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晚清(1872—1912)政事新闻研究综述
2019-03-21李新文
李新文
摘要:《申报》作为中国近代存在时间最长的报纸,曾对晚清各大历史事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报道,留下了大量相关的政事新闻。对于这些新闻报道,学术界目前围绕着琉球事件、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末立宪等几个领域展开了研究,得出了很多富有价值的结论。
关键词:《申报》 晚清 政事新闻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2-0089-03
《申报》是近现代中国发行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它创刊于1872年4月,停刊于1949年5月,共存在78年,经历了晚清和民国时期大部分的历史阶段。作为综合性的商业报纸,《申报》对中国近代史上各大事件都发表了相关的政事新闻,可以说是全面而又完整地记录了整个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堪称中国近代史史料之宝库。目前有关《申报》政事新闻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该文即拟就学界关于《申报》晚清政事新闻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
一、琉球事件与日军侵台事件
(1)琉球事件。杨志慧认为《申報》对琉球事件的评论揭穿了日本意图借此事侵略台湾的阴谋,但也因传统的“天朝上民”思维的影响,在报道中对日本存在着浓厚的优越感。[1]尹海全认为《申报》对琉球事件的报道不仅揭露了日本侵台的野心,同时还表现出与官方相对独立的立场;其舆论中存在的鄙日情结更多地反映的是传统士大夫而非民众的观念。[2]贺琤认为《申报》对待琉球事件的态度受到传统宗藩理念的影响:首先要求清政府保卫琉球,然后提议放弃琉球,最后又建议为琉球存祀。[3]
(2)日军侵台事件。杨震认为《申报》对该事件发表的评论不仅坚持了捍卫中国对台主权、反对日本侵略的立场,还对日本占领台东的后果、事件发展趋势、台湾经济潜力及开发管理等问题发表了很多富有远见的提议;立场上没有迎合民众中普遍存在的轻日心理,而是呼吁中国学习西法进行改革。[4]刘丽从舆论动员的角度分析了《申报》对日本侵台事件的报道,认为《申报》的报道在该事件中起到了社会预警和政治动员的作用。[5]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丁伟分析了《申报》左宗棠西征新疆报道的内容、方式和特点,提出《申报》刊载的内容除战事进展之外,还涉及清政府与民众的态度、英俄美等国家的反应以及胡雪岩为西征借贷等问题;在体裁上则以消息和评论为主。[6]除此之外,丁伟还研究了《申报》在“借贷西征”、两次“塞防”与“海防”之争、收复伊犁、新疆善后事宜等问题上的态度,认为《申报》淡化民族意识的报道理念非常值得今日借鉴。[7]刘增合认为《申报》对左宗棠西征新疆所持有的反对立场存在很大的不客观之处:不仅站在英国立场上呼吁保持阿古柏政权,还反对左宗棠为西征借款,在舆论上给左宗棠西征新疆带来很多不利影响。[8]
三、中法战争
(1)总体性的研究。王晋玲认为《申报》在中法战争期间秉持着客观公正、有闻必录的原则以及爱国的立场,对中法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过程、结果予以详尽的报道,不仅揭露了法国据越侵华的图谋,还在战争过程中积极建言献策,坚决反对妥协投降。[9]朱晓凯对《申报》中法战争报道的内容、宣传方式、舆论的社会影响及其对自身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研究,认为《申报》对中法战争的报道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关注,扩大了自身的社会影响力。[10]彭利芝对《申报》有关中法战争的舆论进行了梳理,认为战与和的分歧始终是《申报》中法战争舆论的中心所在。[11]
(2)局部问题研究。丁彩霞考查了中法战争期间《申报》对“援台抗法”一事上的表现,认为《申报》不仅大力声援台湾抗法斗争、支持清政府援台政策,还就其中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办法发表了意见。[12]张隽、乔卫华对《申报》中法战争期间法国对华“大米禁运”的报道进行了解读,认为中国成功抵抗了法国的经济封锁,使法国的阴谋未能得逞。[13]张品品以“议程建构”理论考查了《申报》对黑旗军的报道,认为随着黑旗军的身份由反清武装转变为抗法力量,《申报》对其评价也由贬斥转为褒扬。[14]刘雅楠对《申报》有关中法和谈的新闻报道进行了考查:和谈初起时,《申报》议论多从强者姿态发出,要求保全越南;陆战清军取得一系列胜利之后,《申报》对谈判期望值甚高;《中法新约》签订后《申报》表示不满。[15]
四、中日甲午战争
(一)甲午战争前的《申报》新闻研究
李新军认为甲午战争爆发前《申报》对日舆论的情况是:一方面对朝鲜局势保持警惕,但又对日本抱有蔑视情绪,一方面对战争策略、台湾问题、西方国家调停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但在总体上未能对世界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最终误判了战争的结果。[16]韩小林认为甲午战争前《申报》报道的国民心理有:蔑视日本,认为中国必胜;主张坚决捍卫朝鲜,并借此机会实现中国重新崛起;借助西方国家调停平息争端;以务实和积极的态度应对中日战争。[17]丁彩霞认为《申报》在大国心理的支配下,其保朝策略一直在借西方列强牵制日本与通过改革实现自强两个内容上摇摆,既没有充分认识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性,也没能尊重朝鲜独立自主的愿望,终究不能挽救“宗藩体制”行将终结的命运。[18]
(二)甲午战争期间的《申报》新闻。
