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及方法简析
2019-03-21陈敏
陈敏
摘要:高校是大学生主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场所,高校具有强烈的责任义务使命来推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对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价值取向、发扬中国精神、成长为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可从强化价值认知、增进价值认同、体现价值实践三方面出发,推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2-0168-02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人在其生命存在以及过程当中,总会受到一定价值观的引导与支配从而完成心理由幼稚至成熟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争取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处理生活问题追求心灵满足的精神向导,高校需将它渗透入大学生知、信、行各方位里,融入大学生自我教育、管理、实践、发展全过程中,促使其转为情感心灵认同,育为处世行为习惯。
一、践行意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离不开大学生主体发挥的建设性作用,而这种作用的效果与大学生群体所展现的价值作用大小密切相关。在高校的学习期间,大学生会获得更多元化的阶层社会关系来源,拥有与之前学习生活环境相比更复杂的群众关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心理意识会逐渐趋于稳定,政治觉悟与认知能力也会不断增强。高校在大学生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程度与其领悟程度成正比,推动践行越深,领悟能力便越深,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的主体实践价值程度也越深,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中国精神的弘扬影响程度也就越深。
(一)有利于堅定理想信念,引领价值取向
高校学习时期是大学生发挥人生价值、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每个人都迫切需要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来获得社会各个阶层对他们价值的肯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坚定程度是获得社会各个阶级所给予肯定的主观要素,高校为大学生创造了良好的价值观学习平台,成为引领价值方向的有利支撑。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对其自身价值观的认定过程存在着复杂性、多元性等特点,每个学生在价值观的树立过程中都会遇到内在外在压力,拜金主义、利己思绪等负面社会思潮,时时刻刻都在洗涤冲刷大学生的思想,使其对理想信念的构建更趋复杂与多样。
理想信念承载着大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蕴含大学生内心深处对最高价值的信念与期许。理想信念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其价值观的引导与践行下,有层次的渐进的发展酝酿过程,高校应在大学生确立理想信念的发展目标、内容体系、方法运用的过程中,坚定地推动其渐进地、系统地、自主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信念坚定过程,呈现出理想与现实、科学与价值、理论与实践对应统一的特点。大学生在这样坚定理想信念的体验下也有助于更好地明确其价值观的树立方向,优化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方法,开拓思维、提升眼界,从而树立值得尊崇的正确价值取向,助力大学生实现符合时代潮流的远大理想。
(二)有利于弘扬中国精神,孕育时代新人
高校是当代大学生弘扬中国精神的阵地,为发掘大学生主体的中国精神提供了客观需要;同时高校也是培育大学生立志成为时代新人的重要平台,对其放飞青春梦想的时代诉求具有导范和引领作用,是使其成长为担当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基本遵循。
高校有责任将大学生培育成优秀的新时代主力建设者,从而发挥好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高校在培育过程中要立足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针对性地将价值核心相应观念转化为每个学习主体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鼓励大学生从现实与梦想中脱颖而出,明白自身是谁这样一个道理,在文化交流中、在初心奉献中、在素质能力培养中深化推进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的认识,进而提升其成为可担当重任的时代新人。
高校培养大学生成为主体的时代新人,其中,最主要的一点便是需要大学生对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及新时代精神的理解完美地结合起来,吸收运用到当代大学生主体的“当代中国精神”的价值理解中。高校需鼓励大学生在贯彻实践中促进中国精神的养成,在实际行动中努力成为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推动方法
(一)在强化价值认知中践行推动
每个主体价值观形成过程往往都是由价值认知内敛为价值认同,外化为价值实践的循环往复渐进过程。高校推动价值观建设中,需为大学生提供统一价值取向的遵循参考,高校一开始便要提高每个主体的价值认知,从而内化为所有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外化为所有大学生为人处世、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普遍价值标准。
