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别教育纳入高师院校教育全过程研究

2019-03-21陈莹

现代交际 2019年2期
关键词:高师院校价值观教育

陈莹

摘要:由于师院校女性学生数量庞大、极端事件频发以及性别观念波动等原因,高师院校性别教育须提上日程。性别教育主要围绕性别平等教育、主体意识教育以及个体价值教育三方面展开。实现性别教育纳入高师院校教育的路径有以下四种:其一,改善课程设置;其二,丰富就业指导;其三,优化校园氛围,其四,教师性别教育。

关键词:性别教育 高师院校 教育全过程 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2-0187-03

随着“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男友捆绑找工作”等思想在社会上流行,性别教育须在此刻扛起性别观念纠偏立正的大旗。高师院校作为社会女性人才储备的重要基地,性别教育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东北师范大学教学质量较高,学生素质优秀且女生人数众多,因此作为高师院校代表被选为例。本文深入全面地分析性别教育纳入高师院校教育的全过程的原因,从而形成教育模式,以供全国高等院校参考借鉴。

一、因何而为:性别教育纳入高师院校教育全过程的原因

(一)男女比例失调,女生人数庞大

东北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高等师范类院校,师范院校自身的性质致使形成男女比例失调,女生数量庞大的现状。据统计,2017级新生中男生994人,女生2618人,男女比例为1:2.63,其中教育学部2017级新生中,男生21人,女生102人,男女比例高达1:4.86,除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男女人数相近外,其他学院女生人数均远多于男生。[1]女生人数众多的特征使得社会、学校中出现的有关性别的不良言论与思想对学生危害极大,学校不仅承担知识教育的职能,同时承担价值观教育的任务。若不及时纠正此类错误思想,学生偏信偏听,会对他人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高师院校教育体系中即时加入性别教育必不可少。

(二)性别意识缺乏,极端事件频出

2016年年底网易新闻爆出标题为“于洪96年女孩卷入裸贷门,裸照被疯传”的新闻,事件发生过程如下:2016年6月,网络借贷平台“借贷宝”推出“裸条”借贷交易,借贷者多为在校女大学生,“借贷宝”为保证交易对象还款,要求借贷女生手持身份证拍摄裸照作为抵押,逾期无法还款则被威胁对外公布。不知因何缘由,裸贷中有167名女性的大尺度照片与视频在网上流传,受害的167名女性中,师范与医科院校居多。裸贷事件中贷款者的贷款数额并不是非常庞大的数字,多是5000元以下的额度,不高的额度却让若干女大学生出卖了自己的身体与尊严。据调查,贷款者通常将所贷的金钱用于购买衣物、化妆品与电子产品,其贷款动因多是虚荣心作祟。“裸贷”事件并不是唯一令人心惊的极端事件,“包养门”“裸模门”等层出不穷,为防止“××门”的反复出现,高师院校应加强学生性别主体意识与独立人格教育,以求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三)社会观念波动,性别思想须正

加强性别意识教育不仅是高师院校的需求,更是全社会的呼唤。性别意识不是仅针对女学生的教育,而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教育。性别教育中对女生的教育侧重主体意识、价值观念以及独立人格教育,对男生的教育侧重男女平等观念教育。2018年9月1日,微博名为“易胜华律师”的网友在微博平台发文“火车换铺有感”,文中提到因其带有两个小孩,但买到的车票是上铺,为了方便照顾孩子希望与下铺的乘客交换铺位,换铺过程中有两名男生未同意交换,最终与两名女生交换了下铺的床位,文末的结论是“女生比男生善良”。善良是人的品德,是否具有善良的品质与个人的教育背景、家庭环境以及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相关,性别并非善良与否的评判标准。社会中诸如此类的性别标签并不罕见,“男主外女主内”“传宗接代是男孩”“穷养儿富养女”等观念广泛传播,偏颇的性别思想在社会上大行其道,纠正偏误的性别思想是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

二、所为为何:纳入高师教育的性别教育内容分析

深入分析高师院校与社会现状后断定将性别教育纳入高师院校的教育体系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健康运行的要求。高师院校教育中性别教育的内容主要围绕三方面进行,首先,性别平等教育;其次,主体意识教育;最后,个体价值教育。完成此三方面的性别教育内容有利于完善高师院校教育体系,提升高师院校的育人能力。