(1)总体性的研究。韩小林对《申报》甲午战争报道的史料价值进行了探索,认为这些报道不仅内容多、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其真实性和可信度也都较高。[19]此外,韩小林还对《申报》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政治倾向做了分析:战争初期坚决主张抵抗侵略,反对妥协投降,揭露日军的野蛮暴行;清军行将战败之时,引导社会反思,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改革。[20]李慧分析了甲午战争前后《申报》论说的形式与内容,并对其客观性和局限性作出评价,认为《申报》的这些论说影响巨大,为戊戌维新的展开起到了铺垫的作用。[21]易耕梳理了甲午战争中《申报》对清军态度的变化历程,认为《申报》对清军的评价随着战局的变化而从正面转变为负面,立场也从赞扬转为批评。[22]陈鹏考查了《申报》在1894、1895两年间有关甲午战争的社论内容:战前讨论了战争缘起、战和态度、结局胜负等问题,战争中态度以主战为主,并在防务重心、防范奸细、粮饷供应等问题上出谋划策;战后密切关注《马关条约》的签订、三国干涉还辽、割让台湾等问题,主张变法自强。[23]
(2)局部问题研究。韩小林、冯君对甲午战争期间《申报》的对日报道进行了综述,认为其内容除中日交战的情况外,还涉及日本国内的情况如战争军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乱象、中国在日侨民等方面的内容。[24]曾庆雪对《申报》在甲午战争中的失实报道展开研究,认为这些报道可分为细节失实、整体失实、语言表述失实等多种类型,其出现的原因主观上是报人业务素质低下,客观上是清政府对信息流通进行严格管制。[25]
(三)甲午战争后的《申报》新闻研究。
(1)战败原因分析。易耕借助甲午战前20年《申报》的新闻报道对中国甲午战败的原因进行了考量,认为报刊舆论对晚清的军事近代化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极力提倡引入西方先进武器和技术改造军队,为军事近代化提供了舆论支持;另一方面对军事问题的报道重视表面排场而忽视实际效果,导致甲午战前社会舆论走向了盲目自大。[26]
(2)战后国人心态。赵兴元和冯君都对《马关条约》签订后《申报》记录的国人心态进行了总结,赵兴元认为这一时期的国人心态状况是:普遍不能接受割地赔款的结局,一部分人寄希望于列强干涉,一部分人希望台湾人民的反抗能够阻止割台条款实现。[27]冯君认为这一时期的国人心态有以下几种:拒绝承认战败结局的侥幸心理,寄望于列强干涉的期望心理,反思洋务运动深化改革的图变心理,关注西方国家情况的开放心理。[28]
(3)对《马关条约》的态度。赵兴元认为《申报》对马关议和的报道不仅来源广泛、迅速及时、内容详尽、感情浓厚,还出于战败刺激、商业盈利、主笔意见等原因积极发表变革舆论。[29]韩小林认为《马关条约》签订过程中《申报》报道反映出的国内主流舆论有:反对议和继续战争;借助列强干涉减轻战败损失;承认合约后奋发图强。[30]陈忠纯总结了《申报》舆论支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状况,认为《申报》是大陆支持台湾抗日的舆论中坚所在。[31]
五、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刘君认为《申报》在维新运动时期的言论有以下几个内容:教育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经济上大力发展工商业,提倡私人投资;军事上裁撤冗兵,学习西方兵制训练军队开办军校;政治上则反对设立议院,显得较为保守。[32]黄庆林认为《申报》在戊戌到庚子年间的政治立场带有浓厚的保守性:对戊戌变法表示反对,对义和团运动也极力诋毁。[33]邵雍、王惠怡也认为《申报》对义和团运动持否定态度:义和团兴起之初即主张严厉镇压;对清政府招抚义和团和对外宣战表示反对;对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的议和内容则表示肯定。[34]岑洪集中考查了《申报》对义和团的报道和评论,认为这些评论体现了社会转型期国人心理的挣扎和反复。[35]叶楚炎考查了八国联军入京前后《申报》的舆论心态:战争之初,《申报》严格辨别各种消息,确保报道内容真实可靠;八国联军入京后,《申报》为了避免激发新的华洋冲突,故意遮蔽北京的真实状况,对联军掳掠百姓少有报道。[36]
六、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闫小会考查了《申报》在清末立宪中的表现:由维护封建专制逐步转向要求立宪,而清政府改革步伐的缓慢,又使其态度由原来的满怀期望转为在失望与希望间徘徊,最终倒向了革命。[37]钟显添认为清末立憲时期的《申报》对立宪持坚定的支持态度,其舆论核心围绕着国会、宪法、责任内阁三方面展开,有着关心民众呼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紧跟时代步伐几个特点。[38]
七、结语
纵观近些年学界对《申报》晚清政事新闻的研究,不仅在选题上基本涵盖了《申报》报道过的晚清各大历史事件,研究视角也呈多样化之势,除采用历史学的方法之外,学者们还利用新闻学、传媒学等学科的理论展开研究,得出了很多极有价值的结论。另外,多数学者都能够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对《申报》政事新闻的优缺点分别展开论述。总的来看,目前学界对《申报》政事新闻的研究成果丰硕,成就巨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研究对象过多集中于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等事件上《申报》的报道,其他一些历史事件如洋务运动等还没有研究者涉足。第二,研究内容多侧重于《申报》政事新闻的时评部分,对时事报道则不够重视。第三,有些学者研究时过于夸大了《申报》立场的中立性。事实上,《申报》作为一种商业报纸,其政治立场会经常受到其经营理念、时代环境、主笔立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总能严守中立。
参考文献:
[1]杨志慧.“1874年日军侵台事件”中的《申报》报道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9).
