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德育的路径
2019-03-21田雅张元如
田雅 张元如
摘要: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做到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积累的丰厚的精神财富,蕴含了丰富的德育思想,它培育了中华民族精忠爱国、艰苦奋斗、淡泊名利、诚实守信等优良品质,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生道德教育中,通过多种路径得以实现。
关键词:传统文化 德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2-0206-0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讲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傳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德育思想,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对当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有必要将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德育,通过传统文化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开展社会实践促进知行合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利用新兴媒体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等路径来实现。
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1)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传统文化课程。加强中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首先需要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当前,传统文化仅在高中政治课本《文化生活》中的第六课有涉及,学校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将传统文化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在课程内容和教材编写上,不仅要把传统文化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淡泊名利的价值观和诚信等优秀道德品质的文本选入教材,还应该注意教材内容与社会热点、生活实际相联系,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符合,这不但可以促使中学生积极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还可以指导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学习的榜样;同时学校可以依据本地方传统文化的独特资源编写独具特色的校本教材,这样既能够使学生熟悉自己的家乡文化,又能够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因素。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为了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因素,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课堂真正发挥其主渠道的作用。
在教学内容方面,针对课本章节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深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可以将传统文化知识作为引用的材料、背景知识,将课本内容和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此外,教师还应该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分析学生的个性心理,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例如由于学生求知欲强,活泼好动,喜欢积极互动的课堂,可将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改变为合作探究式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课下搜集关于要学习的章节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分组合作,积极讨论,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二、开展社会实践,促进知行合一
社会实践是提高中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学习了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后,必须进行相关的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学校必须组织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体验活动以及发挥本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优势等途径来实现。
(1)开展丰富的传统节日体验活动。充分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容和节日习俗,开展丰富的传统节日体验活动。在体验的过程中,对该节日来源、内涵以及本地的节日习俗进行介绍,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在端午节时,对端午节的来源、内涵以及本地的习俗进行介绍,使学生从中学习屈原的爱国情怀,达到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效果;在举行划龙舟活动时,对划龙舟这一活动形式和意义进行介绍,既可以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过节氛围,又可以通过划龙舟的体验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之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节日习俗被人们淡忘甚至面临消失的命运,老人们对这些节日习俗比较了解,学校可以组织带领学生走进当地敬老院,听老人们讲过去的故事和传统节日习俗,与老人们一起共度传统节日,这样不仅可以体验逐渐被人们淡忘并有可能消失的传统节日习俗,而且还可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乐于助人、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
(2)发挥本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传统文化融入实践,就要依托本地的传统文化优势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既增添了传统文化魅力,又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和认知,使学生真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所在。如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长平之战古遗址,向其讲述长平之战的故事,使学生明白实践的重要性,切勿纸上谈兵;参观炎帝陵,感悟炎帝文化,增强归属感;参观本地的剪纸、刺绣等传统手艺的制作过程,与制作者交流沟通,可以感受传承传统文化的艰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积极继承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使传统文化植入到中学生灵魂深处,从而更好地达到德育效果。
此外,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青少年志愿者活动、社区实践活动、献爱心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助人的快乐,从而激励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三、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是学生每天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校园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此,我们要把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去,营造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开展丰富的校园精神文化活动。