(一)根基:性别平等教育

1992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法案指出:“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必要措施,逐步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各项制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国家保护妇女依法享有的特殊权益。禁止歧视、虐待、遗弃、残害妇女。”[2]性别平等具有丰富的内涵,绝非仅是男女平等的观念,性别平等应从以下三方面加以理解:其一,性别平等的实质是人的平等。性别平等绝不只是男女两性的平等,性别的划分具有多样性,包含生理性别、心理性别、社会性别等划分方法,社交软件Facebook对性别作出了56种非传统划分。性别平等真正要強调的是人的平等,其要求打破性别壁垒,将人放置于平等的位置对待。其二,性别平等是权力与责任以及权利与义务的平等。性别平等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倾向性保护女性权益的平等,而是两性甚至多性在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层面上的平等。不论何种性别即可行使权利,又须履行义务,享受权力的同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其三,性别平等不是性别平均。平等与平均的概念不同,平均富有无差别的意味,是形而上学的理解世界,而平等并不否认差异,平等是从人类的共性上理解,从更适合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角度处理人际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是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平等观,将马克思主义性别平等教育引入高师院校的教育体系是当代教育的可行之道。

(二)内核:主体意识教育

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存在,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人,被改造的对象被称为客体。主体性具有能动、自由、自觉等特征,女性的主体意识是女性主体性的回归与自觉,是“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具体来说,就是女性能够自觉地意识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的改造,肯定和实现自己的需要和价值”。[3]马克思主义女性学提倡的女性主体意识既不是唯心主义的主体性,也不是个人主义的主体性,主体性意识是基于实践,立足社会,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兼顾集体利益。女性主体性意识教育是高师院校性别教育的内核,只有确立了主体性意识,女性才能成为独立的、不依附于男权的个体,才能更自由地思考与发展。女性主体意识的确立有有利于女性社会价值的实现,有利于健全女性人格同时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女性主体性意识教育势在必行。

(三)关键:个体价值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人的价值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个人价值;其二,社会价值。个人价值是指人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属性与功能,在此过程中人是主体,社会是客体,人的实践活动是为了使自身受益。社会价值是指人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满足社会需要,为他人做贡献、为人民谋福祉的属性与功能,人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人与社会的角色互换,人是客体,社会成为主体。个人价值的实现通常情况下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不相冲突,社会价值的实现在更大限度上有利于个人价值的丰满,社会的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前提与保障,社会价值的实现为个人价值的满足提供條件。然而,个人价值有时与社会价值会发生冲突,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冲突时,我们提倡社会利益放在首位,社会价值的实现居于前列。女性的社会价值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实现,走出家庭,回归社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是女性社会价值实现的方式。女性的个人价值在家庭中完成,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元,家庭与社会是私与公、个体与共同体的区别,居于家庭之中为家庭做贡献的价值实现方式是可取的,但是更为推崇为社会创造贡献的价值实现方式。加强高师院校女大学生价值观念教育,避免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防止女性出现物化的乱象,不仅有利于社会总体的运行与发展,同时为女性个体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三、如何为之:性别教育纳入高师院校教育的路径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在性别教育方面走在全国高等教育的前列,以其为例分析性别教育纳入高师院校教育的可行路径是本文开展研究的思维理路。东北师范大学从四方面入手将性别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之中,本文将详细分析此四方面的纳入策略,为全国高校性别教育提供借鉴。

(一)改善课程设置,增添性别内容

高校具有五大职能,分别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国际交流合作。高校实现以上五种职能的主要方式为课程讲授与实践调研,其中课程讲授居于主要支配地位,因此将性别相关课程加入课程设置之中,对提升学生性别意识大有裨益。东北师范大学作为全国性别教育的典范之一,2008年已增设性别相关课程。自2008年9月开始,东北师范大学开设性别/女性社会学、性别与社会、性别教育以及世界女性史概览等选修课程,同时举办多场性别相关讲座,并在马克思主义学部招收女性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东北师范大学在女性相关课程设置方面小有成就,为了在更大范围内与更高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性别意识,并计划从以下两方面完善性别相关课程设置,其一,设置性别相关必修课。性别选修课深受在校学生的喜欢,选课时常呈现出爆满的状态,增添性别教育相关选修课程不仅能满足学生对性别课程的需求,同时能在更大范围内提升学生的性别意识。其二,培养教师性别观念。教师在课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教师的价值观在无形中能传递给学生,对教师性别意识的教育与培养是提升高师院校学生性别意识的前提。

