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文化育人功能和实现路径

2019-03-21王慧媛

现代交际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实现路径功能

王慧媛

摘要: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高校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要场所,担任着文化育人的重要责任。高校文化有着引领大学生价值导向、提升大学生素质、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育人功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自信心、加强社会实践是实现文化育人功能的必然路径。

关键词:高校 文化育人 功能 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2-018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分析了我们的大学要办成什么样、如何才能办好和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等问题。高校应该进一步实现文化育人功能,使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内涵

高校文化育人功能概括起来就是促进大学生升华和促进其社会化这两方面。首先,促进大学生自我升华就是指高校开展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将社会主流文化所倡导的正能量内化为自己所接受的思想观念,形成对自己的约束力,逐渐完善三观。其次,促进大学生社会化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日常社会交往中通过不断地观察、体验和反思能够把自身内化的价值观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形成一定的标准,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二、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内容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大学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中流砥柱的人才的责任。高校校园文化一方面可以顺应时代发展的规律,根据整体的教育目标,确立一定的价值观体系,对大学生形成引导作用,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三观。另一方面,高校指导大学生积极地参加实践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各方面改进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一)引领功能

高校文化的首要功能就是对学生的引领功能。一方面,大学通过洁净的校容校貌、积极向上的校训校风、优秀教师的言传身教等浓厚的主流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对高校所倡导的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念产生认同感,逐渐形成正确的指导他们思考和行动的思想观念,完成对大学生精神的层面的塑造。另一方面,在充满了浓厚的主流文化和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有利于启发大学生形成向心力。高校文化是一种团体文化,这种团体文化可以充分体现处于情境中的大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在这种团体文化的氛围下,大学生很容易形成共同的信念和目标,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思维方式、行为追求与学校的发展趋于一致,形成强烈的责任感。

(二)素质提升功能

高校不仅能够传道授业,扩展大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还可以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除了在上课时间接受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外,还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受到校风校训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全国各大高校都组织了学习十九大精神的活动,形成了浓厚的政治学习氛围,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举行的各类文化科研创新活动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实践功能

在大学生活中,学生不仅要追求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还要追求提高自己的自我实践能力。高校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来树立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良性竞争,使学生感受到竞争带来的动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在目前的大学生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缺乏与人交流的经验。高校应该为学生多创造机会,举办让学生相互交流的活动,扩大其朋友交际圈,在交流中建立自信心。尤其是社团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加强学生的团结,提高协作意识,为他们以后进入社会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

高校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校园文化影响力的发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其对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指导作用。加深学生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自信心。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充分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社会的精神。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树立“三观”,还可以帮助社会培养出知识素养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完善、实践能力良好的有用之才。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1]各个高校作为培养社会后备力量的重要场所,应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积极创新的开放时期,外来文化随着各种文化交流不断地涌入,文化呈现出多元趋势。高校要顶住各种外來文化的冲击,坚守住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这一阵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在高校的课堂教育教学和组织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高校教师在授课时,要着重突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解,使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除了课堂教学外,高校的教师和工作人员都应该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习惯的自觉性,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为学生起到榜样作用。此外,高校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力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精神在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宣传。在课上的教育教学和课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双重方式的作用下,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进而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

第二,高校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融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加强学生的内化与吸收。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报刊和院内刊、校园广播、校园的微博和微信的公众号等媒介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以这些传播媒介为依托发起一系列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题讨论和竞赛活动,可以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除了这些宣传和活动外,辅导员在关心同学们的日常生活时,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争让学生在生活琐事中时刻遵循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总之,要让学生在他们所生活的氛围中每时每刻感受到主流文化的引导,做到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2]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高校文化育人功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使高校文化育人的功能得以实现,高校就要增强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自信心。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文化交融不可避免,在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多的人追随外来文化,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受到影响,文化氛围丢失了原本存于骨子里的精气神。我们要借鉴外来文化中可用的东西,更要有文化自觉,担负起积极主动传承历史长河中璀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增强文化自信。高校可以通过开设有关传统文化的公共课,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理解。通过课上的深入学习,学会辨别何为传统文化的糟粕,何为传统文化的精华,从而去粗取精,完成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加强实践活动,实现实践育人

高校要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就不能单方面局限于课堂教学,应该重视从实践活动中做到文化育人。

首先,高校可以以校园社团为载体组织一些实践活动。第一,举办一些学术氛围浓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以学校社团为依托的学术活动,通过社团学术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校整体的学习氛围,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发挥,实践的能力得到锻炼,其他各个方面的总体素质都能得到提升。第二,高校各个院系可以以学院内部的学术论坛为依托,组织开展一些和本院系专业相关的高层次学术活动,通过这些学术活动,促进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积极运用到科研创新实践中去,形成积极创新的学术氛围。第三,高校需要有专门的部门来管理社团活动。这一管理部门不仅要指导平时的社团活动,确保其合法性和合理性,还需要对学校社团进行政策上的鼓励和资金上的支持。除此之外,高校可以组织学校社团进社区的活动,使社团成员积极参加社区活动,用自己的热心和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帮助社区内的人,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其次,高校可以尝试以不同的活动形式作为社会实践的载体,增强未来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丰富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熟练性,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而且可以有效地检验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否真正达标,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端正自己对社会责任的态度,落实自我奉献的精神。第一,加强对暑期的社会实践的管理。一些高校虽然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了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是实际的落实情况却差强人意。一些学生并不能按量、按时完成暑期社会实践。因此高校要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完成提出高要求、高标准,增强对其专业指导的支持力度,引导学生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能力。第二,要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尝试。高校应积极完善创业园区,大力支持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增强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动力和信心,使学生具有迎难而上、克服困难的勇气。第三,加强高校全面推广志愿者活动的力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校内外各种为社会服务的活动,促进学生快速融入社会,明确责任,认清使命,此举有利于加强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使他们能够积极地为社会服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總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J].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实现路径功能
数学的翻译功能
关注基向量的解题功能
我有特异功能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技术文化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功能关系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