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论下《傲慢与偏见》态度资源翻译研究
2019-03-21杨萍
杨萍
摘要:功能翻译理论是以目的法则为主的理论体系,该理论拓宽了翻译理论的研究范围。本文将功能翻译理论引入文学作品翻译研究,认为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说明其在翻译实践中的科学性及可行性,对翻译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 态度资源 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2-0098-02
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其作品集中于农村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生活。其中《傲慢与偏见》是其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其语言风格﹑人物刻画﹑婚姻观﹑女性意识及作品翻译进行深入研究。翻译研究者也基于不同的翻译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翻译研究。目前在国内《傲慢与偏见》的汉译本已有30多种,然而只有基于一个合适的翻译理论,才能将作品中幽默反讽的风格﹑睿智辛辣的语言﹑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试图以德国功能翻译论为基础,对这部小说译本进行研究,从而为文学作品翻译以及教学提出新的观点。
一、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20世纪70年代,功能翻译理论形成于德国,主要包括莱斯的文本类型和语言功能理论﹑弗米尔的目的论﹑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以及诺德的功能加忠实理论。其中心内容是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文本类型理论。该理论把翻译当做是文化转换的一种,与跨文化交际理论联系起来,使翻译工作具有社会性,最终达到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能够进行比较好的交流的目的。[1]
1971年,莱斯在专著《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中首次提出功能翻译理论,将文本分为了信息型﹑表达型和诱导型。随后弗米尔进一步探索,将翻译文本的目的放在首位,并提出了“目的论”以及翻译过程应遵循的三大原则: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其中,翻译的目的性在所有法则中居于首要地位。与莱斯主张的观点相比,在目的论中,源语文本的比重明显降低了,为某些特殊的语言文化的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2]曼塔利尤其重视翻译的过程,认为翻译是“一种为了特定目的而进行的有计划的复杂行为”。[3]历经数位学者的研究,诺德在《目的性行为》一书中整理完善功能派的理论,并提出自己的主张:功能加忠实。这里的忠实并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源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的对等,而是说明了译者对源语文本作者、目标语文本接受者及翻译者的一种责任,这已涉及了社会与文化范畴的关系。[2]
二、功能翻译论下小说的态度资源翻译分析
态度系统是马丁于20世纪90年代创立和发展起来的语言评价理论的一个子系统。态度资源包括情感资源、判断资源和鉴赏资源。对于同一部文学作品,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会直接影响着人物的重现。本节选用影响较深远的王科一先生、雷立美以及孙致礼的译本以及电影字幕翻译进行比较分析。
(一)不同呈现方式下的翻译分析
在目的论中,翻译的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译者根据目的选择翻译策略,以判断译文是否起到预定的作用。因此要以不同的方式呈现,需从译者的目的或读者的文化和阅读习惯各方面考虑。传统的文本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译者更要关注译文的忠实与否、流畅通顺与否;然而电影字幕翻译属于多媒体翻译,不能使用过于复杂的语言结构或隐晦冗长的词汇,这就需要翻译者对原文进行概括甚至删减来处理文化障碍。[4]考虑到不同的接受人群(读者或观众),翻译策略也应不同。例子如下:
I deserve neither such praise nor such censure.I am not a great reader and take pleasure….
a:这样的夸奖我不敢当,这样的责备我也不敢当,我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读书人,很多东西我都感到乐趣。(文本)
b:我当不起这样的称贊或指责。我没有饱读诗书,也对很多事有兴趣。(字幕)
这段话中,字幕译文虽比文本译文略短,但一些态度资源“夸奖”“责备”等也准确地传达了出来,由此可看出,译文b虽不如译文a丰满,但并未影响观众的理解,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译文b实现了译文的基本功能。与文本翻译相比,字幕的目的是让观众在字幕的帮助下了解电影的情节,从而理解及赏析电影,因此,只要字幕提供给了观众足够的信息量就已经达到了这一目的。另外,由于字幕出现在屏幕的底部,空间非常有限,停留的时间也极短,短时间内进行有限阅读,因此字幕不应该过长。而文本翻译就会要求给读者原汁原味的体验,尽可能忠实于原文,在词汇、表达手法、句子衔接等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相同呈现方式下的翻译研究
在传统文本翻译过程中,功能翻译比纯语言翻译更困难,对翻译人员的要求也更高。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多重因素,既要确保译文与原作之间紧密的关联度,又要体现读者的需求,甚至翻译者本身的表达需要。以下分析《傲慢与偏见》中态度资源是否有传递人物形象,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But if he… a very satirical eye. … by being impertinent … grow afraid of him.
