上升到更高层次生活水平不成立。相反,生活教育又是必不可缺的,没有了生活的填充和实现,生存和生命就将变成无根之木、无水之源。体育教育站在人的生活这一视阈下,将身体的各种活动表达视为生活方式,各项运动的目标则把人与世界的自然关系上升为一种有教养的精神关系,体育运动技能和文化内涵的习得对学生的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不仅是学会生存层面,更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生活,让体育成为一种终身生活方式。

2 引入“三生教育”观探讨体育项目文化符号的前瞻性价值和意义

2.1 “身体造反有理”话语的解析

倪为国认为:“一部身体的历史,就是一部身体的‘造反’历史”。[12]法国年鉴史学派众多学者集成《身体的历史》身体历史系列卷,对有关“身体造反有理”话语解析值得思考,《身体的历史: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强调了身体在集体强制和个体解放两个维度上一直演绎着造反,展现在国家民族纷争、群体利益牵引和导向下身体被动造反,体现身体与国家政治意识难以剥离的依附性关系,以正能量形式在个体生命力展演下身体主动造反价值取向;《身体的历史:从法国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重点研究医疗、体育运动等与身体的关联,凸显了对身体高度关注,要想“身体造反有理”必须通过医疗、体育运动等干预手段刺激身体以达到身体造反后的愉悦。沿着“身体造反”这一思考主线,马克思揭示了身体的劳动孕育资本,当今身体选择造反博取金钱和财富;尼采的一句“身体是唯一的准绳”造了精神的反;弗洛伊德的观点较抽象地表述身体能量是身体造反的内在动因。后来,德勒兹、拉康、梅洛庞蒂、阿尔多塞等知名法国思想家纷纷对身体造反从不同角度阐释。回归东方思想史,“身体是世界的图解”谱系脉络——《易传》展现了身心不对立性,身体实践性再度因造反显得合理。

综上所述,“身体造反”是身体作为社会存在载体的社会术语,是指身体存在载体与国家政治意志、集体认同和个人理想高度融通的价值学说[13]。“身体造反有理”是身体造反的价值取向术语,是基于哲学、教育学和体育学统合学科视阈对身体这一特有的社会载体的社会论域阐释。目前我国身体教育的研究主要基于宏观哲学层面、中观教育学层面以及微观体育学三大层面。宏观哲学层面,张之沧认为体育是身体教育的内容之一,是启蒙身体意识,激发身体潜能,促进身体健康、自由和美丽,赞同身体在位的客观重要性;中观教育学层面,张良华强调对身体的尊重和关怀,发展身体技术,塑造气质风格,培养良好生活习性等,认识到身体自然改造的可塑造性;微观体育学层面,如何将运动锻炼作为手段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彰显身体生命力展演功能价值目的。体育作为身体社会存在的载体和中介至关重要,体育作为运动手段促进身体生命、生存、生活三维渐进层次的立体完善成为“身体造反有理”有力的解析。文章论述“身体造反有理”是指通过对各项典型性和代表性体育运动项目文化符号内涵和特点的深描,对身体“规训”契合国家层面生产力、群体层面凝聚力、个体层面生命力的整合功能价值,演绎了生命存在价值和意义。

在体育实践中,有关身体造反当属“身体危机”研究范畴。身体遭到不合理的体育改造后,会导致身体机能衰退和功能异化,使身体“生命”“生存”“生活”失衡。为保持身体的正当造反,防止青少年身体危机呈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研究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未来走向及理念趋势,涉及身体价值欲求合理性问题,“身体造反有理”需回归体育,追本溯源,从体育项目出发,采借和筛选并挖掘其文化属性对“三生教育”观的实现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意义。

2.2 挖掘运动项目文化符号属性对“三生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现任奥委会主席巴赫曾说过,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体育并没有扮演应该扮演的角色,体育的功能被很多教师和家长低估了[14]。新时期体育在国家层面是生产力功能、在单位层面是凝聚力功能、在个体层面是生命力和思想力功能,其体育功能价值未得到深入挖掘,体育项目文化属性并没有得到极大拓展和利用,对项目文化属性的认知仅停留在物理层面,“三生教育”理念未深入到教育和体育中,体育项目文化属性在生命、生存、生活三维层面的深度融通难以彰显。若将现行运动项目人为划分为奥运竞技项目、现代时尚休闲运动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三大类,列举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运动项目深描其文化符号属性,渗透于“三生教育”过程中,对体育功能价值通过具体项目的融通整合、对体育实现育人功能、对体育实现社会秩序重构,对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健康中国建成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3 运动项目文化符号与“三生教育”关系讨论

