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礼貌用语教学

2019-03-21郝胜男韩丽敏

现代交际 2019年2期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郝胜男 韩丽敏

摘要: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以礼待人的国家,人们在人际交往中,遵循着约定俗成的礼俗规范,使用着礼貌用语。礼貌用语是留学生在日常交流中经常使用的语言。所以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让留学生平等对待每一种文化并且了解中西方礼貌用语差异的原因,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礼貌用语 对外汉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2-0127-02

一、礼貌用语概述

(1)礼貌用语的定义。礼貌用语,是指在语言交流中使用具有尊重与友好特性的词语。礼貌用语是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是友好关系的敲门砖。[1]礼貌用语体现了一定地区文化的特点,体现了长幼有序的优良传统。

(2)礼貌用语的来源。礼貌用语来源于一定地区的文化传统,讲文明懂礼貌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要做到文明礼貌,就要使用礼貌用语。礼貌用语还来源于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在生活实践中,人与人之间不断磨合,为了协调人际关系,就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礼貌用语。

二、课堂中常见的礼貌用语

(一)称谓语

(1)亲属称谓语。亲属称谓语是有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的人之间的称呼,它比较固定,且不易混淆,只需要记住人物之间的关系就能使用好亲属称谓语。比如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的妈妈叫奶奶等。亲属称谓语也有书面和口语之分,如爸爸的书面语是父亲,妈妈的书面语形式是母亲等,在文学作品中就可以使用书面语形式的称谓语。

(2)社交称谓语。中国人很关注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和人们之间的年龄差异,对长辈、对上司不能直呼其名,在称呼中经常加上“老”字,以此表示自己尊敬老人的品质,所以出现了如“老大爷”这样的称谓语,甚至还有“某(姓)老”这样的称谓语,比如“王老”,这种称谓语一般用来称呼德高望重的学者,尊敬意味更强。另外,因为中国社会还存在着官本位的思想,汉语中还用“姓+职务”构成称谓,如“某部长”。最后,根据对方的姓氏、性别和年龄,也有“李先生”“张女士”这样的称谓语。

(二)招呼语

(1)问候型招呼语。问候型招呼语表示一种问候和关心,包括“你好”“早上好”等,其中“你好”是舶来品,中文中本来没有,是英语的直译。这类招呼语在课堂上最为常见。

(2)询问型招呼语。这类招呼语用于熟人之间,如“吃了么?”“干吗去啊?”。这类招呼语比较接近中国人的生活,用询问的形式来打招呼,更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的情感。

(三)感谢语

用道歉的形式来表达感谢是汉语仅有的表达感谢的方式,如“麻烦您了”“让您受累了”。这种道歉式感谢语表达的是中国人之间的互相关心的情感,是从对方的视角思考事情。

(四)告别语

在对外汉语课堂上最常见的告别语就是“再见”,除了“再见”以外,有时“走好”“慢走”等表示关心的道别语也经常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出现。此外,还有招呼式告别语,这是只有汉语中才有的比较特别的告别语,比如“我走了”,这个就是和别人打个招呼,告诉他们自己走了。

三、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

(1)称谓语教学方面。中国人用职务称谓称呼人,西方人在学习这些称谓语时就会遇到麻烦,感到莫名其妙,因为西方文化的职务称呼特别少,只用于政府官员、宗教人员、军队官员、教师、护士和服务员。在教学中,有的老师会忽略这方面的问题,就会出现问题。

(2)招呼语教学方面。因为问候型招呼语大多是外来的,所以在教学中问题不大。询问型招呼语在教学时问题就比较突出,如“吃了么?”被误以为是询问信息的问题。实际上,“吃了么?”只是一句招呼语,只需要回答一句“吃了”就可以了。另外,还有的招呼语会被理解为打听对方的私事,被当作一种无礼的举动,如“干吗去啊?”。