[2]尹海全.论《申报》之独立舆论及史料价值——以1874年日军入侵台湾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3]贺琤.琉球事件中的中国社会关于宗藩体制的舆论——以《申报》为主要考查对象[J].清史研究,2004(3).
[4]杨震.《申报》对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的评论[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06(1).
[5]刘丽.论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中《申报》的舆论动员[J].阅江学刊,2014(6).
[6]丁伟.《申报》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报道分析[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5(2).
[7]丁伟.《申报》左宗棠西征新疆报道研究[D].浙江大学,2014.
[8]刘增合.“舆论干政”:《申报》与同光之际的西征新疆举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7).
[9]王晋玲.《申报》与中法战争[J].安徽史学,2004(2).
[10]朱晓凯.《申报》与中法战争研究[D].安徽大学,2015.
[11]彭利芝.中法战争期间的《申报》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12]丁彩霞.中法战争期间《申报》对清政府援台抗法的认识[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13]张隽,乔卫华.从《申报》窥视中法战争中的“大米禁运”[J].新西部(理论版),2013(8).
[14]张品品.议程设置视角下《申报》对黑旗军报道分析(1883—1885)[D].江西师范大学,2013.
[15]刘雅楠.从《申报》看中法和谈[J].河池学院学报,2006(4).
[16]李新军.甲午战争前夕的《申报》舆论[J].沧桑,2008(5).
[17]韩小林.从《申报》资料看中日甲午战争前国民的社会心理[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5).
[18]丁彩霞.甲午战前《申报》保朝策略述论(1881-1893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9]韩小林.《申报》对研究中日甲午战争的史料价值[J].天府新论,2004(2).
[20]韩小林.论《申报》在中日甲午战争的政治倾向[J].嘉应学院学报,2013(12).
[21]李慧.《申报》对中日甲午战争的回应[D].四川大学,2005.
[22]易耕.甲午战争中《申报》对清军的态度转变[J].新闻春秋,2014(4).
[23]陈鹏.甲午战争期间的《申报》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4]韩小林,冯君.甲午战争期间《申报》对日本的报道综述[J].嘉应学院学报,2015(9).
[25]曾庆雪.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申报》的失实报道研究[D].山东大学,2015.
[26]易耕.新闻史的回声——甲午战败原因的《申报》考量[J].天府新论,2014(6).
[27]赵兴元.从《申报》看甲午战后国人心态[J].求是学刊,1997(2).
[28]馮君.从《申报》舆论透视《马关条约》签订前后的国民心态[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29]赵兴元.马关议和时期的《申报》[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7).
[30]韩小林.论《申报》视野下的中日《马关条约》[J].嘉应学院学报,2013(6).
[31]陈忠纯.报刊舆论与乙未反割台斗争研究——以《申报》为中心[J].台湾研究集刊,2011(2).
[32]刘君.维新运动时期的《申报》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
[33]黄庆林.戊戌、庚子年间的《申报》评论与晚清政治[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9).
[34]邵雍,王惠怡.《申报》对义和团运动的舆论导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35]岑洪.义和团运动期间的《申报》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
[36]叶楚炎.“云蒸霞蔚”与“风流云散”——庚子年(1900)联军入京前后(7月15日—10月12日)《申报》报人心态[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4).
[37]闫小会.《申报》视野下的清末立宪[D].吉林大学,2014.
[38]钟显添.清末立宪时期的《申报》舆论及其现代价值[J].河池学院学报,2006(6).
责任编辑:孙瑶