(二)丰富就业指导,突出性别意识

就业是每位高校学生必须面对不能逃避的问题,学校的课程学习具有阶段性,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是回报社会,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获得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与精神生活资料。就业指导是面向广大毕业生,针对就业相关事宜给予的相关指导活动,通常以讲座、辅导、咨询以及调查等方式开展,将性别意识纳入就业指导之中,有利于社会成员建立正确、积极、全面的性别意识。将性别意识教育纳入就业指导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其一,开展富有性别意识的就业培训。东北师范大学在开展就业指导培训时会将独立就业与自主择业的观念传递给就业生,不依靠男女朋友的连带关系,凭借个人实力、能力与兴趣选择自己的就业岗位是独立就业的表现。打破性别的壁垒选择自身喜爱的,同时能够胜任的职业是自主择业观念的主要内容。其二,广泛传播就业信息。现代社会信息掌握的时间对就业能否成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东北师范大学在传播就业信息时将专业以及方向作为信息分配的标准,性别不是影响就业信息分享的因素。就业信息被广泛分享,选择权在学生手中。不管什么样的性别都有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的权利,同样拥有被平等对待的权利。其三,就业信息反馈作出性别分析。东北师范大学自就业中心成立以来,每年针对学生的就业情况都会搜集信息进行反馈,分析学生就业去向以及就业满意度时加入性别的视角,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学生就业。

(三)优化校园氛围,形成隐性教育

营造性别平等的校园氛围,形成以人为本的良性环境要通过隐性性别教育得以实现。巴蒂尔和马兹曼尼恩提出的“环境影响模式”认为如果不改变政策的大环境,无论是设计得多么精致的制度和政策,在实践中也会走样变形。他们非常重视“环境因素”对政策执行过程的影响,将政策执行过程看作因变量,把环境因素视为自变量。当执行者实际推行某项政策时,政策环境中的因素便不断影响执行人员的行动。政策执行者处于政策过程的最下位阶段,所有的影响因素(自变量)都使得他们作出执行行为的变更。因此他们认为一个理想的政策执行模式必须重新建立执行者行为与政策环境因素之间的关联性。[4]校园性别环境的优化须从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两方面入手,现实环境是指学生肉体生活其中的校园环境,虚拟环境是指学生精神生活在其中的网络环境。校园之中应给学生提供性别平等、尊重个性以及自由发展的环境。国家则须肃清互联网空间,为全社会提供清朗明媚、积极向上、多元共存以及宽容互敬的虚拟空间。环境的感染力在无声中发挥,于学生日常生活的空间中进行社会性别教育是提升性别教育实效性,促就学生树立正确性别观念的重要路径。

(四)教师性别教育,先育己后育人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通常情况下教师的价值观会在无形中传播给学生,因此对教师而言育人者先自育,自我说服与自我教育是教育他人的前提。在正确性别观念树立与开放性别观念的学习上,教师应先于学生。教师开展性别教育的方式有两种:其一,他人教育;其二,自我教育。他育是自育的前提,自育是教师性别教育的关键。他育是在他人的引导下开展的教育形式,以讲座、培训以及座谈为主要方式。他育是自育的前提,我们通常情况下第一步的学习是由他人教授的,他育通常是多人教育,其影响力与实效性难以把控。自育是自身自觉接受教育的教育形式。自育通常以自学的方式开展,自育首先要有自学精神,自觉主动的学习意识是自育开始的关键,拥有自觉学习的意识,通过各种途径开始自己的学习。自育的关键在行动,拥有自我教育与自主学习的精神后,要将其投入到实践之中,展开真正的学习行为。自我教育比他人教育的实效性高且影响力大,自我教育拥有终身受益的特点。对教师的性别教育是培育学生正确性别观念的前提,在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陈姝霏.东北师范大学2017级各学院新生男女比例出炉[OL].http://www.sohu.com/a/163894450-500229,2017-08-11.

[2]肖巍.性别平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7(3):59-65.

[3]祖嘉合.女性主体意识及其发展中的矛盾[J].社会科学论坛,1999(6):44-47.

[4]陈丽琴,刘筱红.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高等教育必修课的及教育政策思考[J].湖北谁科学,2009(2):158-161.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高师院校价值观教育
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师院校禁毒防艾课程中的应用
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习中反思的现状与对策
高师院校非师外语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创建研究
结合学科定位谈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
高校节庆文化中的价值观教育研究
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生态共同体的构建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中国高师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