(1)营造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营造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图书馆是书香四溢的学习中心,它能够有效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因此图书馆应该增加相关的传统文化书籍,通过“读书活动周”“我爱读书”等读书活动增强学生的“悦”读感受;教室黑板可以每天换写关于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在教学楼、图书馆走廊墙壁上多悬挂一些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和一些古代思想家与名人的肖像;通过墙报和展板对传统文化进行宣传教育;学校可以精选传统文化中的格言、警句作为学校的校训;学校可以悬挂关于传统文化的条幅和指示牌;校园里可以树立名人塑像,形成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
利用校园媒体对传统文化进行宣传教育,学校官网、校园广播、校报、微信、微博等校园媒體是传播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学校官网可以设计传统文化模块;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定期做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节目;校报编辑部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思想状况出版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通过学校官方微信微博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推送,让学生置身于传统文化的环境之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
(2)开展丰富的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开展丰富的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就是将传统文化教育寓于校园精神文化活动中,让中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从而塑造中学生良好的品格,推进其全面发展。
为了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校可以举办“唱红歌”的歌咏比赛,组织全校学生学习爱国歌曲,以班级为单位参赛,设立等级奖项和适当奖励;开展学雷锋做好事的公益劳动;进行“我美丽的祖国”绘画展和手墙报竞赛;为了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分别开展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淡泊名利以及诚实守信的主题班会;举办优秀古诗词朗诵比赛、历史事件演讲、中华经典美文等诵读活动;组织诚信签名活动;开展征文演讲比赛;组织观看纪录片;在学校餐厅发起光盘行动,可通过布置节约粮食类的标语等形式来宣传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开展“道德标兵”“道德班级”等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的争创活动。这些活动既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丰富其精神生活,又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开展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典型的宣传,如开展爱国主义典型、自强不息典型、勤俭节约典型、诚实守信典型的研讨会和宣讲会,树立学习模范,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四、利用新兴媒体,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它可以使学生超越时空的限制,获取更多的知识,了解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开阔视野;它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再单调,以他们喜欢的形式来接受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现代载体,强化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1)建立传统文化主题网站。学校可以建立具有特色、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主题网站,网站的主题设计要体现传统文化的特色,网站可以用经典红歌作为背景音乐,在网站中可以分块布局,有传统文化故事集、名言警句集、图片集、纪录片集、网上课程集五大板块。关于板块的内容,由学生自主选取,每月学校设定不同的传统文化主题,例如艰苦奋斗、勤劳勇敢、诚实守信等,由班级轮流更换传统文化知识内容,班里成立五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方面的内容,组内成员积极参与,分工搜集、讨论筛选确定内容,最后提交学校负责人进行内容更换。这样一来网站内容符合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学生每人都有固定的账号,每月进行学习,完成每一模块的任务,同时安排相关考试。考试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进行知识考查,也可交流心得体会,或是以讲课的形式等,作为学期末的一项考核指标,以起到对学生的督促学习作用。
(2)通过传统文化类节目开展教育。近年来,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走红,主要有《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这是我们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在此类节目中,包含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各类要素,有中国的成语、谜语、汉字、诗词等。这类节目唤醒了更多的人对于成语、谜语、汉字、诗词的学习热情,包括参与者和观众。
因此,学校应倡导学生收看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同时定期组织学生集体观看此类节目,学生应做好观看笔记,学校也可以组织模拟此类活动。例如,学校可以举办汉字听写大赛,这一活动能够使中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功,更加深入地学习汉字文化;举办成语大赛,包括看图猜成语、看故事猜成语、成语接龙、你比划我猜、成语抢答等多个活动,成语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下转第205页)(上接第207页)成语大赛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量,还能学习到为人处世的道理;举办猜谜语大赛,活动形式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累计得分最高组获胜,通过此活动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在快乐中学习;举办古诗词大赛,可以采取古诗词朗读、古诗词背诵、古诗词赏析等活动形式,通过对古诗词的朗读、背诵及赏析,使学生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体验古诗词的乐趣,陶冶情操。总之,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悟中国成语、谜语之神奇,领略中国汉字、诗词之美,从古人的智慧与情怀中汲取营养和涵养,这样学生以喜欢的方式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能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2]余守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路径探析[J].教育与管理,2016(1).
[3]赵泽林,曾斌荣.传统文化融入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14(6).
[4]冉汇真.运用传统文化强化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之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4(5).
[5]李小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路径探析[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4(4).
[6]刘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路径与方法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6.
[7]陈婷.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D].中北大学,2016.
[8]李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性与整体性研究[D].长江大学,2015.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