众多学者们对不同体育项目文化属性的多元阐释,包括对体能、技术、战术、心理、智能的贡献,折射出身体在国家层面的生产力、群体层面的凝聚力以及个体层面的生命力展演,体现“身体造反有理”和身心健康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深度融通。各体育项目的体能、技战术、竞赛博弈特征是身体在生命、生存和生活层面的功能诉求,是 “三生教育”观的最终归宿。体育运动项目文化符号与“三生教育”理念具有高度契合性和融通性。人的全面发展是身心发展的统一,人的身体发展不只是生理机能的自然成熟,也是一个基于社会要求对人的身体进行改造的过程,人的身体也需要教育。[15]不同的运动项目隐含各自的功能价值和文化属性,而体育的深层内涵具有多元性、独特性、针对性。通过不同体育运动项目所具有的独特文化符号谱写“三生教育”的功能价值,映射人对生命存在、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的诉求。通过不同运动项目的练习,促使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以迎合国家需要和社会需要。“三生教育”以身体存在作为准绳,强化对生命、生存、生活的理解和关注,促进和完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体育运动以其独特的项目特点和文化符号特征对“三生教育”进行深描,具有重要的方法学和阐释学意义。“三生教育”理念对人的生命意识、生存能力、生活质量的阐释,正是运动员在场上所表现出对“三生”追求的完整演绎。人们思维方式、观念和主张的转变,国家采用体育教育这种软性、完成身体塑造、社会秩序重构的过程,以实现个体“身体造反有理”,实现体育在国家层面的生产力、群体层面凝聚力及个体层面生命力和思想力功能价值,凸显身体作为社会存在载体的中介性。“三生教育”从理论层面对人的思维方式、观念和主张进行引导和辅助,策划和规划完美人生,体育运动从实践操作层面对人的身体和意识进行培育和塑造。两者间的关系以“身体”为介质相耦合,对不同身体形态、审美观念、性格属性等特征的个体实现体能、智能、审美、完全人格的塑造,给予个体一个有丰富生存意义与生命体验的“精神身体”的终极理念。对“三生教育”与项目文化符号关系建立透视图,见图1。表达项目文化符号与“三生教育”深度契合融通的关联性,阐释“身体造反有理”对国家、群体、个体协调发展的关联性,展现身体培育塑造与“三生教育”之间牵引和导向的双向循环逻辑,对未来教育改革和体育改革具有启示借鉴意义。

图1 体育项目文化符号与“三生教育”观契合图Figure 1 The fitted diagram of the cultural symbol of sports game and the concept of "Life-Existence-Livelihood Education "