a:要是他再这样,……他挖苦人的本领特别高明,要是我不先给他点颜色看看,我马上就会见他怕啦。(王译)
b:他要是……就想挖苦人,我要是不先给他点厉害瞧瞧,马上就会惧怕他的。(孙译)
这段话是伊丽莎白在第二次见到达西时对好友说的。由于在舞会初次见达西并未受邀跳舞,女主人公感觉受到了冷落。第二次见面发现达西总是留意自己与朋友的谈话。对朋友所说的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伊丽莎白内心渴望与其势均力敌的愿望。a与b都基本将伊丽莎白评价中的情感资源翻译出来,从而解读出了原版女主人公的态度。
这即是功能翻译论主张的忠实性法则:译者应该用文字把原文本作者的意图传达出来,以起到在源语文化环境中相同的效果。
Unhappy as … this useful lesson; … is irretrievable that one false step involves her in endless ruin … is no less brittle than it is beautiful,…the undeserving of the other sex.
此事对于丽迪雅固属不幸,但亦可以作为我们的前车之鉴。……便无可挽救,这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美貌固然难于永葆,名誉亦何尝容易保全。世界多的是轻薄男了,岂可不寸步留神?(王译)
这段话是由小说中班家五姐妹中排行老三的玛丽所说。由于她不如其他几个姐妹美丽,于是就努力读书,想成为一个有才华、有学识的人,因此,话语间总是透露着咬文嚼字的书生气,让旁人很难理解。以上态度资源的译文“前车之鉴”“一失足成千古恨”,王科一先生并未翻译成直白通俗的语言,而是选择了具有中国文言文特点的语言呈现给读者,符合了人物的设定。
从文本字面效果来看,译本给读者带来的感受与原文本给源语读者带来的是一样的。这正是功能翻译论主张的:目标文本应该在目标情境中发挥与原文本在源语文化环境中相同的功能。在分析原文本时,翻译者应该尽量找出它在源语文化中带来的效果。[2]所谓功能翻译,它是将翻译当作文化转换,就要求翻译人员首先明确翻译的目的,在与原文意义相对等的基础上,强调对目的﹑文化以及其他客观各方面的考虑,使翻译工作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最终达到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能够自由交流与学习的目的。
Mr.Darcy,who …with no less resentment than surprise. His complexion became pale with anger,and the disturbance of …….
a:达西先生……好像又是气愤又是惊奇,他气得脸色铁青,……都看得出他内心的烦恼.(王译)
b:达西先生……似乎又惊又恼,脸一下子气得煞白,……表明他心潮翻腾,心烦意乱.(雷译)
这句对达西状态的描写是发生在他意识到伊丽莎白为威克汉姆辩护的时候。以上态度资源真实地体现了达西是个不善言辞并且真实的人。两个版本中的“又是气愤又是惊奇”与“又惊又恼”,“脸色铁青”与“一下子气得煞白”都准确传递出原文要表达的态度,而b中“心潮翻腾,心烦意乱”要比“内心的烦恼”给读者更深刻的体会,从而准确了解到达西当下更为伤心、恼怒以及沮丧的心情。以上两个版本对比可以看出,王科一版本采取了以目的法则为主的翻译策略,更多地从文本和文化的范畴考虑,既保留了原著的特色,又能激起中國读者的共鸣,从而让自己的翻译能被广泛地接受。
翻译过程中,选择不同的词汇会影响原意的传递,而如何选择与文化习惯有关。不难发现两个版本都选择了四字短语进行翻译,其实这是与中国人更倾向使用抽象并且工整的四字短语有关,因此中国读者也习惯了这种表达方式。在体现相同态度意义的前提下,使用四字短语更易让读者接受,而有些态度资源假如用四字短语表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给读者更深的体会。诺德也提出这样的观点:在文学翻译中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规范来限制文本,翻译本身就意味着不同文化模式的对比与调和。[5]
三、结语
本文的分析研究证明了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尤其是“功能加忠实”这两个原则在翻译实践中是切实可行的。由于小说翻译的开放性比较强,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出发,就需要译者对原文进行适当且准确的理解,明确自己翻译的目的以及翻译后要达到的效果。同时由于源语和目的语的阅读对象有着很大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语言的理解方面差异也是显著的,因而在翻译时也要考虑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译文能够适应目的语文化环境。
适当地运用功能翻译理论,能使整体的翻译特色更为明显,更好地完成文学作品的翻译以及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桂红.基于功能翻译理论下的《简·爱》翻译[J].语文建设,2016.
[2]杨晓林.诺德功能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译文案例分析[J].陇东学院学报,2015(2).
[3]Nord,Christiane.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7/2001.
[4]陈海燕.《傲慢与偏见》电影字幕翻译的功能性分析[J].语言文学研究,2010.
[5]Wills, Wolfram.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21.
[6]Austen,Jane.Pride and Prejudice[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Research Press,2005.
[7]奥斯丁·简.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8]雷立美.傲慢与偏见[M].北京: 燕山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