(3)感谢语教学方面。感谢语中比较容易出问题的是汉语中独有的道歉式感谢语。留学生邀请中国学生到家里吃饭,如果中国学生说“给你添麻烦了”,留学生就会认为我好心请你吃饭,你却说这是一件麻烦的事情,把我的付出当作了没意义的事情;“让你受累了”更是会让留学生以为中国人不赞成他们帮助别人的善举,而把这种善举说成中国人强加于他们甚至有意让他们受累的不良行为。其实,在中国人看来,这样的道谢方式更加真诚。在道歉式感谢语教学中,老师一定要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更好地攻克教学难关。

(4)告别语教学方面。有些中国人看来很温暖的告别语在西方人看来就很不正常,如当主人送客的时候说“慢走”“路上小心点儿”,作为客人的西方人就会非常气愤,心里想;“我为什么要走得慢一点?快一点儿走为什么不行呢?”而英语告别语中祝愿语居多,最常用的告别语“Good-bye”的意思就是一种典型的祝愿语——“愿上帝与你同在”。[2]至于客人在返回路上如何照顾自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别人无权干涉。西方留学生无法适应中国的告别语,这种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四、礼貌用语教学策略

(一)注意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的转化

(1)语言规则的转化。语言规则的转化主要是指用翻译的手段让两种语言互通,当然,除了翻译之外,也要注意不同语言之间的礼貌表达差异以及相应的变化。汉语的礼貌用语主要是使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礼貌,英语的礼貌用语是使用很多的句法结构来表达礼貌,在教学时,把汉语的礼貌用语翻译成英语来教学的时候,就要用时态、语态这种方式来翻译,尽量符合汉语词汇的感情色彩,这是礼貌用语教学最基本的教学策略,还未上升到文化领域。

(2)交际规则的转化。跨文化交际需要注意变通,就是在交流时遵守所使用语言的文化交际规则。当一种语言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就应该相应地改变交际规则。在礼貌用语教学中,很多人注重语言规则的教学和中英文语言规则的转化,却忽略了交际规则的教学和中英文交际规则的转化,我们应该避免这样的错误,不能厚此薄彼。

(二)注意礼貌词语文化含义的历史演变

(1)词语含义的变化。汉语词义的变化是阻碍外国人与中国人交流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词语的含义扩大了,比如称谓语“老师”原本是对学校教书人员的尊称,现在已经扩大到可以尊称一定领域里成就高的人,在近些年,有些本不属于称谓语范畴的词语也成了称谓语,比如“美女”。

(2)血亲称谓泛化。“叔叔”“阿姨”不再只用来称呼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它们还用来称呼社会上的一些长辈,它们的社交称谓功能扩大了。“叔叔”已经成为对部分父辈男性的尊称,代替了以前经常使用的“伯父”“伯伯”;“阿姨”已经替换掉了“伯母”这个建立于男性基础上的称谓语。

(三)运用对比的方式来教学

(1)礼貌原则的对比。西方人遵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合作原则的核心是质的准则,即真实的准则。[3]而中国人在交际时追求真情,即关心别人和贬己敬人。总之,西方人更讲究真实,有什么就说什么,而中国人讲究情,更愿为朋友两肋插刀。

(2)礼貌用语的对比。中西方礼貌用语有不同的地方,也有相同的地方,在教学时要把重点放在两者的不同之处,分类逐句地教学,采用循序渐进和精讲多练的方法,向学生解释差异的原因,多组织角色扮演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交际中理解礼貌用语的使用方法。

五、结语

在对外交流中,由于文化的不同,各个国家的礼貌用语也有所不同,这样交际就会出现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列举了对外汉语课堂上出现的礼貌用语,并且分析了礼貌用语教学出现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礼貌用语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许同芹.汉英礼貌表达法之比较[J].科技信息,2009(24):472.

[2]胡晓宇.告别语的英汉比较分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5):44.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建设“三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实践策略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