3 运动项目文化符号与“三生教育”关系实践

3.1 竞技集体项目“足球”对“三生教育”实现深描

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是一所纯洁和净化人们心灵的学校,在这里身、心、智得到锻炼,体育精神得到弘扬,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是教育。”[16]现代奥林匹克竞技运动要求运动员不断地打破其生理和心理极限,挖掘激发身体的无限潜能,没有“最高、最快、最强”,只求“更高、更快、更强”,正是对“弱肉强食”自然生存法则的诠释,完整演绎生命、生存、生活的逻辑规律,是对身体最为直接的考释和关注。“足球运动是一种用人体与足球构成的运动语言,它是由专门的技术动作、战术形式、比赛方法和严密的竞赛规则组成的既简单又复杂的运动语言体系,它可以学习、交流与传授,其精神也可以传承,它是世界范围内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17]足球因对人类强化体能、协调肢体、认识规则、协作意识等教化作用具有其他运动项目无可具备的比较优势,被赋予“世界第一运动”和“最受欢迎的游戏”的符号意涵。[18]对足球项目文化的认知不能停留于物理层面,国家将足球改革上升为国家战略,正是在世界赋予“人类共同体”更多新的交流原则和国际化准则背景下的智慧启示。从顶层设计来看,其旨意为通过具体运动项目改革促进体育项目对人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的高度统合,统合呈现出对社会秩序重构高目标一致性,以便辐射于更多运动项目对人类健康的贡献,通过足球“从娃娃抓起”的集体意识的自动生成,个人发展与人类发展的关联匹配。足球运动整体性、对抗性、多变性、艰辛性、易行性、不可预见性的项目特征,对人们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实现“三生教育”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从运动方式来看,足球运动是以脚为主支配足球的运动项目,给予了身体“脚”更加广阔的演绎空间,促成了“脚”“手”灵活支配物体的同步。“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由于下肢直立所获得的高效行动方式,使得脚逐渐成为站立、行走和奔跑时的支撑器官,脚在进化过程中已经将十个脚趾的功能弱化,使得腿以失去灵活换来直立的支撑力,脚与手的分工成为人类获得生存机会的标志。”[19]足球以“足”对球的支配技术体现于摆、扣、拨、拉、挑、铲、捅、削、蹭、弹、抽、推等动作细节,而“足”运动形式对脚尖、脚背、脚侧、脚跟和踝关节等脚部肌肉和关节的塑造和强化,具有打破自然规律的束缚,弥补“足”滞后于“手”的灵活性身体认知局限。现存身体肢体对物理世界的灵活支配和运用,是个体、群体“生命”“生存”“生活”的价值取向,足球运动项目具有良好的演绎性。

从项目特征来看,足球运动属于集体团队对抗性项目,是22名运动员在相同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进行的身体智慧博弈,要求本队11名运动员不仅要有高超精湛的个人智慧,还要有默契精准的技战术配合,才能演绎“集体智慧”以取得比赛胜利。足球运动中的团队配合正是人类通过身体“协作共存”“超越现实”,创新“运动图式”的集体身体表达形式[20]。足球场作为人们聚焦“身体竞技博弈”的舞台,演绎着人类在文明社会中寻求“原始”和“野蛮”的身体快感“运动图景”,谱写着个人和集体身体素质、技巧、智力、胆识“运动智慧”,而攻防的转换正是“运动智慧”对“运动图景”的不断书写,是“生命”、“生存”、“生活”本源观身体认知。

从项目管理富含的文化内涵来看,由于人类社会种族、肤色、性别、身高、体重、文化、社会地位等等“自然或生理上的不平等”,以身体运动和身体竞技来打破“自然生理”的不平等,建构新的身体符号均衡,足球运动的符号补偿特质浓郁。足球场同场竞技“国别平等”、“种族平等”、“肤色平等”、“个体差异平等”,在规定的规则、在规定的时空场域、借助个体与集体协同的“运动智慧”,展演身体、发挥想象、寻求快乐、释放压力、张扬个性、激发潜能、饱受痛苦,观众与球员共同谱写的文化大餐,享受和缓解现代文明给身体带来的压力,足球运动名副其实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正是“生命”、“生存”、“生活”身体管理范式完善与修正。运动员通过在场上身体体能比拼和对足球支配智慧博弈,实现体能、智能、完全人格的塑造,运动员在场上身体的展演体现出其对生命的演绎,场上的拼搏体现出其强烈的生存欲望,取得胜利后的喜悦表现出其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从“三生教育”来看,生命的长度、生命的高(厚)度、生命的宽度均应通过人生的规划和策划来实现和表达,通过生命的长、宽、高(厚)来呈现生存的逻辑和生活的诗意。足球运动体能提高通过具体的竞赛目标来实现,可谓实现了观赏者与表演者实现“三生教育”的深层含义,表达着身体存在和“身体造反有理”的普适性。