(1)转变思政教育模式强化价值认知。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普遍的方式之一便是灌输教育,但在灌输教育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灌输模式必须在以往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要采取大学生生活、学习实际、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大学生价值认知不仅要体现在学校的第一课堂形式中,还应在家庭、社会的第二课堂中展现出来,从而增加自我学习的热情。同时在教育时也要坚持思想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要根据中国国情把教育活动延伸到大学生团学组织中,延伸到课堂实践、社会实习当中。注重说服力教育,要善于区分层次、突出重点,重视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模范教育,体现其引导示范作用。
(2)建设新媒体平台强化价值认知。现如今,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互联网+”时代已然到来,新闻媒体成为推广主流价值观念的重要渠道,在引导社会舆论、价值践行中具有重大作用。首先,我们不能忽略加强巩固传统媒体的引导,要坚定不移地巩固其作用,大力推广校报在大学生中的传阅度,重视校园广播、电视台的使用度。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作为常规载体,长久以来已经占据我们生活的绝大多数休闲时间,对于大学生来说,在传统媒体中渗透正能量的价值观念是比较直观的方式,所以高校绝不能轻视校报等传统媒体作用。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拓展新兴媒体引导渠道。互联网络作为“第四媒体”正以其传播的广泛、资源信息的丰富,改变着大学生的阅读方式。高校应积极开拓校园网络建设新型渠道,运用好高校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并在其平台维护中镶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增强价值认知的实效性。
(二)在增进价值认同中践行推动
大学生对价值的认同在其价值心理中具有规范行动、追求理想、统一实践等作用,是大学生价值观念转化为价值行为最终践行价值观的关键环节。
(1)在积极渗透高校文化过程中增进价值认同。首先,需要确立好高校的主流文化层次内容特点,在大力发展主流文化中明确其建设价值意蕴,在核心内涵中加强价值认同。其次,要注重大学生校园文化的主流表现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承担着对大学生教化导范功能,高校可定时开展有关社会主义价值观大讨论的学术讲座论坛,组织大学生进行集体学习,为正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铺垫。最后,高校要密切关注大学生人文精神认同状态,把重视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作为践行推动的中心任务。
(2)在社会主义事业与高校调研教育统一发展中增进价值认同。首先高校要调研了解大学生价值现状,以大学生对未来生活殷切向往作为基本出发点,运用网上心理普查、价值心理测评、价值理念沙龙探究、辅导员对话教育等有效途径归结分析其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认同度。在调研大学生价值现状的过程中,需以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作为现实价值目标,以促进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理想目标,将社会主义事业与调研教育统一起来,推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在体现价值实践中践行推动
实践是践行价值观的直观方式,高校是大学生价值实践的重要平台,大学生脱离高校的生活支撑,忽视具体的学习实践,大学生主体的价值发挥就会受到影响。
(1)在创新高校文化活动中体现价值实践。大学生的思想灌输和精神养成需要广泛的校园文化为基础,高校需为大学生提供展现自身风采的绚烂舞台,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可以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开展团日活动,鼓励大学生在团学活动中融进价值观元素,做到知行合一;也可通过丰富社团活动的种类,开展英语演讲比赛、价值观知识宣讲竞赛等方式吸引大学生参与实践,从而将正确优质的价值观沉淀深化在践行中。
(2)在规定高校行为规范中体现价值实践。每个行业都有特定行业规范,其作用各不相同,高校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素融入校规、学生守则等一系列行为规范条例中,在日常中宣传和发挥师生模范作用。建立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进行先进大学生榜样事件的评比,扩大榜样示范法在大学生践行各价值观念实践中的效果。大学生先进榜样是大学生践行正确价值观的典型人格化主体,源于广大大学生中,存于校园现实中,其思想行为及模范事例带动大学生主流价值的体现,甚至学习。榜样的力量极具说服力,易使同学们耳闻目睹、情绪共通、深获启迪、情感共鸣,在内心世界潜移默化地自觉尊敬,并最终体现在价值实践活动中。
三、结语
高校推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展现出带领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本职使命及精神风貌,在推动践行中将价值认知、价值认同、价值实践三者紧密结合起来,融会贯通,鼓励其发扬中国精神,坚定信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主体身心之间,践行外化至主体实践当中,培育其成长为可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成利平.高校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策略[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6(1):43-45.
[3]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南大学,2012.
[4]薛利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5]袁久红,甘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精神”的新生[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5-16.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