3.2 休闲时尚“体育舞蹈”对“三生教育”实现深描

现代休闲时尚运动是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后对精神生活诉求的标识,通过身体活动来释放压力,以达到身心愉悦,身体健康之目的,折射出人们对生命价值、生存意义的高度认同和满足。体育舞蹈是人类用身体表达自身心灵的“二人协作”项目,而男女“身体谐同”是体育舞蹈艺术唯一“工具”。体育舞蹈通过身体符号的认同,汇集世界各国的文化和艺术于一体,记载和记忆了各古老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国际性、多元性、教育性和观赏性。体育舞蹈的舞步、舞姿、跳法风格迥异,具有深远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特征,体现了体育的一元化和体育项目的多元化特征。早期体育舞蹈在欧洲是一种上层社会的社交方式;在非洲为人们休闲娱乐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便打破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传统观念,成为各阶层交往互动的社交方式。以其力与美、刚与柔、激情洋溢于一体的运动表现特征和严格的制度规范、行为规范、道德规范,得到不同群体的追捧和赞许。国内的体育舞蹈发展至今已跳出社会阶级划分,成为一种全民性、普适性的现代休闲时尚运动项目,作为全民健身战略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休闲时尚运动而深受社会不同群体和年龄的人所喜爱。根据“三生教育”的内涵,挖掘体育舞蹈的项目文化属性和特征,实现“三生教育”深度融通,便具有参考性和借鉴性。体育舞蹈是直接表达情感的重要身体形式[20],是以身体动作在力度、幅度上的变化,是人内心情感、审美追求以及时代精神的表演艺术[21]。

从表现形式来看,体育舞蹈属于男女双人合作项目,要求运动员之间动作、眼神、情感等默契配合做到“合二为一”,“运动员‘发于情而形于神’的配合,用心灵共舞,将细腻的情感注入其全部的形体动作之中,形神兼备无不表达着对美诠释。”[22]体育舞蹈作为一种身体展演形式其身体在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能力充分的显示了生命的动态美;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形式其舞者之间的沟通交流、行为礼仪表征着社会的和谐美;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音乐的选择、服饰的搭配、情景的导入、情感的流露演绎着自身心灵的艺术美。体育舞蹈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有着良好的教化作用。

从项目特点和管理范式来看,体育舞蹈是一项男女两人高度默契配合的运动项目,充分展示了男女两性身体“采借补偿”身体哲学高度融通关系。知识考古文化符号寻根,体育舞蹈中的所有舞种皆来源于求偶、择偶、追求异性或富含生殖崇拜的身体表达功能,两性愉悦和谐,诞辰生命、男女鉴赏,以身体为媒介架起心灵的桥梁;从现代休闲时代背景下审视其功能价值,体育舞蹈则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身体的零距离接触同时也拉进了人们心灵的距离,参与者在场上的每一个动作、表情、眼神所表达充分体现出其对生命的演绎、生存的追求、生活的美好向往。场上激情洋溢的表演,对观赏者正确认识和理解生命、生存、生活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一个体育舞蹈者,不仅要有娴熟的舞蹈技术,更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品味,才能在比赛中随着舞曲的变换做出符合音乐意境和文化意境的舞蹈动作[23]。体育舞蹈的身体展演,情感表达,人际交往,审美品味,文化底蕴等功能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的全面培育和塑造,可放大和扩充到人人和敬,社会和谐、和平、和解的符号意涵,对于培养符合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有着积极而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3.3 “太极拳”传统运动对“三生教育”实现深描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根植于华夏5 000年文化,以身体为载体进行传承、传播和创造,是民族文化原生性的身体表达,将文化赋予生命,以根深性思维方式,谱系“三生教育”理念精髓。太极拳的形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启示,道家“天人合一”、儒家“中庸之道”思想通过具体运动项目的身体表达,而道家“阴阳互补”、“和谐共生”思想以及兵家的“以柔克刚”“诡道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太极拳文化符号体系[24],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个人运动项目。海纳百川,集众家之所长,乃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所在。太极拳通过缓慢的身体动作来呈现其文化表象,对于修炼者来说其蕴含的是身体的思想和中国文化的和谐理念,而对于没练习的人来说,它仅是一套抽象而模糊的身体动作[25]。太极拳富含的和谐哲理,正是中国根身性哲学的思想精髓,在项目文化特质、和谐意识培育和管理层面上,对实现人“生命”、“生存”、“生活”符号意涵深刻。

从太极拳的技术层面体认身体动作的和谐。太极拳的修炼的最高境界是要懂得阴阳、动静、虚实的辩证与变化机理,达到对身体灵活运用,随心所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26]太极拳家历来重视对身体中“气”的运用,对环境调适的身体认知,通过肢体动作的练习和演化并结合行气、运气来调适身体内部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而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目的。

从太极拳的武德修养认知自我与他者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在儒、道文化的牵引下,形成了典型的伦理型文化,将人独立为社会情感牵系的独立个体,强调人是社会的人,重视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和睦[27]。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无论是技术动作还是思想修为,无不体现“和谐”的理念,“舍己从人,随屈就伸”“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武禹襄《太极拳解》)。凸显了太极拳攻防练习的基本法则,也诠释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的和谐之道。

从太极拳的身体意向感知主体与自然的和谐。道家理论的核心观“天人合一”,即天道与人道,自然之大宇宙与人之小宇宙,相通相类,遵循规律,和谐统一。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同生同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太极拳作为道家思想的实践产物,要求人与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保持一种良性的生态平衡;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谐发展的新型关系。”[28]太极拳练习要求在意念上使身体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获得宇宙中普遍存在的道气充盈身体,以达到身体对宇宙万物、时间空间的认识和认知,返璞自然之大宇宙运行规律的客观结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有利于修炼者养成“身体是一小宇宙,宇宙是一大身体”[29]身体哲学认知思维。对中国传统根深性哲学思维方式的升华,对思考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生命之道、生存之道和生活之道具有普适意义。

由于肢体劳动的减少,人类的身体正在呈现退化的趋势。人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进程就必须保持良好的“体适能”,体育运动的预防性和干预性机制,具有弥补医疗滞后性和补偿性良剂。通过太极拳功法的练习,有利于不同人群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的健康促进;通过太极拳文化理论的学习,有利于不同人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增强人的内在修养,达到练拳修身,习武立人,德艺并重的教化目的。太极拳“和”文化映射出世界求和平、两岸求和解、国内求和谐、人人求和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和意向,中国文化“和”理念,隶属于精神文化范畴,它支配着人的外在行为,这使太极拳具有“三生教育”内涵。借太极拳对“三生教育”观实施与实现具有重要的方法学意义。太极拳在对外交流方面,它能够很好地标识中国、讲述中国;在对内教育方面,可以提升民族文化的认同[30]。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意识,从而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具有导向性。

不同体育项目所折射的功能价值和文化特征皆具独特性,人类社会的精彩之处在于每一个体皆有其独到的“眼光”和“慧根”,体育运动对不同个体的培育和塑造赋予了社会博弈的生命力,使之愈加精彩纷呈。张之沧[31](2018):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相对非暴力的身体对抗形式、娱乐形式和游戏形式,其兴起不仅能够激发人对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再认识,满足人的灵魂深处所企盼的各种无以名状的需要,还能够化解和减少社会暴力,推动人类逐渐采用非暴力手段来解决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促进人际间的和谐相处,给人的身体和心灵带来更多的快乐、幸福和健康。“三生教育”观的贯彻施行与社会博弈难以分离,“三生教育”折射到身体存在的“情商”“智商”问题,无不体现项目文化属性和“三生教育”观的相互契合性,无不通过项目文化演绎身体对体能、技战术、心理、智能的关联,其表达了对身体的生命、生存、生活层面的关注,上升至国家、群体,凸显“身体造反有理”的深层蕴含。

4 结语

身体是社会存在载体,体育是身体的展演,运动项目的身体实践对身体培育和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挖掘体育在国家层面生产力、群体层面凝聚力以及个体层面生命力和思想力功能,实现个体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的高度统合,实现体育与社会建构的高度融通,是体育通过具体运动项目实现文化功能的路径。生命赋予生存的逻辑,生活谱写生命的诗意。生存映射生命的遐想,生活完善生命的存在“三生”关系,与体育项目文化符号内涵关系难以剥离。剖析个体对生命、生存、生活的思维方式、观念和主张,挖掘项目文化符号内涵与“三生教育”关系,是实现“身体造反有理”,实现个体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的路径,是教育和体育改革讨论的重要问题。

挖掘体育项目文化符号内涵,以身体作为社会客观存在的载体,实现项目文化符号与“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深度融通,通过体育实现“身体造反有理”与对身体培育和塑造的双向循环,是挖掘人力资源,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成功转型,实现国家人才战略的顶层设计思路。

猜你喜欢

三生教育身体生命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我de身体
大学生“三生教育”的性别差异分析
我们的身体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身体力“形”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